分享

【年选征文.纪实】“八月炸”开幸福来 ​——东至县中村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颍州文学 2020-10-21

 编辑/审核:肖龙                                  总第326期


“八月炸”开幸福来

——东至县中村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八月炸”是一种野生果子,因为在八月份成熟,熟了之后会裂开,所以就叫“八月炸”。

在到任扶贫工作专班驻点青山乡中村之前,我只听其名不知其味。在中村采摘园扶贫开发基地,村党支部书记王锡贵告诉我们,该村今年试种近四亩“八月炸”,由于近期连续阴雨天较多,烂掉一些果子,亩产标准果还能达到15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亩产经济效益22500元,总销售收入达90000元。其中贫困户和边缘户参与管理和采摘搬运用工获益达46000元,种苗、肥料和土地租赁成本16000元,村集体获利近28000元。

支书掰着手指头幸福的盘算着,脸上像“炸”开了花样的笑着,我们知道,他这是为基地的发挥作用而幸福地笑着,为贫困户获益助力脱贫攻坚而幸福地笑着。

瞅准“八月炸”

说起“八月炸”,还是儿时从奶奶口中得知的,那时奶奶对周围说话不靠谱的人总是笑着说像个“八月炸”,我也不太懂是啥意思,也没见过“八月炸”的样子,更别说吃了。

这次来中村村开展扶贫工作驻点听说了“八月炸”,网上一查才知叫八月瓜,又名野香蕉和八月,中药名称"预知子"。不同地方的叫法有所不同,如福建等地把八月瓜称为""()。“八月炸”小叶3-5片,卵形或长圆形,先端渐尖。果形似香蕉,富含糖、维生素C12种氨基酸,以及人体不能合成的缬基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果味香甜,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有"土香蕉"之称。分布在贵州、湖南一带,其中以贵州铜仁、湖南张家界天子山景区、四川雅安石棉居多,农历八月瓜熟开口,索溪峪、杨家界等山麓谷地、林缘灌木丛中野生资源丰富。

中村四周环山,丘陵山地大畈相间,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八月炸”生长。

问起村里王支书,当初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如何选择了它?支书说起了心里话,农民熟悉的就是种植业,常规种植收益慢且不高,总得谋划些新出路,周围山里就有野生的“八月炸”。说起来也稀奇,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在思考种植什么样项目。有一天他和村主任在冬修季节上高峰小(一)型水库,库区尾稍在大山里,路遇一棵野生的“八月炸”藤蔓,突然脑子一激灵,“好,我们就嫁接种植它。”村主任回过头来好生奇怪,他就将他的思路一五一十讲给村主任听,村主任也来了兴趣。王支书还告诉村主任,野生的‘八月炸’好吃而且稀少又对人体养生方面大有好处,与当下推广的大健康产业方向一致,是个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回到村里后,当及召开支委会,再组织村两委共同研究,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动议流转租赁200亩山地作为中村新农村采摘园,栽植桃子、葡萄、柑橘、猕猴桃、“八月炸”等。由于都是山里农村人,常规品种栽植没风险没的说,对“八月炸”有一定的了解,会上大家思想统一了,决定在采摘园里划出几亩地先行试种,村两委集思广益选择了“八月炸”的落户种植。

向科学要技术

在试种过程中,当地村民就传出一句笑话,“村干部带我们种‘八月炸’,莫要弄出个‘八月炸’的结果哟。”这话给村两委尤其是党支部王支书压力颇大。

俗话说“有压力就有动力”。王支书决定不打无准备之战。他先是一个人跑到县城种植业局,找到老相识的农艺师咨询请教,并邀请到村里给有意向和能力的贫困户培训上课,这也正好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农技部门正要上门开展扶贫夜校培训工作。

再就是考虑到投资要谨慎,村里今年只在采摘园里划出近4亩地试种,重点安排贫困户、边缘户用工增收,指导贫困户、边缘户参与管理,开办露天培训学堂,以管代训,以夜校代训,来年可以自行生产致富。

农艺师们讲解得头头是道,并且把参训贫困户等带到基地试种现场手把手的指导操作,同时告诉王支书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随时电话来约,无条件的来帮助解决问题。

中村村村两委一班人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技术,他们种植“八月炸”的信心十足。

采摘丰收果

前期种植、管理得到县种植业局专家们的悉心指导都较顺利,因为是野生果苗嫁接过来的,几乎没有病虫害。随着贫困户参与管理用工的增加,村管理员汪江华的计算器经常不停地在支书、村主任耳边响着,“徐银才用工22个,崔秋来用工27个,王小红用工19个,大傻个子用工11个……”。

“这样下来,经济压力确实很大,还不知挂果产量怎么样?今年的市场行情好不好?”

村主任经常自顾自地嘀咕。王支书总是很淡定,挺了挺他那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怕什么?我们不就是要让村里贫困户增收么?他们收入高了,我们整村脱贫就有希望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战我们村就打赢了。”

是的,就以贫困户徐银才家为例,一家三口,妻子二级残疾且常年有慢性病,女儿在上学。自从妻子办了慢性病证后,享受健康扶贫各项政策,女儿上学享受教育扶贫免学费。村里今年又调整他家为A类低保,妻子有残疾补贴,房屋已享受危房改造,自来水也已免费安装,家里还种了三亩责任田的烟叶和一季中晚稻。到目前为止安排到村扶贫基地上工22个,每个工按180元计算已取得收入3960元。他家去年光荣脱贫,在今年疫情、洪灾双重影响下不返贫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经得起脱贫不返贫考验的。

艳阳高照,丹桂飘香的季节,基地“八月炸”开园了。村里早在青山乡重点县道X21三叉路口做了广告牌子“欢迎来中村采摘园品尝绿色无公害瓜果”。王支书望着满园“八月炸”结出累累硕果,甜蜜在心里。他私下盘算:要不是前期连续两个礼拜阴雨天,每亩产果不下于2000斤。现在怎么的也能亩产1500斤左右,市场行情在每斤1015元左右。

瓜果时令情很强,晴好天气也是“八月炸”盛果成熟期,基地瓜架上面藤蔓像被子一样铺开,藤蔓不再是青春的样子,有金黄色的、有青黄相间的,总的来说青青的叶子很少了;瓜架下面是清一色的下垂的“八月炸”果子,长长的,颜色也不再是青绿色的,从地头望去,下垂的瓜果煞是好看,数也数不清。我走到瓜果架下,走近一颗已炸开了的“八月炸”面前,内核也就是果肉像极了一个大大的卧蚕,白白胖胖的,睡在里面,可爱极了。周围许多上工的妇女们手急眼快的采摘着有一条白线准备开裂“八月炸”,由于果型较大,一手只能采摘一只,还要不能伤及藤蔓,影响挂在上面尚未成熟的其它瓜果。不一会儿,女人们就采满了一篮子,艰难地拎到磅称面前称重并装箱或装框,再由车子运送到村部检验再贴上标签发货。有时顾客单位要的急,还要求采摘工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稳住销售市场,引来回头客。

在这紧张的劳动场景里,一位拿着篮子走过我身边是我联系的贫困户王小红,她也笑着看到了我,我叫住她“现在总共上了多少工了?累不累?”“不累。到昨天为止已上了31个工了。”王小红满意的说着就下到地里,不能耽误了她们的工夫了,采摘园里采摘忙。

中村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的素质在不断的提升。在整个“八月炸”采摘期,全村村民都关心这个扶贫基地,有心帮助村内所有贫困户一把,所以在基地加班加点应急交付瓜果时,有些村民就自觉来到村部帮忙或到基地无偿帮助采摘。大伙都说“看来村里‘八月炸’试种成功了,村里为贫困户们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明年我们可以和贫困户们结对子共同种植‘八月炸’,共同富裕。”

销售无后忧

“开园了”。中村的干部、群众,尤其是贫困户们一直在忙碌着。

县扶贫局的领导也在忙碌着、关注着,他们统筹全县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考虑到今年疫情和洪灾带来的市场影响,经请示县领导同意,在县总工会的安排部署下相关单位积极购买扶贫产品,实行消费扶贫行动。因瓜果等农产品保质期短,县融媒体中心无门槛的帮助播发“八月炸”广告,有工作联系的县司法局、县科经局、青山乡政府、县城君悦鸿庆楼责任有限公司等单位带头购买,一时间中村“八月炸”走红了,因为是野生嫁接的“八月炸”,每斤15元还抢不到手。由于瓜果是先后轮番成熟的,争相购买的络绎不绝。这些天,中村贫困户们都忙碌起来,优先安排他们上工后发现人手不足才安排村中一般农户上基地帮助采摘装箱装框,贴上标签,封头外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商网上销售成绩也不一般,可能是来年经销的主渠道了,所以包装就有讲究的。

王支书告诉我们,近期是中晚稻收割时间,家里稻田农活他基本都顾不上,交给夫人劳累了。他每天一早就上基地采摘园,看一看挂架上的瓜果,握一握开裂的“八月炸”,闻一闻瓜果甜丝丝的香味,心里特别充实。他又拉起我的手掰起了手指头,“现在我没有压力了,初略算一算,4亩地产瓜6000斤,每斤15元,就是毛收入90000元。刨去贫困户用工成本、管理成本、农家肥和瓜果架子等总费用开支,村集体增收好几万元嘞,这在过去叫做个人、集体两不误”。我知道这个实诚爽朗的汉子是被眼前丰收的“八月炸”瓜果幸福得有些语无伦次了,作为村里的“一把手”、 领头人,他的压力一直很大,现在终于可以渲泄一下,应该。我也就幸福的陪着他一起幸福着。也只过了一会儿,他就拉我一起坐在了地头上,和我一起聊着来年的工作思路,“明年种植管理也娴熟了,有些成本不需要再开支了,还能节省增收一些。展望未来,电商销售是主渠道,只要品质好,做出口碑,做好宣传,质好还能价优。扩大种植应该风险很低了,何况还有县种植业局专家们做靠山。”他厚厚大大的身板靠向了我。看着满眼血丝、性格憨厚又身材高大的王支书,他不就是中村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强靠山么?

作为县里选派的扶贫工作专班成员,还要驻村一段时间和中村村两委及乡亲们共同战斗在一起。走访贫困户,开展“三心”(暖心、宽心、爱心)活动,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村里和贫困户想点子、谋路子、挣票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有王支书一班人接地气的主动作为,中村整村脱贫愿景一定能实现,脱贫收官之年的答卷一定有满意的答案。

“八月炸”带给中村贫困户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经测算:全村贫困户全部已超过“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要求,贫困户在家门口扶贫基地就业有保障,真金白银的收入中饱了贫困户的腰包,填充了贫困户内心满满的幸福感,个个跟在王支书身后挺直了做人的腰杆。

风和日丽的秋日,暖暖的阳光照在采摘园忙碌的贫困户们身上,虽然“八月炸”的采摘已接近尾声,但她们在和煦的阳光下仍一如既往的认真工作着……

作者简介:汪国彪,笔名彪哥,男,1963年3月出生。安徽池州人。中国法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尧舜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热爱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论文作品发表于《全国首届“七夕·华原杯”爱情作品大奖赛作品集》、《安徽法治》、《安徽地域法治文化论文集》、《第七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江淮时报》、《散文选刊》、《湛江文学》、《安庆日报》、《池州日报》等诸多报刊和文集上,且多次获奖。

精彩回顾

【颍州文学】平台发布||《颍州文学》征稿须知

【颍州文学.公告】“孔一坛杯”父亲节征文获奖名单

【公告】关于启用新邮箱的通知

【平台公告】||关于征集《2020年度颍州文学年选》作品的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