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诊治双下肢水肿、心悸气短、憋闷喘气

 图书 馆员 2020-10-21

经方诊治双下肢水肿、心悸气短、憋闷喘气

60岁的C先生身体魁梧,语声洪亮,神情疲惫倦怠,因外伤致脊背佝偻,于9.11日来诊时诉:双下肢水肿、心悸气短、憋闷喘气2月余;胃胀1周,稍进饮食既有饱胀感;双下肢乏力,走3、5步即感胸闷憋胀。刻诊:腹部鼓胀,叩诊呈浊音;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濡。处方:防己茯苓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佛手散加人参、红景天、陈皮、瓜蒌、枣皮、五味子、石决明、磁石、牡蛎、怀牛膝,5剂。

  9.28日来诊时诉:心悸、双下肢浮肿较前好转已可见皮肤皱褶,胃胀也有好转可进饮食;仍有腰酸乏力,比一诊时好转很多。患者告诉我于9.26日在医院做胸片示:大量胸前积液。刻诊:剑突下压痛,腹部叩诊呈浊音;双下肢轻度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滑濡。处方:防己茯苓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橘枳姜汤加红景天、熟地、山药、枣皮、枸杞子、草果、怀牛膝,7剂。嘱患者有时间了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肺部CT,必要时查结核菌素试验。

   10.13日前来三诊时高兴的告诉我:轻快了80%,腿不肿了,饭也吃得下了,身上也有劲了,走路半个小时也不心悸气短憋闷喘气了,很是高兴。拿出10.10号在医院的胸部CT示:1.左肺上叶舌段、右肺中叶纤维灶。2.右侧胸腔少许积液;心脏增大,冠状动脉硬化。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 2.左前分支阻滞 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4.ST段改变(ST、V4.5.6水平型下移0.05mv)。腰椎CT示:1.胸11椎体压缩性骨折;T12血管瘤可能。2.腰椎间盘变形并L4-S1椎间盘膨出。3.腰椎退行性变,腰背部软组织肿胀。患者告诉我,他咨询了脊柱科专家:胸12椎血管瘤的可能不大,考虑脊柱变形导致的瘢痕所致。刻诊:两侧腰胀,既往有双肾小结石。舌淡苔薄白,脉滑濡。处方:防己茯苓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佛手散加红景天、熟地、山药、枣皮、枸杞子、瓜蒌、怀牛膝、陈皮,10剂。

夏度衡心悸水肿验案 心力衰竭 枳术丸 禹功散

    [病者] 杨某某,女,54岁。洞井铺供销社职工。
   [病名] 心悸、水肿。
   [病因] 素体脾虚、积渐发展,累及于心,致心阳受损而心悸。心火不得下交于肾,肾火衰微,失于蒸腾气化,火不生土,脾失健运。脾运衰而水湿聚,溢于肌肤,遂为水肿。
   [症候] 心悸、气短,双下肢浮肿半年。口干喜冷饮,口苦、大便五、六日一行,先硬后溏,腹胀,尿色深黄。畏寒。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沉小。
   [诊断] 心悸、气短、畏寒、脉沉小,为心阳虚,心气虚之证。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湿阻于中,气机不畅,故腹胀。大便数日一行、腑气不通,亦为腹胀原因之一。大便先硬后溏,并非肠内津枯,实由湿邪内郁,腑气不畅使然。湿阻于中,津气不能上承,故口渴。患者留在湖医附一院检查,胸透见心脏向两侧扩大,以左侧为主,诊断为“心哀,心肌病不能排除”。
   [治法I 益气通阳,健脾利水。
   [处方I 桂枝8克、白术10克、茯苓皮10克、泽泻10克、枳实10克、党参10克、小茴香5克、黑丑10克。
   [二诊] 服上方5剂,腹胀减轻、尚感心悸,气短、口苦咽干、双下肢轻度浮肿,畏寒、纳少、二便调。
   [处方] 桂枝8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枳实10克、党参10克、小茴香5克、黑丑10克、柴胡10克、 当归10克。
   [三诊] 服上方5剂,双下肢水肿已消,心悸、气短减轻、但尚感腹胀,畏寒,二便调。
   [处方] 桂枝8克、焦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附片10克、枳实10克、陈皮6克、远志肉6克。
   [效果] 此方服10剂后,心悸,气短均明显好转,下肢浮肿已消,病情稳定。
   [缺屠] 心悸、气短、畏寒、脉沉小, 系心之阳气虚衰。本震疑惑之处在于口干饮冷、口苦、大便五、六日一行,尿色深黄,类似热象,然其大便先硬后溏,足证非里热津亏之便秘;下肢浮肿与畏寒,脉沉小井见,是为阳虚水泛。故首方用五苓散去性寒之猪苓,用枳实配白术,健脾消胀,加党参补气,小茴香配伍黑丑,名禹功救,有理气行水之功。首方药仅八味,实由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枳术丸,禹功散合方化裁而成。涅聚于中,腹部胀满,故不用甘草。药后水肿腹胀俱减。三诊之方,为苓桂术甘汤,异功散合方化裁而成, 内合参附,桂附,术附,令三焦之阳,一齐振奋,则水湿阴邪自消。至于用枳实,陈皮理气,远志肉化痰,意在气行则水行。本案西医诊断为“心衰”,概未用西药强心而纯以中药取效,可资临床惜鉴。

桂术甘汤

1、蒙某,男,56岁。眩晕,胸闷,心悸气短,疲乏无力,下肢水肿半月。既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疾病。近日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每分钟40次) ,左心室肥大,心肌缺血。诊断为“ 水心病” ,拟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处方:桂枝15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灸甘草6克、红花10克、茜草10克、桃仁6克、瓜蒌10克、薤白10克、细辛6克、丹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了10克、红参3克( 另煎冲服)、 半夏10克。上方服用5剂后,眩晕,胸闷心悸,气短乏力明显减轻,下肢水肿基本消失。以上方为基础方 加减服药30余剂,无胸闷,眩晕,水肿,轻微运动已不感到心悸气短乏力,上方10剂为末服之以巩固。
2、闫某,女,70岁。慢支,肺心病40余年,近半年全身水肿,喘息气短,不能平卧端坐,面唇青紫,几次住院治疗,稍有缓解,近病情再次加重,喘息气短难续,氧气须臾不离,稍有移动即有断气之虞,家属无策,病人待毙。一亲友邀余诊视,以作决断。余视之,病人端坐,面唇青紫,张口抬肩,气短难续,询之病痛,气微难语,几日未进食,仅饮少许温水,小便少,病人全身肿胀,皮肤发青冰凉,腹胀如蛙腹,双下肢肿胀如桶,按之凹陷不起,寸口脉沉无力,舌体胖大青紫,舌苔簿水滑。诊为“ 水心病” 之重症,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减治之,处方:茯苓
30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灸甘草6克、附片15克( 先煎)、 生姜10克、人参6克( 另煎冲服)、泽泻1O 克、三剂。煎取药汁合煎浓缩,以小勺时时灌服,服药不呕吐,无其它不适,如常法,病人用药三日,尿量大增,水肿逐渐消退,喘息气短稍有减轻,索食少许,效不更方,嘱原方再服五剂,每日1剂,患者服用十余剂后,水肿明显消退,喘息气短大减,已能进食,间断吸氧,可稍许活动。遂送病人住院进一步治疗后缓解,约一年后因感冒病情加重而去世。

3、马某,女,72岁。眩晕,心悸,气短乏力,动则更甚,浮肿半月余。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查心电图异常,左心室肥大,现胸闷,口淡乏味,难以入眠,尿少不利,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舌淡,苔水滑,脉沉弦。处方:茯苓2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灸甘草6克、泽泻10克、红参63克( 另煎冲服) 、附子10克( 先煎)、 瓜蒌10克、薤白10克、赤芍10克、丹参lO 克。服用降压药不变,服用上方10剂后,诸证均明显减轻,继服5剂后,隔日一剂,一月后已不眩晕,水肿完全消退,平常走动亦不觉费力。上药为散,每次5至10克,每日2~3次,?以巩固之。

强壮心脏的八个临床热方

导读: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是常见病,住院病人经常结合中医治疗,这些方剂在使用中经受了一定考验,相对疗效有统一的观察,可以参考。

强壮心脏的八个临床热方

1,参芪强心汤

花旗参10g,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0g,丹参10g,甘草10g,赤芍10g,红花10g,枣仁10g,当归10g,陈皮10g。

功用:益气健脾,补血活血,宁心安神,利水消肿。

适应证:慢性心功能不全属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者。症见心悸,头晕,气短气喘,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失眠多梦,健忘,唇,舌色淡,苔薄白,脉细弱。

注意事项:本方对于心力衰竭症状轻者较宜,重症者需配合西药。

方源:袁名仲.参芪强心为主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56例,湖南中医杂志,2003;(1):33-34

2,强心泻肺方

万年青30~50g,葶苈子30~50g,川椒目15~30g,桑白皮30g,车前草15g,丹参30g,灵芝30g,淫羊藿15g。

功用:考气活血,强心泻肺利尿。

适应证: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属脏腑亏虚夹瘀痰者。症见咳嗽、痰多、喘促反复发作,胸闷,心悸怔忡,不能平卧,腹胀尿少,双下肢水肿,面色青紫,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口唇发绀,双颧暗红,舌淡暗或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弦或结代。

注意:万年青根有一定的毒性,本方要在医师指导下方能服用,切忌自服。

方源:吴荷馨.强心泻肺方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30例.河北中医,2002;(9):663-664

3,益气温阳利水汤

黄芪60~120g,丹参30~50g,川芎15g,当归20g,益母草30g,熟附子15~30g,葶苈子20~30g,泽泻30g,茯苓15g,车前子 30g,麦冬20~30g,党参30g,焦山楂20g,焦六曲20g,汉防己15g,北五加皮15g。

功用:温阳活血,利水平喘。

适应证:充血性心力衰竭属心肾(气)阳虚、水瘀互结者,症见胸闷或胸痛、心悸、气促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腰酸尿少,全身水肿,面色苍白或青紫,口唇发绀,舌淡暗,边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腻,脉结代。

注意:本方附子用量较大,宜用炮制后的附子,并先煎1~2小时。

方源:陈汝兴.益气温阳利水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2):9-10

4,瓜蒌薤白桂枝汤

瓜蒌壳15g,厚朴15g,枳壳15g,桂枝12g,薤白12g,法半夏12g,白术12g,淡竹叶20g,甘草3g。

功用:温通心阳,个气活血,利水除肿适应证)慢性心功能不全属心阳虚展,心皿於阻者,症见胸闷或胸痛、心悸、气促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设酸尿少,全身水肿,面色苍白或青紫,口唇发绀,舌淡暗,边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腻,脉结代。

方源:杨旭.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28例,四川中医,2000;(12);19

5,心衰宁

党参20g,麦冬20g,五味子20g,当归20g,川芎20g,黄芪30g,丹参30g,葶苈子30g,益母草30g,白术10g,茯苓10g,红花10g,炙甘草10g。

功用:益气养阴温阳,化瘀利水,化痰平喘。

适应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脾肾虚夹瘀,心悸气短,喘息不能平卧,活动后加重,颜面及肢体水肿,或伴腹水,脘腹痞胀,便溏尿少等,舌胖大,舌质淡、苔溥白,脉沉细无力。

注意:本方作为汤剂使用时剂量减半。

方源:杨国栋.心衰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2):86-88

6,保心丸

黄芪30g,丹参20g,麦冬15g,茯苓15g,炙甘草15g,兰10g,当归10g,生地黄10g,枳壳10g,桔梗6g,水蛭6g。

功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适应证:慢性心功能不全,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者,症见心悸怔忡,胸闷胸痛,头晕目眩,咳嗽气喘,动则尤甚,疲乏,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自汗盗汗,腹胀痞满,口唇发绀,两颧暗红,下肢水肿,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少,脉涩数或结代。

注意事项:本方对于阴虚为主,偏有内热者较适宜,若大便溏泄者去酒军。

方源:潘竹立.心衰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医刊,1999,(7):54-55

7,加味苓桂术甘汤

茯苓15g,肉桂6g,白术12g,生黄芪30g,丹参15g,红参10g,葶苈子10g,红花6g,甘草3g。

功用: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适应证:慢性心功能不全属阳虚水饮血瘀者,症见胸闷或胸痛,心悸、气促气喘,动则加重,畏寒肢冷,腰酸尿少,全身水肿,面色苍白或青紫。舌底脉络迂曲,舌边有瘀点,脉结代或沉细无力。

方源:杨曙东.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6例疗效分析,黑龙江中医药,2000;(6):9

8,养心通脉合剂

附子10g,人参10g,玉竹15g,三七10g,葶苈子15g,泽兰20g,石菖蒲15g,甘草5。

功用:温阳益气,化气行水。

适应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阴阳两虚,心脉瘀阻,症见心悸烦躁,汗出肤粘,憋气、气短,难以平卧,面浮足肿,舌质暗红或有紫斑、瘀点,脉络青紫,脉细无力。

方源:吴勉华.养心通脉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山东中医咋治,2001;(12):715-718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一、冠心病。盛某,男,2003年3月22日入院治疗。患者自2000年来,出现心悸,怔忡,气促,胸闷,头晕乏力。曾住院治疗半年,服用中西药物,但症状一直不能控制。入院时见:心悸、气短,劳累活动后加剧,伴头晕、乏力,手足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报告:1、窦性心动过速;2、ST段下移,符合冠心病的诊断。中医诊断:怔忡(心阳不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温补心阳,安神定悸。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栝楼10g,煅龙骨、煅牡蛎各15g。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共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报告在正常范围内。

  二、梅尼埃病。赵某,女,40岁,工人。自诉从2000年开始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欲呕,有时吐出痰涎。在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服用过温胆汤、二陈汤、杞菊地黄汤等方,疗效不佳。2002年11月份来门诊进行治疗。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痰为阴邪,非阳不化,治以通阳化气,辅以平肝熄风之品。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炙甘草5g,党参10g,钩藤15g,石决明10g。服五剂后,自觉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经访,以后未再发作。

  三、慢性支气管炎。伍某,男,44岁,干部。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2002年12月份来就诊。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舌淡,苔白,脉弦滑。证属痰饮犯肺,宜健脾燥湿,止咳化痰为治。药用: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法夏10g,党参10g,杏仁10g,炙甘草6g,共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四、冠心病心衰。男,60岁,农民。患者于1996年开始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曾在当地住院治疗两个多月,服用中西药,症状未能控制。2001年10月14日来门诊治疗,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入院时见:胸闷,心悸,气促,纳差,腹胀。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心电图:1、窦性心律;2、ST-T段改变,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3、左房压力过重。

  患者年已花甲,脾肾虚衰,脾失健运,肾气虚不能化水,致水气凌心射肺,故纳差,腹胀,心悸,气促,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则见双下肢水肿,治法宜温阳利水,养心定悸。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茯苓皮15g,白术10g,附片10g,泽泻20g,桂枝10g,白芍12g,杏仁10g,炙远志6g。进1剂后,小便量增加,次日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自觉症状减轻,服用五剂后,下肢水肿消退,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再服上方加党参15g,栝楼10g。服药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浮肿完全消退,食纳增进,精神转佳,住院三十多天而出院。

  体会:以上几个病例虽然属于不同疾病,但运用此方治疗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其病机基本是一致的。例一是心阳不振而致的心悸、怔忡,故用苓桂术甘汤加上益气之黄芪、党参,镇静之龙骨、牡蛎,全方具有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之功用,药中病机,因而获效。例二是痰浊上犯清阳之眩晕证,例三是痰饮犯肺之咳嗽,虽病位不同,临床表现亦异,但病机均是由于脾虚生痰,痰饮内阻。用此方温阳化饮,阳气得振,痰饮得化,则诸症自除。例四为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是一种危急证候,用此方一剂后,水肿明显消退,服五剂后水肿尽除,心衰得以控制。以上病例均以阳虚为本,故用此方温阳利水治本,临床适当加减,标本兼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国医经典解读第九讲 尊容人 黄芪肚 水肿奇效防己黄芪汤

现实生活中,水肿的人很多,那看张仲景如何把各种不同水肿对症治疗,体现经方的魅力,今天就来学习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是后人改动,而《干金方》所载却是原方。当为: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黄芪30~60g、防己30~50g、白术10~20g、甘草10~15g、生姜十片、大枣8枚。

    【组成与方解】

    防已-----祛风行水               君

防己大辛苦寒,太阳经入里之药,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与黄芪相配、补气利水增强、且利而不伤正,为主药;

    黄芪-----重用黄芪益气固表,行水消肿,黄芪是气分补药,有很强的固摄作用,防己黄芪汤跟什么方子很像,玉屏风散。是不是。也是一字之差,防己和防风的不同。两张方子共同点都有表虚不固出现自汗恶风,都用了黄芪白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利水。 

    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     臣

    健脾胜湿、与黄芪相配、益气固表之力更大,对外达到止汗的效果,对内达到利湿的效果;

    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     使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生姜还能利水

    【主治】

    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因为水湿排不出来)、舌淡苔白(水湿)、脉浮(表症)。

    首先这个患者有水肿,水湿内停乃脾虚不运所致;但同时汗出恶风,为营卫失调、卫虚不固;乃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在表虚不固的基础上又感受风水或风湿。脉浮为风邪在表;身重是湿在经络,湿性重浊,水湿郁于皮下肌腠,展开来的话,身体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关节,那么就出现肢节疼痛;

    风邪在表、不可过发其汗、发汗除湿,必然导致表虚越重,所以只能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同时进行;脉象上辨别寒湿和风湿呢?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不管风水还是风湿,都是因为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皮下肌腠所致。

    从脏腑运作的角度来讲,肺脾气虚,风湿郁滞于肌肉、关节、经脉。

    配伍特点:祛风固表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

    使用注意 水湿壅盛,汗不出者,或者不容易出汗的人,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

    【随证加减

    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

    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杏仁少许以宣肺散邪;

    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

    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汗多伴口渴、身热者,加石膏。

恶寒、关节冷痛者加附子、细辛等。

    如本方证伴有易感冒、鼻塞时合五屏风散。

    腰身疼痛,脉沉恶寒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加当归,熟地,生地黄;

    阳虚加附子、干姜、肉桂;

    口渴、尿量减少伴心悸、眩晕者合五苓散,同时呈现精神委靡,下肢肿甚者合真武汤等。

    【“黄芪体质”的识别是关键

    “黄芪体质”是指适用于黄芪类一种体质类型,以中老年人多见。特征如下: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外形呈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部较膨满,但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相对显得深凹,谓之“黄芪肚”。整个人就像一个盛水的皮囊。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营养过剩、缺乏体力运动往往足该体质形成的原因。

    日本学者认为防己黄芪汤多用于妇女,尤其是生活富裕,活动很少的妇女。表现皮肤色白而无华的虚胖,这些人自觉身体沉重,懒于活动,所以越来越胖,多汗或者容易出汗。50岁以上者,多伴膝关节疼痛,下午出现下肢浮肿,往往穿鞋、袜也困难。腹诊可见全腹肥满,柔软无抵抗无压痛。对这种病人给予防己黄芪汤,可使肌肉坚实,身体转轻快,消除膝关节疼痛和下肢浮肿。

    水肿虽不属大病,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便与痛苦。服用西药利尿剂固然方便,但会出现一定的排钾后疲劳感。具备益气利水之效应,补气而不伤阴,效果甚佳;

    【方证运用:

    以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容易出汗为指证广泛运用于:

    1、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2、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体位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心源性水肿、肺心病等以浮肿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参照使用。服用本方后,往往小便量增大,可作为取效指标之一。

    3、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动作不灵活为主证时可见到本方证。

    4、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等。

    5、其他还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荨麻疹、狐臭、带下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狐臭

    有研究机构用本方(防己、黄芪各30g、白术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治疗12例狐臭,全部治愈,疗程最短2个月,最长6个月。日本的矢数道明也用此方治愈一名15年病程的狐臭患者,形体肥胖,肌肉松软,腋下汗出甚多,全身倦怠,服药后第二天即大量排尿,出汗减少,症状随之逐渐消失。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吃了药以后就像虫子在皮下走的感觉,这是正常现象。也会腰部以下冰冷。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那么这个时候只要让病人坐在被子当中,再用一床被子包住腰以下部位,让它微微出汗,就好了。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越婢汤鉴别:】

    那有朋友问,就是有水肿在表但是不出汗,表虚现象没有那怎么治疗呢?那就是防已茯苓汤主治了;防已茯苓汤由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姜、枣,加桂枝、茯苓而成。防己茯苓汤可看作防己黄芪汤和苓桂剂的合方;二方均有防己、黄芪、甘草以益气利水,为治水气在表所致水肿之常用方。不同的是:防己黄芪汤以防已、黄芪为君,白术为臣,方中补益药偏多,故适用于表虚证,固表祛风而行水;

    防己茯苓汤以防己、茯苓为君,桂枝为臣,全方重在通阳利水,故适用于皮水而气虚之证,症见四肢皮肤肿盛,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四肢聂聂动者(不由自主的颤动)。此乃卫阳不足,水湿郁于肌肤所致。故方中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黄芪温补卫阳,组成温阳利水之剂。效如桴鼔。

    本方与越婢汤都治疗“风水”,所主皆有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区别在于:越婢汤适合麻黄体质者,体力比较充实,皮肤比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黄芪汤适合黄芪体质者,体力比较低下,皮肤较细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汤证病程较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其浮肿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黄芪汤证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多伴有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