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孙建巧:心中的一盏灯

 阿拉善文学 2020-10-21

原创作者:孙建巧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心中的一盏灯》 

蒙田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

那夜的灯,忽暗忽明依稀可见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
花开花落,潮起潮涌, 人生在不经意间已过半,曾经的记忆在时光的长廊里驻留,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又到了 秋高气爽、枝叶茂盛的季节。我习惯了在晚饭后陪伴母亲去小区散步,母亲因身体的原因行走不能过快路程过长。母亲小走片刻坐在树荫下的长凳上,一边休息一边等待我。而我喜欢夜跑,一身绒装长跑30分钟,这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虽然,来到了另外一座城市,习惯一如既往。
夜幕降临,落日余晖渐渐隐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灯光陆续亮了起来。街灯、车灯也相继亮了起来,整个城市的车辆犹如一条条金色的龙游离在街道,城市顿时灯火通明、和谐、美丽、繁花、热闹。
我汗流浃背坐到了母亲身边,擦拭着脸颊的汗珠,仰望星空。蓦然间,脑迹的边缘忆起一个生命的影子。
那年秋季,我们正值芳华。他十八岁,我比他年长几岁。他因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进了武威市人民医院。沉闷的病房里他没有丝毫的恐惧。他的身边始终放着一本书、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只要身体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他就手捧着书看,看的出来他很爱学习。苍白瘦弱的他在我们眼里,谦卑有礼、笑容可掬、乐观积极、只是命运不济。他的遭遇让我们对他倍感惋惜。
我负责在他的病区采血,一回生二回熟,我们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他的凝血机制差,每次采血之后血液很难凝固,鲜血涌流不止,棉球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不抱怨、不悲伤、用淡定的心情擦了一遍又一遍。
有一次,他突然对我说,“姐,心中有光,我会不会一直能看见一盏明灯,我的病就会好吗?”我愣住了心像针刺般的难过,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会好起来,一定会好起来”我的话是违心的,我不知道他会好起来吗?他还会在灿烂的阳光下生活多久。

人生的长河,生命如此敬重又如此脆弱。十八岁正是风华正茂、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梦想、阳光普照的年华。十八岁的生命也是从年幼无知走向胸怀大志的年华。人生的开始、驿动的青春、甜蜜的爱情才刚刚萌芽,而对于他来说已定格在这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木棉花飘香的季节。
绕指一挥间,青春如白马过隙。记忆深处根植的美好时光在光阴的故事里渐行渐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历总会伴随岁月的老去而渐渐的储存,有些时候想去忘记总也难以忘怀。
或许,人生就是如此吧!周而复始的遇见又离去,相识又相忘于江湖。但是,不论遇到了谁都是生命中该出现的人,一些人让我学会了成长、一些人使我看透了人心、一些人让我懂得了感恩、一些人教会了怎么去爱、有些人却走进了生命。
那一夜,秋风萧瑟,我们彻夜忙碌,拼命与死神做着殊死搏斗,我们终究抵不过命运的安排。年轻的生命定格在黑与白的隧道。渐渐安静下来的病房,那盏灯整整亮了一个晚上,而一条鲜活的生命却如流星般陨落。
“心中有光,我能不能一直看见一盏明灯”。在如此厚重的生命里,他带着对生的希望;人生的眷念;亲情的依恋;爱情的渴望悄悄地离开。他憧憬着疾病痊愈以后美好的生活,期待着年轻生命中应有尽有的光环。然而,这一切终将远去。他只是一个不幸的平凡人,虽然,在平凡的世界里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赢得掌声和鲜花,但他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感染了那些迷茫和身心病痛合一的人。他用即将燃完的生命激励着那些继续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他用最美的风景警示活着的人,学会彼此陪伴,珍爱生命。教会我们用豁达和宽容珍惜身边的人。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当我心烦意乱,失去自我,心存抱怨,命运多舛和陷入困境时,我都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还活着,没有理由将魅力四射的生命颓废。生命的意义本是一片璀璨,一片繁华,而不是在一片叹息中消磨殆尽。陈果女士曾说“生命只有一次,你怎么舍得让他不美丽”
秋—即是一个遐想和回忆的季节,又是一个感伤怀旧的一季,多愁善感的秋摇曳着飘零的叶,深深浅浅的小路上秋叶铺满了记忆,每一片翻飞的叶片,拾捡起一篇篇想忘而又无法释怀的回忆录。

孙建巧  医院财务工作者。喜欢以温暖行走在文字中,以感动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爱好体育、旅游、舞蹈、唱歌。视亲情为生命的平凡女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