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实施网络欺凌吗?

 雷雳和学生们 2020-10-21

摄影师:雷雳

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实施网络欺凌吗?

姜倩云、雷雳

当今的青少年,通常被称为“互联网一代”,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截至20206月,中国青少年互联网用户已达1.4亿。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持续可用性,网络欺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社会问题,在中国1517岁的青少年中,网络欺凌的发生率已达到3%至35%。

网络被欺凌事件往往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导致生活满意度低、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自杀倾向或行为。考虑到网络欺凌的普遍性及其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有必要探讨与网络欺凌有关的因素。

以研究生姜倩云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团队(2020),将情绪调节困难与网络欺凌联系起来,对719名中学生的情绪调节困难和网络欺凌、孤独感、抑郁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探究了青少年情绪调节状况对欺凌行为的影响。该研究发表于《人际暴力杂志》(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困难程度越高,其网络欺凌水平也就越高。这一结果与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相吻合。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认为无效的情绪调节与内外化问题有关。情绪调节的缺陷会预测随后的人际关系攻击性,情绪调节困难水平较高的人更有可能将他人视为威胁,并将他人的行为理解为具有攻击性,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敌对倾向,进而通过具有匿名性和触手可及性的网络来欺凌他人发泄不满情绪。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情绪调节困难影响网络欺凌的关系模型中孤独感和抑郁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情绪调节困难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具有较高的孤独感,这又导致抑郁水平较高,最终导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增加。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无效的情绪调节不仅与问题行为有关,而且与精神健康状态有关。情绪调节困难的个体很难与同伴保持长期的亲密友谊,这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孤独感。此外,与未满足的社会需求模型相一致,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联系无法满足个体情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孤独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同时,抑郁状态下的青少年可能会经历某种程度的认知障碍,从而导致对他人意图的不信任和敌对归因,并最终使得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增加。

有研究表明,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因此,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帮助青少年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至关重要。良好的情绪管理技能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加对情绪的有意识思考,有助于内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分析,合理地看待困难和负面事件,使用正确的方式发泄不满和释放压力,降低青少年实施不当行为以及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该研究的作者包括:姜倩云、赵凤青、谢笑春、王兴超、聂佳、雷雳、王鹏程。

资料来源:
Jiang, Q. Y., Zhao, F. Q., Xie, X. C., Wang, X. C., Nie, J., Lei, L. * & Wang, P. C.* (2020-05).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yberbully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Mediation Model of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https:///10.1177/08862605209175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