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选试卷|(新高考)名校2021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很详细)

 老刘tdrhg 2020-10-21

高2021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又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③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和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

材料三: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学不止是一大群“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30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则刚刚诞生不久。30个书院,有30种风格,30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④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剑桥书院重视居息一堂,重视生活性情之陶冶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1.下面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人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B.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就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C.教育上“学”“道”统一,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

D.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肖永明和金耀基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有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方式等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B.吴国富认为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为主要指标来衡量书院教育效果,能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C.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文化传播手段,以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D.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学术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等问题出现。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个访谈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不枝不蔓,并且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B.三个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

C.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语言,符合受访者身份。

D.主持人在第二次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访者畅谈的兴致。

4.请从四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两处分析其论证方法,写清标号,简要作答。(4分)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这些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的现实案例进行简要点评。(6分)

千年“岳麓书院”一直在湖南大学“弦歌不绝”;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在京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2016年9月10日,中美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10名学者。

答案详解:

1.C【解析】C项,“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说法错误,材料一有“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辦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见选项中说的“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不正确。

2.A【解析】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吴国富说的是“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可见知行合一只是一个“指标”,而不是“条件”。

C项,“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文化传播手段”错。材料二肖永明说的是“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没有说从书院中学习“文化传播手段”。

D项,“导致了”强加因果。材料三说的是“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这只是所列现代大学一系列问题,但没有体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这些问题。

3.B【解析】B项,“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错。支持人的三个问题是“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可是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呢?”“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这三个问题从历史到现在和未来,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存在选项说的问题。

4.①引用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用”的儒家文化。②举例论证,证明了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传道济世。③比喻论证,将按“刻板的教条去行为”的人比作“两脚书橱”,证明要“知行合一”。④类比论证,将剑桥与书院的关系类比为《王子复仇记》和主角的关系,证明了书院是剑桥的灵魂。

5.①接通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有利于汲取中国古代传统书院育人智慧,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②建立现代书院并加强交流与合作,既可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利于博采众长,推动我国书院制进一步发展。③在国际书院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一味模仿并不可行,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安的风

韦昕

①一年四季,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

②最早留下深刻印象,数十年后似乎还能从皮肤上感觉到的是叫作寒风,也叫朔风的冬季的风。那风刮起来,呜呜地响,吹过树梢和电线杆时,又有一种长啸的哨音。人们拱腰缩背,关闭门窗,用棉衣棉帽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刚上小学,从温暖的家里到空寂的街上,走进宽大的教室,那风针刺一样扎在脸上、手上。手背几天就红肿起来,妈妈做副手套让我戴上,到夜里一暖,那手背又丝丝发痒。那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朔风起,送寒衣,在救亡歌曲声中,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我年幼无知,却也明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许多许多士兵在打日本鬼子,风这么冷,他们一定需要棉大衣、棉手套吧!我从胡乱装着碎东西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铜板来……

③春天来了,积雪融了,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也化成水滴落下来。风还是凉沁沁的,棉衣没有脱,可是冬天已经慢慢退往北方去了。一天夜里,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突然迎面的风不再针刺般扎人,它温柔得多了,暖暖的,软软的,轻轻抚着我的面颊。那一年我十多步,觉着内心里从来有过的一阵喜悦,真想迎着远方的古老城楼大喊几声。第二天一早,那庭院内一树桃花,灼灼开放,耀目的粉红色里透出点点绿色的嫩芽。怪不得把春风又称做和风、熏风哩!可是,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前几年,一次我晨起隔着玻璃窗看见整个天空和四周的建筑物全是黄橙色的。绿树、草坪披上一层黄土,唰唰一阵急雨洒过.地面的黄尘里便出现密密麻麻铜钱大的水痕。街上的汽车电车开着大灯缓缓行驶,而航空的班机却停飞了。我负责陪同的一个美国作家访问团只好改乘火车去南方继续他们的旅程。事后获悉,那是横掠新疆,蒙古戈壁沙漠的劲风,把滚滚黄尘搬至高空,纵横数干里,遮盖了整个北中国。当然,这是较少发生的,现今北中国的绿化植树已经起了阻挡风沙的作用,处处可见的倒是儿童们扯着长线,把风筝送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

④天愈来愈暖,最后变热,剥脱了人们身上一切厚重衣服,只留下薄薄一层。炽烈的热风在城市沥青路面和水泥板屋顶上漫游。而田野里的农人们却希望一场雨后,好好曝晒几日,让麦成熟得更好,籽粒更饱满。那热风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纵情地吹动起层层麦浪。“蚕老一时,麦黄一晌”,小麦一片接着一片,说熟了就熟了。在还用镰刀的岁月里,这正是收割的好时节。热风停止了漫游,在镰刀触及麦秆的嚓嚓声里,田野裸露出广袤的胸膛。就是收割机突突鸣叫着驶向田野的今天,同样需要热风吹黄小麦的茎、叶和籽粒。不过,到了三伏天,那干旱的烤人的热风却不再是人们的好伴侣,而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倒令人心旷神怡,如饮醇醪,那是用精米酿制而成的一种薄酒。

⑤天高云淡,暑热消退,高空传来雁的鸣叫。它们排成人字队形,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翔而去。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齐集树梢,吱吱欢唱;不久,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吟。接着,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从印度洋、孟加拉湾涵涌而至的水汽,越过青藏高原,来到长安,化成雨滴,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许多土墙、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轰然倾塌,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风雨停歇,在中午的暖风里,玉米、谷子变得金黄,高粱红了籽粒,不怕早晚寒意的菊花或黄,或红,或白,灿烂怒放。在登高远望的季节,伴随着皎洁的圆月,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

⑥风愈来愈冰凉、凛冽,秋意远去。距离长安南边三十公里的秦岭山脉,失去了郁郁葱葱的深绿,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猛然一夜寒风,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零而下,只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那苍老、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

⑦地处大陆深处,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四季就这样分明地循环不已。短期来访,将不会领略到不同季节的风味,然而另一种风却可能令你惊讶,那就是:古城墙内外,中的高等级公路,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星级饭店,伸展长长手臂的立交桥,向远方延伸的高等级公路,白日车流滚滚,隆隆不绝,夜间灯火璀璨,色彩晶莹,西安人衣着华美,脸色更开朗……这就是现代化的风,建设的风,更加强劲而厚重……(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农谚“蚕老一时,麦黄晌',表现了热风吹拂之下小麦快速成熟的喜人景象,透露出农人对似乎懂人意的夏风的喜爱之情。

B.文章描写长安朔风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选取妈妈给孩子手套御寒、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远方战士等材料来写,丰富了文章意蕴。

C.文章引用俗语“自古长安西风雨”引出下文对长安“西风雨”的来源、特点、效果的解说,重在突出西风南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益处。

D.文章引用北宋词人晏殊名句“昨夜西凤凋碧树”,是由寒风凛冽落木萧萧引发的诗意联想,意在抒发“物变时移万事非”的悲愁伤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长安的风”为线索,依次写了冬、春、夏、秋四季之风的不同风味,条理明晰,层次分明;首段开门见山,点扣标题,挈领全文。

B.文章描写长安三伏天时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的情形,用“如饮醇醪”这一比喻,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新颖、生动。

C.“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点明“秋风”这个传统意象人所习见的情感内涵。

D.文章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拟声词,来描写长安风以及风中景物的特点,这此词语或从视觉,或从听觉,或从触觉等不同角度来写,细腻、贴切。

8.本文第③段描写长安春天的风,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已经完整了,末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6.D [解析] “意在抒发‘物变时移万事非的悲愁伤感’”这一理解不正确,从这处引语所在语段的上下文内容来看,应是“意在转向歌颂树木生命仍顽强坚守的精神”。

7.B[解析] “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这一赏析不当,属于过分解读,有拔高之嫌。应是突出清风带给人“心旷神怡”的快感。

8.①全段有三处对比:一是春风“温柔”与冬风“针刺”的对比;二是春风常态下的“暖暖”“软软”轻轻”与偶尔的“凶暴”的对比;三是以往春天沙尘暴袭击,滚滚黄尘纵横北中国的场景,与现今北中国绿化植树阻挡风沙,处处可见春风习习中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的对比。(2 分)

②通过对比,突出长安春风的特点,表达对环境保护不断进步的自豪之情。(2 分)

[解析]题干指明答题区间为第③段,而且明示了“对比”手法。解答此题,须细读第③段,抓住第③段描写对象(长安春风)的特征,具体解析其对比手法的表现,再解说其表达效果。通观全段,同时联系上一段,可以发现,第③段描写长安春风,主要突出其常态,即“温柔”怡人的一面;此外,也表现其偶尔“凶暴”的一面。对比手法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是春风温柔,与冬风“刺人”的不同;其次,是常态下的“暖暖、软软、轻轻”与偶尔为之的春天沙尘暴天气的“凶暴”的反差;再者,是数年前纵横北中国的黄尘弥漫、肆虐的景象,与如今的北中国绿化植树阻挡风沙,处处可见春风习习中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的对比。多方面的对比,更为具体地写出了长安春风的特点,同时抒发了对国家绿化植树,环保日益进步的喜人变化的赞赏之情。

[评分细则:第①点2分,第②点2分,意思对即可]

9.末段不可以删去。理由如下:文章写到“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并未完整,尚欠一个收束段。(1分)因为文章主体分别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角度写长安的风,第⑥段是对第②段的呼应,而第⑦段则是对第①段的照应与升华。(2 分)以第⑦段为结尾段,文章结构才完整、主题表达才充分,因为:首先,该段第一句与首段呼应,首尾圆合,通过写长安之风,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其次,该段第二、三句翻出新意,由四季自然物候之风,过渡到长安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风,抒发了对古都现代文明发展的赞誉之情,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3 分)

[解析]第⑥段属于该文主体部分的一个层次,写的是冬风,与第②段呼应,构成一个闭环结构。而第⑦段则是呼应首段,首尾圆合,呈现出“总一分-总”的结构;另外, 从第⑦段内部层次看,该段三句可分为两层,第一句呼应首段;第二、三句由长安四季自然物候之风转折一笔,过渡到对长安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之风的大笔勾勒,卒章翻出一层新意,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若删去第⑦段,一则结构不完整,二则结尾显然平淡,意蕴不足。

[评分细则:理由答出结构不完整1分,具体分析为何不完整2分,阐述为什么要以第⑦段结尾3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王莽时为郡吏,政教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任以郡职,上书荐平。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赀就赋,或减年从役。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曰:“臣窃见琅邪王望、楚国刘旷、东莱王扶,皆年七十,执性恬淡,所居之处,邑里化之,修身行义,应在朝次。臣诚不足知人,窃慕推士进贤之义。”书奏,有诏征平等,特赐办装钱。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永平三年,拜宗正,数荐达名士承宫、郇恁等。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刘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B.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C.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D.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 -种名号,本文中的“显宗更始”就是年号。

B.孝廉是我国封建时代科举制设立的考试6科目之- -,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

C.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要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阕”是终了的意思。

D.乞骸骨意为向皇.上乞回骸骨,归葬故乡。这是古代官员请求辞职或休假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平治政有方,取得卓著政绩。做郡吏时,治理有贼寇的属县,所到之处,社会安定,任全椒县令,增加百姓财富,减少服役年限,百姓心怀感激。

B.刘平信守承诺,受到贼寇敬重。逃难时被贼寇活捉,他与贼寇约定,侍奉母亲吃完饭再来受死,后果然如约而返,使贼寇大为感动,因此得以活命。

C.刘平笃行节义,舍身救护郡守。建武初年,庞萌在彭城反叛,为保护郡守孙萌,他爬在孙萌身_上,受了七处伤;孙萌死后,他又护送孙萌灵柩回乡

D.刘平德才兼备,多次受到荐举。做济阴郡丞时,太守刘育器重他,委以重任;显宗初,尚书1卜射钟离意称赞他性情恬淡,修身行义;两人都曾举荐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4分)

②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4分)

14.更始逃难时,刘平是怎样对待兄弟的孩子的?又是怎样对待母亲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解析 (1) B  “更始时”是时间状语提前,一般单独断开,排除AC.“平”作“抱仲女而弃其子”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D。

(2) C    A.“显宗”不是年号,而是帝王的庙号。B.‘封建时代科举制设立的考试科目之一”错误,这是古代的察举制度,并非科举考试制度。D.“请求辞职或休假的委婉说法”错误,这就是辞职回乡,不包含“休假”。

(3)A. “ 任全椒县令,增加百姓财富,减少服役年限,百姓心怀感激”错误;原文“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赀就赋,或减年从役”指人们感念他的恩惠,主动多交赋税,减少年龄也要主动参加劳役。

(4) ①译文:贼寇看到他极其诚恳,可怜他让他回去。刘平回去,给母亲吃完饭后,就禀告母亲说:“ 刚才与贼寇约定,按照道义不可欺骗他们。”(哀:为...哀,感到可怜;食:给...吃饭;白:告诉;期:约定。)

②译文:刺史、太守巡视辖区,全椒县监狱里没有关押的囚犯,百姓都自认为各得其所,刺史和太守都不知询问什么,只颁布朝廷的诏书就离开了。(行部:巡视辖区;系:关押;以:认为;班:颁布。)

(5)①刘平抱仲女而抛弃亲生儿子.并劝阻母亲回去取自己的儿子。②他与母亲都躲进野泽之中.早上出外给母亲找吃的东西,碰上饿贼,将烹刘平,刘平请求让他先回去,等母亲吃饭完毕,再回来让饿贼杀死.③贼人看他很诚恳,同情他让他回家.刘平回去,等母亲吃完饭,就对母亲说“:刚才与贼人有约,不能欺骗别人.”于是回到贼人那里.

参考译文: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王莽时做了郡吏,守丘长,政教大行.后来每属县有盗贼,就派刘平去守卫,他所到之处都得到治理,从此一郡都称赞他的能耐.

更始年间,天下很乱,刘平的弟刘仲被贼所杀.后来贼人又忽然到来,刘平扶持老母,奔走逃难.刘仲的遗腹女才一岁,刘平抱仲女而抛弃亲生儿子.母亲想回去取他的儿,刘平不听,说道“:我的能力不能养活两个小孩,老二不能没有后代.”于是离去不顾,与母亲都躲进野泽之中.刘平早上出外找吃的东西,碰上饿贼,将烹刘平,刘平叩头道“:今早为老母找点野菜充饥,老母正等着我活命,愿能让我先回去,等母亲吃饭完毕,我一定回来让你们杀死.”于是流泪不止.贼人看他很诚恳,同情他让他回家.刘平回去,母亲吃完饭,就对母亲说“:刚才与贼人有约,不能欺骗别人.”于是回到贼人那里.众人都大吃一惊,彼此交谈道“:常听说有烈士,今天真正见到了.你走开罢,我们不忍心吃你.”于是刘平的性命得以保全.

建武初年,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造反,打败了郡守孙萌.刘平当时又在做郡吏,冒着白刃伏在孙萌身上,遭了七处刀伤,困顿极了不知如何是好,便号哭请求道“:我愿用身子代替府君.”贼人便收拾兵器停止杀戮,并且说:“这人是位义士,莫杀他.”于是解散走开.孙萌伤势太重断了气,一会儿复活了,口渴找水喝.刘平从自己伤口取血给他喝.过了几天,孙萌终于死了,刘平于是包扎刀伤,扶送孙萌的棺木,送回本县.后来刘平被举为孝廉,拜为济阴郡丞,太守刘育十分重视他,任以郡职.丧服既满,授予全椒长.政治有恩惠,百姓很感激,有的增加工资或赋税,有的减少年龄提前从役.

显宗初年,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推荐刘平和琅笽王望、东莱王扶道:“臣私下见重叠琅笽王望楚国刘旷、东莱王扶,都年已七十,秉性恬淡,所居的地方,邑里都得到感化,修身行义,应该在朝供职.臣不够了解他们的为人,只是羡慕推士进贤的意思.”书奏上,有诏书征召刘平等人,特赐办装钱.到了朝廷后都拜为议郎,并多次引见.刘平再升为侍中,永平三年拜为宗正,几次推荐名士承宫、郇恁等.在位八年,因年老多病上疏请求退职回家,死在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萍乡道中谒濂溪①祠

[明]王守仁

木偶形骸恐未真,清辉亦自凛衣巾。

薄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解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注]①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濂溪为号,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曾贬谪至萍乡任税监。

②乘田吏:史载孔子曾任乘田、委吏小官。③畏垒:乡野。④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濂溪祠里的先生塑像未必与真人一般模样,但让拜谒者有敬畏感;首联交代了对先生的仰慕之情。

B.领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但萍乡百姓依然景仰、祭祀濂溪先生。

C.诗歌用“过化传神”肯定濂溪先生的功绩与影响,赞扬濂溪先生留在萍乡的教化之功、高风亮节。

D.诗歌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

16. “下拜春祠荐渚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15. B(“颔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小官”理解有误。“屑”在诗中是“认为值得做”的意思,颔联从史书、百姓两个角度来肯定濂溪先生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 

  16. ①“下拜”“荐”,照应诗题中的“谒”。与首联“凛衣巾”呼应;②运用动作描写,再次表明对濂溪先生的景仰之情,巧妙收束全文;③与前一句相映衬,表明“拜”“荐”出乎真情,强化情感。(具体分析,“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的意思是“濂溪先生虽去世千年,我心存哀悼,深切悼念先生高风亮节,虽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于先生的祠堂前跪下而祭拜,希望自己是小洲上的藏草,进献自己的敬仰之情”,其中的“下拜”“荐”是诗人的动作,表明诗人对濂溪先生的仰慕之情,在内容上卒章显志,在结构上收束全诗;同时,诗句中“下拜”“荐”和标题中“谒”相呼应;在情感上,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下拜春祠荐渚苹”和“千年私淑心丧后”相映衬,相得益彰,使感情表达更加真挚可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智尚学、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师说》中古之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却“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向老师请教时“            ”,态度异常谦恭。

(2)《蜀道难》中,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表现蜀道险峻特点的两句是:“            ,              ”。

(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一句表现了将士们手持宝剑视死如归的英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写出了北伐将领刘裕指挥的部队装备精良。

17答案 (1)犹且从师而问焉 俯身倾耳以请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提携玉龙为君死 金戈铁马

三、通言文字运用(20分)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己教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草书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项是(3 分

A.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她磕磕巴巴地说.......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还没结婚吧....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18.B [解析] 文中和B项的引号标示列举的省略。A项的引号,标示引文的省略:C项的引号,标示说话的断断续续:D项的引号,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19.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4分)

19.①本句把党河岸边的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表现水边植物的情态,神形毕现,十分生动。2'舔”字用词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每点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向四面舒展开去'上,强调动态的变化;原句的重点落在“华彩斑潮,无边无际”上,强调色彩的壮丽.更符合原文礼赞敦煌的核心意思。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把“华彩斑潮,无边无际”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余的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更适合做结尾(每点2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时光回溯2000年10月,②《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简体中文版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③这部神奇的小说立刻风靡了校园,④成为无数青少年最喜欢的书。⑤20年的时间,⑥“哈利.波特”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一部小说,⑦特征鲜明的“哈利.波特”阅读文化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⑧影响了数千万中国哈迷。⑨就在这特别的一年,⑩中国哈迷迎接了“哈利.波特”引进中国20周年庆典。

参考答案(1)语句①修改为“时光回溯到2000年10月';(2)语句⑤修改为“经过20年的时间”:(3)语句⑧修改为“影响了中国数千万哈迷”。(4)语句⑩修改为“中国哈迷迎来了‘哈利.波特'引进中国20周年庆典'。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西成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韩家村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隆代家族墓园-隋 王韶家族墓园。该墓园由方形国沟和7座墓葬组成,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王韶墓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出土各类随葬品67件(组)。据悉,隋王韶家族墓园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墓主身份明确,出土物较为丰富,为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理葬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2.①近日,②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发掘了隋王韶家族墓园③这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④为北周至隋家族墓葬研究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每点1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三,晚自习。教学楼灯火通明,鸦雀无声。突然停电!学生们或茫然,或笑闹;或于廊道散步”,或倚栏而望星空.....

半小时后来电。教学楼鸦雀无声,灯火通明

这似乎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写照:一切设定好了程序,高效而规律地运行,突然间,没有电,没有网,高速堵车,飞机停航....这一-刻我们偏离轨道,生活失序。“片刻”之后,不管你是否愿意,一切终归常态。

生活的偏离、失序是一种意外的生命体验,并不能根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但短暂的偏离:或者唤起回忆,或者关注到忽略的美景,或者心生憧憬------

或许你的生活也有意外“停电”的时候,如果可以选择,你想停留在那时那地,还是回归正轨?

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停电”“失序”“正轨”“意外”等,能围绕这些词语着笔,更能准确把握题意。

题目要求“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因而写作态度要明朗,不宜模棱两可。理由要充分,不可含糊其辞。

1.选择留在彼时彼地,立意为:失序和意外的“变”既然来了,就顺应“变”融入“变”,冷静接受它,好好招待它,尽量利用它,学会享受它,或许有意外的体验,这也是一种打破常态、越离正轨的勇气。

2. 选择回归正轨,立意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不管别人如何哄闹、喧腾或者茫然、盲从,我们能以从容应突变,以不变对突变,迅速抽身出来,恢复常态,回归正轨,这是一种自我调适与纠正。

【作文观点提炼】:生活需要调味剂。智能机器尚且需要检修、休憩,生物人更应张弛有度,“失序”是停顿,停顿不是浪费时间,是积攒更大的能量,是有意的调剂补充。

暂时的失序和改变,让程式化的生活变一变,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一慢,让人们有机会有时间有心情,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之美。

暂时失序,是意外的变化,打破了常态,让人深思、自省,也能借此机会发现自我、挖掘潜能。

变,打破了常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许是机遇,诱惑人们跳出既定的舒适地带,迎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契机。

面对“失序”“突变”,不迷茫,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我的正轨(目标、理想、信仰、追求)不变。

面对“失序”“突变”,别人有夜色掩护,秩序混乱,我不为所动,操行不变。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