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罹难160年后,圆明园要复建了吗?

 唐宋自在鸟 2020-10-21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最近,关于圆明园该保持原貌还是复建辉煌,再次被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人说留着吧,时刻记住落后不自强,就会被拆家。

有人建议科技发达了,建一个全息体验馆也不错,或者在另一处建一个缩小版的。

有人坚决反对,害怕沦陷为新时代网红打卡点,也害怕跟滕王阁的电梯一样,不伦不类。


尽管在一片反对声中,也有人表示希望看到它原来那个厉害的样子。但又担心,圆明园的破败,会让它终究有一天被遗忘。

其实这番争议,并非空穴来潮。
具体还要从“马首回家”说起。

2007年,“赌王”何鸿燊用6910万港币将“马首”拍下,并在去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将其捐赠给国家。
 

何鸿燊捐赠“马首”。图/微博@圆明园遗址公园


他的心愿,就是希望“马首”回到属于它的地方——回到圆明园。
 
可是。
160年后的今天,在一片废墟之上的圆明园,居然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安置兽首,不仅尴尬,更是心酸。
 
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圆明园应该拥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圆明园博物馆了。
 

《格格而立》。图/圆明园遗址公园 by周游


不管是认为复建毫无意义的“废墟派”,还是与之对立的“复建派”。



今时今日,只有站在一堆破石瓦砾、残垣断壁前,脑海中回荡着雨果的四个字:恍若月宫。大概才能体会到,为什么惋惜和渴望,变成了两种情绪,挣扎了这么多年,吵了这么多年。
 
望着圆明园遗址。
残垣无语,几番梦回。

图/微博@圆明园遗址公园



01 
“重生”
 
会不会复建圆明园,还难有定论。
但是,我们一直在用现代和艺术的方式,让圆明园“重生”。
 
前几天,一段“科技复原的圆明园”登上热搜。这段90秒视频,截取自14年前的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中,关于圆明园的三维复原动画,长达35分钟。这也是当时,首次在国内电影中大量使用长达几十分钟的纯三维园林展示。
 
负责制作特效的王连明说,花了几年时间,每周去好几次故宫翻阅档案,只为最真实的还原圆明园。所以,“制作完成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成为半个圆明园专家了”。
 
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才得以这样的方式,走进“圆明园”。(以下为圆明园部分景园3D还原图)

 别有洞天 
 

居福海东南隅山水间,位置隐秘。建于雍正八年前后,时称秀清村,乾隆四年定名“别有洞天”。


 勤政亲贤 
 

西与正大光明毗连,为是前朝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帝在园内听政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类似于紫禁城的养心殿。


  谵泊宁静 

位于后湖水面以北,这座宫殿的外型呈“田”,意为耕地,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


  蓬岛瑶台 

建于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九州清晏 

乾隆皇帝御制本景诗目为《九州清晏》,他易“洲”为“州”。


   海晏堂 

著名的十二生肖铜雕以水报时,便是来自这里。

“海晏” 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世界和平的吉祥涵义。


 远瀛观 

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中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


  方外观 

建于1759年,欧式小宫殿。屋顶模仿中国式的重檐四坡蓝色琉璃瓦顶·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大门和楼梯的台阶用青铜构制。


  鱼跃鸢飞 

建于雍正时期,是清帝欣赏圆明园北部景区及四周田园风光的绝佳场所。

 
  紫云普护 

位于九洲景区正北,紧靠后湖北岸。


其实,这不是圆明园第一次虚拟“复活”了。
 
1996年,微雕大师阚三喜,开始了长达10年微雕圆明园之路。10年里,除了吃饭睡觉,阚三喜所有的时间扑在了圆明园上。


这位微雕界的“玲珑圣手”,用自己的双手,最终建造了一个圆明园全景模型。



《全景微雕圆明园》,按照1:150的比例打造。

整个作品长18米,宽14米,占地面积252米。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微雕作品。
 
它重现了12000棵树木、2500多栋古建筑,还有各种山峦250座。


甚至就连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喷泉也都再现。阚三喜花费半个月,还原打造出了一个世界上最小,并且还能自动喷水的微缩喷泉。
 
微雕,本就是一项相当复杂的雕刻艺术,要经过选材、画稿、雕刻、着色、拼接合成等8个基本步骤,28道工序。
 
一件小小的微雕,往往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数年。
 
所以,可想而知,微雕一座圆明园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


阚三喜对于材料以及材料的质量很有要求,微雕圆明园主要选用了紫檀木、绿檀、黄杨木等等。这些木材,用了将近60吨,还有近5吨的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名石。
 
准备好了选材,画稿更是一项艰巨的细致活儿。

阚三喜主要参考了1928年中华书局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也是迄今为止记录圆明园景色最为详细的书籍。
 

以上为《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节选图。

1744年,乾隆皇帝命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等人绘制的部分圆明园图。40幅卷轴,历经11年完成。


要把2500多栋建筑雕刻出来,可不是一件易事。

其中最为复杂繁琐的,不是亭台楼阁,不是柱子雕花,而是近乎10万个的门窗以及屋顶的瓦片。
 

每一扇门窗,复刻了古代的榫卯结构。

每一个瓦片的弧度,阚三喜需要一点一点完成。为了增加圆明园的“人气”和生气。
 
阚三喜在微雕中,设计了5500个陶瓷小人,每个小人高度在6mm~1.2cm之间。这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景德镇陶瓷人物。
 


在这位大师的手艺下,我们再次看到了圆明园的宫廷苑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



02
前世
 
在圆明园被毁前,雨果用文字纪录了它: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见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文字有多壮美,现实就有多惨烈。
 

被毁后,大火形成的浓烟化为一片黑云,漂浮在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上空。
 
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将浓密的黑云扑向北京城。浓烟裹着大量的余烬,一浪接一浪,落在大街小巷,遮蔽日光,彷佛一场持久的日食。
 
“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他们活跃得像一群魔鬼,在举世珍宝的火光中欢呼雀跃。”

联军烧毁圆明园时的复原图。图/公众号“睡前树洞”


后来在英军中尉乔治·奥尔古德给母亲的信中,是这样写的:

我们烧毁了被叫做圆明园的皇帝夏宫……


三千五百人,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完成点火工作……成百上千座建筑被烧成了灰烬。

 

我收集了几件漂亮玩意儿。我想,家里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礼物。我还有一件华贵的战利品:皇帝的御玺……


大火熊熊燃烧,浓烟滚滚。
圆明园在我们的心中,彷佛持续不断地烧了百年。


时间回到300年前。
 
康熙,一生偏爱牡丹。康熙46年,北京西郊的一座小花园被赐予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因为园中一处种了很多牡丹,称之为“牡丹台”。
 
在他成为皇帝的第60个春天,受胤禛之邀,前往牡丹台赏花,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即后来的乾隆)。
 
这就是历史上,唯一一次清朝三代皇帝的相聚——“三帝”相会牡丹台。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图/网络


往后,这三个撑起清朝盛世的男人,连同后来的嘉庆、道光、咸丰帝,一步一步把小小牡丹台,打造成了后来的“万园之园”与“中国夏宫”——圆明园。
 
这座皇家园林,有1000座宫殿,建筑面积比紫禁城多三分之一。其中,占地5200多亩,相当于近7座紫禁城。
 
它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准。同时,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曾经,有一个英国军官说,法国所有的皇家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过一个圆明园。
 
这里美景之外,还充满了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就像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幻境,让人不敢相信它是眼前存在的现实。

正如雨果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你没有看见过它,但一定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剪影”。
 
是啊。
看这曲水岛渚,亭台楼阁,交辉相映,相得益彰。
 

园中仙境,美轮美奂,灿若白玉,宛如天上人间。
 

空中俯瞰,碧水悠悠,景色雅致,沁人心脾。
 

世界上最美好的词,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那个梦中的圆明园。

也难怪。
每到夏天,帝王们都爱离开紫禁城,来到这山山水水的画中之境,理家国大事。
 
在圆明园的西洋花园中,还有一段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


传教士、建筑家郎世宁曾为花园设计了大量的人体喷泉,但是乾隆对于这些“裸体女人”相当生气。
 
于是,郎世宁改为了中国十二生肖。
 
遗憾的是,哪怕当时园中藏有大量中国两千多年的青铜器,可惜找不出一个工匠留有这门手艺。
 
由外国人设计的十二生肖,最终立于海晏堂。
 

这个生肖喷泉,每隔两小时有一只动物喷水,中午十二点,十二生肖一起喷水。


历史的回廊,已经追不回圆明园的绝美,却回荡着那年的炮火和惊慌。
 
1860年,英法联军向北京西北郊进犯,直扑圆明园。当法国军队踏进圆明园时,咸丰帝已经逃往了200多公里外的避暑山庄。
 
没有帝王军队的冲锋陷阵。最终,奋死守护圆明园前的却是20多个太监。

英法联军,轻易地冲破了最脆弱的一道防线。士兵、军官、随军苦力肆无忌惮的在圆明园里抢掠。
 

在法国军官埃里松伯爵的日记里,他写道:一声军号令下,大家一哄而上去搜罗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人埋头在皇后的红漆首饰匣里,有人淹没在丝绸和锦缎中,有人胸前、内衣、军帽装满了红蓝宝石……
 

突然,不小心引发了小火灾,惊扰了大家的抢夺节奏。于是随手抓起丝绸、锦缎、貂皮毫不吝啬的用来扑火。
 
真是,好一个疯狂的幻梦啊。



03
今生
 
今天的圆明园遗址,是一个公园,也是一个景点。

与颐和园、天坛公园游客量相比,圆明园稍显寂寥,更比不上故宫的人山人海。
 
有人说:“圆明园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堆破石头”;有人说:“这里的历史太重,心情太重”;也有人说:“今天的圆明园,断壁残荷,不忍重游”。
 

《历史为证 警钟长鸣》图/圆明园遗址公园 by陈冲


可是深秋的圆明园,美的像一幅幅风景油画。
且别有一番韵味。

一叶知秋。图/微博@圆明园遗址公园 by李昂 


一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感叹“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而北平之秋的这份悲凉和清静,圆明园恐怕要更胜一筹。
 

圆明园。图/圆明园遗址公园


漫步在园中,犹如园中人。
 
看着残荷低下头,远处簇拥菊花争相斗艳,脚下黄叶铺满大地;望着福海,远眺西山静静的沉醉;


瀛海仙山的一湖秋色,淳化轩的一片芦苇;
碧桐书院空旷的草地,听松亭附近大道上的两排银杏……

就连西洋楼的遗址啊,也在秋日声声萧瑟的渲染下,更加动人。


“圆明园”三个字,承载了太多。
园中上千景,每个景的名字能让人浮想翩翩。
 
如九州清晏的大气,镂月开云的辽阔,映水兰香的静谧,北远山村的高远,蓬岛瑶台的仙,曲院风荷的韵骨,夹镜鸣琴的幽远,鱼跃鸢飞的灵动……
 
或许今天的我们,只能在3D动画里,印证每个幻想。
 


但是圆明园,不该被历史的荒凉淹没。
它的一年四季,有着不输故宫的美,也美得足够独特。
 
满园春色的春天,闻得花香,听得鸟叫。
大水法上的遗址上,还会长出一片片碧绿的小草。
 


荷叶田田的炎热盛夏,有荷花池里的盎然生机,也有悠闲的天鹅小栖。
 

圆明园。图/圆明园遗址公园



送走金黄色的秋天,迎来更冷冽的冬天。
落雪纷飞,茫茫白银像是在轻柔的,抚慰着这里的一切。

圆明园。图/微博@圆明园遗址


是时间、历史、自然。
共同造就了今天的圆明园。

圆明园。图/圆明园遗址公园


今日话题讨论

# 你支持圆明园复建吗?#



支持or反对

为什么?

留言区说出你的理由吧


参考资料:
1. 纪录片《圆明园》
2. 央视探索发现《玲珑集 微缩的故事》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