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旅途(上)

 三只荆棘鸟 2020-10-21


人在旅途(上)

文/肖桂荣

     (一)冥想

 一个人漫步清华园,冷冷清清。那是2004年的春节前,我陪老公进京考研。冬寒料峭的北京,考场周围的酒店行情普涨,各地学子云集,市场竟然在春节前迎来一个小高潮。我们抵京的时间较晚,考场周围的旅店不是客满就是价格昂贵,只能到离考点远的地方落脚。毕业多年,想不到还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奋斗。我还以为报考的人数了了,老公能顺利晋级呢。

与高考的兴师动众相比,考研显得悄无声息。除了当日新闻里一语带过,其他密切关注考研的,怕只有考生和他们的家属。如果把高考比作新兵初上战场,拼的是睿智和勇气,那么考研拼的绝对是内家真力,持久求学的精神。  

                        

十几年前,历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大学,本以为今生可以在单位高枕。谁知国家广泛扩招,大学生被普及的满大街都是。曾经的学历,含金量每况愈下,时时有后继乏力的无助感。不得不想趁着年轻,再搏一把。

环顾四周,考生的年龄一般偏大,不少在社会上跌爬滚打过。冒着寒冷的北风,人群里没有嬉闹和喧哗,只有相熟的人窃窃私语,还有人在静静地翻看笔记。紧张、压抑的气氛绝对不亚于高考,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清脆的铃声响过,校园里一下寂寥下来。骤然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

难得的清闲时光!

工作以后,哪还有时间重返校园?求学,更是一件昂贵的必需品。而立之年拿起书本,清苦不说,谁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付出都有收获。所以我只能将就读个在职学位,不仅给自己披上一件镀金的马甲,还不耽误挣钱。

只是每到考试,我都和同学们一起,长途舟车劳顿从各地赶往考场,考完试再连夜赶回去上班。有一次英语期末考试结束,一女生伏案大哭,我们劝都劝不住。临来时,她的女儿发高烧,好不容易等女儿烧退后辗转赶过来,结果没能按时买到回程的车票。电话那头孩子哇哇地哭闹,她这边哽咽。

人生总有千百次的何苦呢?又不得不做。父母、儿女,哪个不是我们的牵挂?日升日落,春来秋往,我们能牵挂谁?生老病死,红颜白发,终了谁又来牵挂我们?

我悠悠地走在清华园里,心中深深膜拜这所国内驰名的高等学府。只是那年很遗憾,老公并没有考上。

天气很冷,校园很大,我怕迷了路,只顺着大路走。如果不来陪考,真的少有机会,停下匆匆的脚步。万丈红尘,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若干年前,乘坐家乡的出租车,司机不胜感慨,“当初从村子里走出来,在城里买房,把老婆、孩子都迁到城里。确实风光了一把!可是这几年,在城里买房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也该上小学了。大家又拼让孩子上哪所小学,上什么课外班,我初中毕业,连小学都辅导不了。不知不觉,我又不如人家了!”

这世界变化快,我们稍稍走的慢了,就会被赶超。曾经,在我们狭小的圈子里,一度以为,我们很优秀!其实,走进更大的圈子,才惊觉,像我们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奋斗来,奋斗去,我们又站回到起点,原来的一切统统归零。这时候,我们还有多少储备可以燃烧?这些储备,还能支撑我们跑多远?

几时起,我们不再只是跟本村、本市、本省的人竞争,而是跟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竞争。地球蜷缩成村落,竞争越来越国际化、透明化,天地很大,我们却很小!

超越,被超越,谁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今天,我真切地看到,原来在我看不到的角落,无人关注的地方,依然有很多同龄人在努力。风光处,我只看到他们飒爽的英姿,矫健的身影,谁知道背地里,他们付出的悲凉和艰辛。

 说什么不要把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本就是一场不设终点的接力。高考只是竞争的开始,以后的路长着呢。学习绝不是一辈人的事情,我们的终点,注定成为下一辈孩子的起点。各领风骚的年代,莫错过人生的精彩。

凛凛的北风里,我在清华园拐来拐去,头脑澄明。

(二)相伴

考试结束,我和老公在人流中汇合,还不到下午六点。回家的火车票是晚上十一点多的,这五个小时,去哪里逛逛?

“我们走着去火车站吧!”

从清华园到北京西站,绕大半个北京城,牵着夫君的手,何等浪漫!当我们为生活劳碌奔波的时候,始终应保留一片相恋的天空,慰籍彼此孤独的心灵。

老公先研究行走路线,计算大概时间,同时充分提出困难所在:长途跋涉,天气寒冷。“太远了,咱们还是坐车吧?要不咱先坐一段,然后再下来走?”

我一直看着老公的眼睛,他无奈地点点头,“行,走吧!”

结婚以后,每天忙着两点一线,哪有时间牵手?同在一个屋檐下,除了吃了吗,就是孩子睡了吗,哪有时间交流思想?夫妻首先是朋友,拥有相同、至少相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事存异,大方向还是要步调一致的。否则婚姻存续的时间越久,越形同陌路。

婚姻需要经营和包容,老天厚我!让我找到“神一般的队友”—老公,和老公一起度过白手起家的日子。等家中生活渐入正轨,老公问我,“如果我辞职求学,你一个人挣钱行不行?”

“行!前提是你先考上。”

老公笑了。他一向沉默寡言,求学、工作顺风顺水,父母健康,刚满25岁就被我成功接管。当我们穷困潦倒的时候,老公总能把未来描绘得热血沸腾,然后脚踏实地拉着我一起往前走。跟着他,我们有了面包,房子,儿子。

 沿途走过帝都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每一扇窗里都透出柔和的光,每一条路上都有匆匆的身影,只是不知他们是在他乡,还是在故乡?昨天我还在梦想,也许帝都某处的一间房将来就属于我们,今天直接被考场拥挤的人流惊吓。这四方城里,像我们一样,怀揣着梦想、想留下的年轻人,不知有多少?

我的心怯了!

大学时曾疯狂地阅读《曼哈顿区的中国女人》,对大洋彼岸的异国魂牵梦绕,但其中一个细节让我怵然心惊。女主人公的邻居毕业于美国名校导演系,却从事收垃圾工作。在你的才华没有被社会认可之前,你就是一个收垃圾的!名校的光环随你毕业而惨淡,堂堂李安不也在家里当了几年家庭煮夫,靠老婆才吃上饭?记得作者的感触一针见血,这就是美国的现实,没有市场,没有自我。即使当年我还身处象牙塔,没有面临就业的压力,也读得涔涔汗出,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亮,竞争无处无时不在。

只是小城市和大都市的竞争能一样吗?

每个人的心底都隐藏着秘密,未来的十年,对我们将是多大的挑战?老公能否考中,顺利就业,如何安家,在举目无亲的城市里,谁才是你我的依靠?路边的歌厅里飘荡着林忆莲《伤痕》,“我深爱过的男人,竟然像孩子一样无助......”

是的,我们这一辈,有着比父母更广博的见识,看似也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只是越往上走,竞争越激烈,我们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已过而立之年,放弃原来拥有的重新开始,值得吗?我的思想翻江倒海地斗争。如果不离开故乡,如果不趁着年轻搏一把,如果今天不能走得更远,怕到明天只剩下遗憾。心里还是有怕,怕竹篮打水一场空,怕蹉跎岁月都是梦。

老公牵着我的手,脸上洋溢着笑,不知道他的心里可像我一样凄惶、无助?走过一家又一家的马兰拉面馆,小小的马兰拉面在北京遍地开花,非常实惠。老公提议,“先来两碗!吃饱了再走。”

饭桌上,我忆起大学时候的疯狂,忘记了是哪一年的国庆,我和同学们去肇庆旅游。白天爬山,晚上挨门挨户地找便宜旅馆,结果一间也没有找到,只能在江边露宿。那一晚的夜,真长啊!

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憧憬明天的勇气,明天会更好,今天会过去。我说的兴起,渐渐缓过神来,老公笑着结账,“吃饱喝足,走吧!”

走,继续走!

【作者近期作品】 

  樊胜美婚恋记  

  别样春节

  洗手做羹汤 

 通过写作,认识世界,快乐自己,结交朋友! 

三只荆棘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