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猜猜在天津能遇到谁

 三只荆棘鸟 2020-10-21

  猜猜在天津能遇到谁

                   这是第564篇文章

                  文/小堇     图/小堇

没料到此次天津之行,给了我那么多震撼,让我觉得假有时日,必须要再来一趟,静下心来好好地穿行在旧时光里,体味天津独特的韵味。说起天津,最有名的就是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和杨柳青年画了吧,有人说,天津没什么好玩的,两天时间足够。这次去天津,也只是看了一个网上的两日游攻略,上面提到的景点,从一个到另一个,几乎都是可以步行到达的,便觉得开心。因为,景点大多都在老城区,而老城区,往往都是面积不大的。我喜欢那种慢悠悠边走边逛的闲散感觉。

一行五人,乘坐午夜的火车直奔天津。天光大亮时,天津站到了。走出天津站,薄雾轻笼着还没有从沉睡中完全清醒的天津城。辨不清东西南北,便跟着导航去往意大利风情区。这个时候,我们还浑然不知,中国版图上那条著名的海河就在距离我们不足五十米的地方浩浩汤汤,汩汩奔流。到达意大利风情区,对两旁的意式建筑赞不绝口。有的是非常明显的罗马式建筑,有的带有文艺复兴的风格。道路宽阔,两边安静地伫立着高大的树木,被西风染黄了叶子,带着初冬的凛冽气息。踩在脚下由小石块铺就的路上,就像走在一百多年前旧天津的意大利租界,也像走在欧洲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城里。欧洲古城区,都是这样的石块路。带有俄罗斯风情的哈尔滨也有一段这样的路,由于路面有些像俄罗斯的大列巴,所以,当地也有人称这样的路为列巴路。

很快就走到了但丁广场。但丁的塑像在初冬的朝阳里伫立着。这个意大利的骄傲,虽然在当初曾受过教会的迫害,甚至被迫远离故土,但是,他的价值在后世愈来愈显示出来,他的光芒穿越了时光,在未来世界里熠熠闪光。当初在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曾经仰视过塔楼式建筑墙壁上他的画像,也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里看到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巨匠们的塑像,没料到,今天,在天津,也看到了他。且让我在大师的脚下坐下来,吟咏着《神曲》,再说一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天津记忆”展馆还没有开门,继续往前走,就到了马可.波罗广场。喷水池中,巨大的雕塑上面,那个展翅的女子,应该就是胜利女神吧?看惯了中式建筑,一看到雕塑和喷水池,很多人就会觉得,好美呀!然后就要举起相机了。

游客陆续多了起来。在广场一角的墙上,爬满了秋意深深的斑斓叶子,比春花更绚烂,令人忍不住地流连。更妙的是小屋窗台上的一只彩色大鸟,有着猫头鹰的大眼睛,安静地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就算我离它的距离伸手可触,它依然镇定自若,平静地与我对视。大约是看惯了庭前人流如潮,所以,便练就了波澜不惊的脾性,可以淡定地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了。

沿着马可波罗广场前行,跟着导航,很快就来到了一条大河前。原来,这烟波浩渺的大河就是著名的海河。在北方的版图上,海河是一条不容忽视的桀骜不驯的河,但此刻,在初冬的暖阳下,它从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间,懒洋洋地流淌着。走在线条优美的海河大桥上,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河水巨蛇一般涌动而来,看两岸的雄伟建筑,便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

      走过十八街大麻花店,走过全国各地都景区都可以看到的各种奶茶饮品店,看见路边有一家早餐馆,进去,想品尝一下大天津具有特色的早餐。是煎饼,在我大聊城四块五一个的,在这儿要15块钱一个。店主说,因为这是我们天津特有的,不光是绿豆面,还有酱。我们一人半个,入口只觉咸得厉害。大约在历史上,天津靠着渤海,是不缺盐的。八宝粥稀稀拉拉的,八块钱一碗。大家吃完,抹抹嘴,在心里感叹一句,还是我大聊城好呀。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消费,确乎是不能和一点五线城市相比。

我们要去的是瓷房子。边走,边被一幢幢有着熟悉的人名的大宅邸震撼。近代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天津,跟着一座座洋楼别墅,庄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时光倒流,我觉得我不是走在天津的街道上,而是走在清末,走在民国时期。若是穿一件改良旗袍,踽踽独行在初冬飘飞的落叶中,是不是,我就与时光融为一体了呢?

瓷房子的外观,就像一条巨蟒盘旋在一座高大的法式建筑物上。建筑的整体线条是柔和的。再看,墙壁,檐廊,柱子,全都是瓷器——瓷瓶,瓷盘,瓷碗,瓷碟,瓷猫枕,瓷片......唐三彩,钧窑瓷,定窑瓷,景德镇瓷,青花瓷......支撑着、附着在整个建筑上,使得这建筑有了无与伦比的美感与质感。摸一下,微凉的瓷片,都有着不菲的价值。而墙壁上,那些粉红的淡黄的浅紫的,是水晶和玛瑙,四十多吨水晶玛瑙成为了墙壁的一部分,与这些瓷器交相辉映。仰望建筑外面那些由瓷猫枕组成的下水道,就觉得当雨水顺着管道奔流而下时,奔流的不是水,而是一只只翘着尾巴顺着墙壁飞跑下行的猫儿。这,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下水管道了。

这座百年建筑是张连志先生买下来之后自行设计改建的。据说,整个改建是没有设计图纸的,所有的创意都来自张连志先生的奇思妙想。也果然是奇思妙想,不但建筑装饰材料是瓷器和水晶玛瑙,就连墙壁,橘红色的,看上去疙疙瘩瘩的,其实都是用特殊的泥土做的,有着很好的扩音效果;墙上的名人壁画,不是用颜料,而是用瓷片绘制而成。而顶部也颇具匠心,缠绕成一起的两条人面巨蟒,是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女娲。虽然原建筑是一幢法式洋楼,但改建后的整个建筑与装饰,处处透着中国元素。

漫步在各种瓷器中,触摸着微凉的历史与故事,抬眼再看看房子里摆放的明清家具,精巧细腻,古朴典雅,将中国的木雕技艺与珍贵的木料——黄花梨,红酸枝,小叶紫檀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便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从瓷房子出来,右转没几步,便是张学良故居。据说,在天津3000多栋风貌建筑,800多所名人故居中,最具特色,也是最能代表中国近代史的传奇人物的故居,就是张学良故居博物馆。但是因为刚刚花了50元民币参观了瓷房子,再花45元参观少帅府,姐几个就觉得颇舍不得,说一个少帅府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当年和赵四小姐一起住过的地方吗?在大门外看看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喷泉旁的雕像,再拍个照就行了。于是,也果真如此做了。但是真的对少帅府有了一点儿了解之后,我觉得如果下次再来天津,第一个要到的地方,就是少帅府。

终于又回到了马可波罗广场。经过蜡像馆时,发现进去参观是要门票的。不想花钱的我们就安慰自己说,蜡像有什么好看的,走!是的,走!我们只对免费的地方感兴趣,所以,去免费参观的“天津记忆”吧!

在这里,对天津有了进一步了解。天津,绝对不仅仅是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大麻花,也不仅仅是只有享誉世界的杨柳青年画。它的工业在百年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制造业更是独占鳌头。看着第一辆飞鸽自行车,莫名地觉得激动。还有被称为中国白兰地的玫瑰露酒,更是令人神往。赞叹完了,尝一口当年张学良在茶馆艳遇赵四小姐时吃的玫瑰露糕点,买两瓶玫瑰花香浓郁的玫瑰露酒,再买两个上世纪风靡了一个时代的护手霜,那些雪花膏,香气四溢的香脂,美加净,都带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和记忆,看见,就感到无端欢喜。

继续转转。可是不知道是天津的地形原因呢,还是我们提前没有做好功课,所以,总觉得是在一小块地方打转转。走着走着,又回到瓷房子了。临近中午,有三个姐妹累了,想去酒店休息。就算是回酒店,我也想步行,步行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既是走进一段历史,又是走进一段别样的生活。很快,就收到她们三个信息,说先去吃午餐,而且是去本地人常去的地方吃。当然,本地人常吃的包子,大约应该和卖给游客的价格不一样吧?

可是,导航上明明白白地显示,曹禺故居到了。我站在街头四下张望,看见了曹禺剧院,在剧院旁边,那个有鲜花探出围墙的院子,就是曹禺故居。

这是一场美妙的邂逅,所以,午餐也不吃了,我马上移步过去。

曹禺故居包括前后两座独立的砖木结构的小楼,小楼的上下两层均带阳台,向阳一面突出的菱形玻璃窗尽显意式建筑的特有风格。曹禺的书房就在前面临街的小楼上。放轻脚步,一幅照片一幅照片地看过去,一个房间一个间房地走过去,对曹禺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小楼里的曹禺,和课本中的、戏剧中的上不同的,这里的曹禺是帅气的、敏感的、有着特别童年经历的孩子,也是有着青春的苦闷和张扬的少年。他的《雷雨》和《日出》,就是在这座小楼里酝酿的。而曹禺之所以能够在戏剧上有如此高的造诣,能够在23岁就写出经演不衰的《雷雨》,和他的性格气质有关,和家庭环境有关,和天津这座已从传统城市中脱胎出来,发展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有关,也和他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学校的艺术氛围有关。那时候的南开,风气先进,学校里的戏剧社演出的舞台上,常常有曹禺的身影。

脚步轻轻,可是木质地板的楼梯和房间,依旧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在午后的暖阳里,空旷而孤独,有着令人悲凉的感觉。尘封的百叶窗,客厅深处的大沙发,窗台下的壁炉,室内幽暗的光线,都让我恍若回到了一百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四风端着茶进来,鲁侍萍局促地站在沙发前,经不住室内的溽热,打开了百叶窗,而身穿紧身旗袍摇着团扇的繁漪正神情冷淡地走下楼梯。我,就是那个站在门前,傻傻地看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那个人。

缓步从曹禺故居出来,赫然发现,每三步五步,就会遇到一个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人物的故居。天津,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等待我去发现?

忍不住顺着街道继续前行,我想知道,天津给我的下一个惊喜是什么。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叶照过来,明晃晃的。此时的天津,就像一个巨大的黄金城。果然,到了下一个路口,就是梁启超故居了。

花十块钱买票进去。我想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学者在天津生活的最后十几年岁月里,是如何写出那些鸿篇巨著的,也很好奇他是怎么教育子女,让那几个优秀的子女成为中国不同领域的翘楚。进门,是一座二层的砖木结构造型别致典雅的意式小洋楼。这座楼是梁启超和家眷的会客厅与起居室。一间间展室走过去,一个距离遥远的梁启超就一步步走到我面前了。家境优渥,少年天才;戊戌变法,慷慨激昂;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也才发现,这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是一个多么睿智慈爱的父亲。在一个富裕又充满浓浓亲情和书卷气的家庭里长大,哪一个孩子不幸福呢?更何况,还有一个亲切的父亲亲切地叫着你的乳名,称你为他的小宝贝?

家长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代人的事儿,而是几代人的积累。第一代得先从起点走出去,走到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地方,才能让第二代走得更远。走过世界很多国家又对中国有着深刻了解的梁启超,在1924年到1926年之间,陆续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国外读书,接受先进的西方文化。这些孩子,不管男女,都用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以后的专业成就,来验证了自己父亲的教育成功。这也让我想起了曹禺。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曹禺同样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并且父亲留学日本,受到过高规格的教育。在当时的时代,一个贫民的孩子受教育的机率几乎为零,更不要说漂洋过海去见识另外的世界了。

在饮冰室参观,更是令我叹服不己。饮冰室建于1924年,是由意大利设计师白罗尼欧专门设计的浅灰色两层小楼,建筑为天井外廊式带封闭罩棚。建筑造型别致,正中大厅实际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顶,用花玻璃镶成。该所建筑共有房34间,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一楼用作书房,二楼作为卧室与会客厅。梁启超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在饮冰室里完成的。之所以将书房命名为“饮冰室”,是缘于《庄子‧人间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此句原意为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梁启超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寒冰也无法浇灭自己内心的火热。

饮冰室的房间都很大。巨大的房间里,书桌和书橱也是巨大的,就连沙发,也是大气奢华的欧洲风格。就在这巨大的地方,梁启超先生奋笔疾书,后期著述均在此完成。

从梁启超故居出来,想去西开教堂看看。于是,三人骑着公共自行车,打开导航,向着教堂前进。骑着骑着,赫然发现,又要过桥了,又到了瓷房子了,又经过张学良的少帅府了。我发现,这一天,就在这一块地方打转转了。可惜的是,到达教堂的时候,教堂刚刚关门。这是一座法国罗曼式教堂,三个绿色的穹顶呈“品”字型,非常壮观。雕塑也比较精美,不过因为在欧洲看过西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圣母百花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等最恢宏大气富丽堂皇的教堂,所以,面对西开大教堂,也就少了很多惊叹。

回酒店,就在天津的古文化街。看着熙熙攘攘的游人,伸头看看正在制作的耳朵眼炸糕,再看看排着长队等候的游客,我们决定去别的地方找食儿吃。最后,找到了一家东北人开的餐馆,点了一道烤鱼。和继红一人一瓶啤酒,在大天津的小饭馆里,喝得兴致勃勃。那三个美女,则去看相声了。

第二天上午在雨中游古文化街的时候,才发现,说相声的地方到处都是。这让我想起了马三立,想起了冯巩,还有郭德纲。相声,在北方,尤其是在天津,有其发展壮大的土壤。信步走进一家院子,却发现,这是梅兰芳故居,而楼上,就有说相声的。看着梅兰芳故居几个字,我忍不住微笑。真的,在天津,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遇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遥想当年他在这个小院子的生活,便觉得时光是可以被压扁的。

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博物馆总是要去的。最近这几年,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去博物馆看看。在科技馆下了公交车,进去体验了一把。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科技馆,所以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也才发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现象,可以在这儿得到直观的答案,而很多抽象又神秘的东西,譬如行星绕日旋转,小孩子们也可以在电脑上点击一下开始,就让这些星球转一圈。科技,缩短了距离。在这里,人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也可以激发出更大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如果有个孩子,就多带TA来科技馆吧。

到了博物馆,参观完最喜欢的玉器和瓷器,到了三楼的天津百年展馆。志愿者带领着我们,给我们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天津这一百年的历史。虽然,在马可波罗广场旁边的“天津记忆”里已经初步了解了一点儿天津历史,但是依然被天津这百年的风云所震撼。那时候,工业最发达的是天津,文化最发达的是天津,引领时尚的是天津,更重要的是,天津是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风云人物,在天津这个大舞台上相继登场,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背影。

从博物馆出来,天就要黑了,返回我大聊城的时间也就要到了。五个人聚在一起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乘公交车去火车站。下车,从地下走到车站广场上来,立马就被淮河夜景给惊艳了。两岸高楼,灯火璀璨,有着异域风情的一排排房子,倒映在粼粼水中,河里便游动着一条条彩色巨龙了。几个人在欣赏着,赞叹着,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拍!照!

但是耳朵眼炸糕还没吃呢。如果不品尝一下这据说非常好吃的天津著名小吃,肯定是遗憾大大滴,所以,我就一家店铺一家店铺地找过去,终于如愿以偿地买到了耳朵眼炸糕。其实就是用糯米做皮儿,红豆沙做馅儿的一种油炸小吃,我们平时在家吃的炸糕,一般是烫面再揉进一点儿生粉来做皮。咬一口,酥,黏,甜,吃起来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一直很奇怪,糯米是南方的吃食,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特色名吃呢?就像北京的驴打滚,也是以糯米面做皮,只是没有油炸而已。

但是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津,我要走了。两天的时间,尚不能窥见你的一斑,我以后肯定会再来,来了就多住几天,慢慢地,慢慢地,走过你的大街小巷,在时光的流转中,遇到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人。

作者近期作品:

我变成了我妈

午夜,一场血腥的绝杀

我是为你而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艳遇

想  你


     作者简介:小堇,原名李晶,聊城一中老教师一枚。希望用温暖的文字温暖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