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更漏子·玉炉香》温庭筠 | 雪芹仙去飞卿死,纸上如何话深情?

 邈思遐想 2020-10-21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讲诗词,诗自然不用说,词呢,作为一种别样的文学体裁,根据词史和现在的词学研究,我们其实可以确定,它最早的缘起其实应该在隋唐就已经产生。《旧唐书》里说,“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以我们经常说“词为艳乐”,原为“胡夷里巷之曲”。其实我们在讲这个系列的时候,多次讲到词牌的知识,我们就会发现,词牌的发展,和曲牌、和唐开元以来教坊曲的发展,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词史一般以为自隋唐以来,尤其是在唐代,词作为一个文学体裁其实已经完全发展起来。像宋代王灼(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南宋遂宁府小溪县(今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宋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其所撰《糖霜谱》是世界第一部完备的介绍糖霜生产和制造工艺的科技专著。)的《碧鸡漫志》就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而张炎(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的《词源》也明确地说,“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凡此,亦皆指唐代合乐之诗。李曰‘乐府’,即张曰‘长短句’,盖在齐言范围之外者。)。所以,像唐代就像有传为李白所作的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竚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这已经是很标准的词了。至于像我们讲过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更是如此了。

但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作为“诗余”已经独立起来了,但是它真正的第一次兴盛和发展,那应该是产生于晚唐和五代十国。而在词史上,根据现有材料,大家公认的第一个大量作词的人,那么在词史上,这个文人词的创作,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张志和,或者后来我们说的韦庄,而其实是“花间词”的鼻祖——温庭筠。

事实上,像后来发现的《敦煌曲子词》里面,(《敦煌曲子词集》在敦煌发现的民间词曲总集。王重民校辑。自敦煌石室发现后传世,但多有散佚,其中大部分先后为伯希和、斯坦因所劫走。分别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和英京博物馆。王重民从伯希和劫走的17卷,斯坦因劫走的11卷,还有罗振玉所藏3卷及日人桥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录曲子词213首。经过校补,去掉重复的51首,编成《敦煌曲子词集》。收录敦煌卷子中清理的唐五代词曲一百六十一首。上卷为长短句,中卷为唐人写本 《云谣集杂曲子》,下卷为乐府。为研究敦煌词的重要参考资料。)文人创作的最多作品的,我们看到也是温庭筠。而温庭筠作为第一个大量创作“词”这种文学体裁作品的人,他在这个词创作的技巧上所达到的境界,说老实话也是让人觉得是叹为观止的。我们后来讲像李璟、像冯延巳、像柳永、像晏殊、晏几道、欧阳修,其实这些人啊,都受温庭筠的影响很大。

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个词史上第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温庭筠的一首代表作——《更漏子·玉炉香》。词云:“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说老实话,要讲温庭筠的词,很多喜欢词的朋友肯定会疑问,为什么不讲他那首著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呢?(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的,我自己也犹豫了很长时间。事实上,就词的创作技巧而言,词史上一般也认为这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温庭筠最为代表的经典作品。而且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惊闻这个著名的《甄嬛传》的片尾曲,居然用的就是这首《菩萨蛮》。因为我个人很少看电视,尤其不看电视剧,所以完全不知道。后来还专门到网上去搜了一下,确实是,还是刘欢老师作曲的。那么词作者确实标明的就是温庭筠,而且还是姚贝娜唱的。然后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跟我讲,就是最感人的不是《甄嬛传》用《菩萨蛮》做片尾曲,而是在这个,好像剧中一个人物,我后来也注意去看了一下,叫沈眉庄,这个这个人物确实让人很喜欢。她去世的时候,当时的这个音乐背景插曲就是唱的这首《菩萨蛮》。所以我觉得这个剧的编曲者,这个音乐总监对这首词的把握还是非常的独到的。放在,把这首词放在沈眉庄去世的这个节点上,拿这首音乐去演绎,哎呀,真的把握了这首词内在的精髓。而且我为了找这个材料去看了一段《甄嬛传》,很惊奇地发现这个饰演沈眉庄的这个演员,叫什么我想不起来了啊,长得好像我的好朋友杨雨老师。杨雨老师也研究词的,所以我还跟杨老师提过,让她去好好看看这部《甄嬛传》。尤其下次要讲这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要讲温庭筠的时候应该对照起来看。当然啦,杨老师是比较豪爽的,没有那么多愁怨。

为什么说这首《菩萨蛮》的音乐演绎,和编剧尤其是音乐总监这部剧的,把握得特别到位呢?你看他说,“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写词的笔法简直就是工笔画,细致精妙之极呀!“小山重叠”此前词史上有人说是指这个闺房里屏风上的图案,屏风是重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这个完全是一种误解,你深入词味你就知道了,这个“小山”啊,其实是古代女子画的“小山眉”。古人呢,化妆化妆嘛,梳妆,这个妆、妆容第一个重要的是画眉毛。画眉毛的方法很多了,我们讲卓文君的时候,就讲卓文君创造了一种远山眉,后来也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所以这种小山重叠也是一种画眉的方法——小山眉。但是为什么说重叠呢?而且说“金明灭”,这个“金明灭”就是那个眉际的装饰娥黄。“明灭”就是隐显、明灭的样子。说明这是什么?说明这是前一天的妆容。说明这不是新化的妆,为什么呢?

后面的证明就是“鬓云欲度香腮雪”,“鬓云”我们刚才讲梳妆,妆,就是这个妆容,对吧。梳,梳洗打扮主要是弄头发。这个“鬓云”就是讲像云朵似的发髻,发髻蓬松如云。“欲度”就是,这个覆盖过眼,是形容鬓角的发际延伸向脸颊。然后“鬓云欲度香腮雪”,那就是发际轻掩雪白的面颊,所以这一定是刚刚起来的样子。

所以下面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起画娥眉”,就是在画眉上的妆。沈眉庄嘛,这个名字起的。当然那个“庄”不是这个“妆”啊。那么“懒起画娥眉”,就是画眉是这个妆容的核心,“弄妆梳洗迟”,弄妆然后再梳洗,重新梳洗头发,所以这是什么?这是早晨起来慵懒的样子。

但是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就说明这是带着前晚的残妆。那么前晚的残妆为什么还没有洗净?所以这就可以看得出那个“懒”字,“懒起画娥眉。和那个“弄”字,“弄妆梳洗”,最最关键的是那个“迟”,梳洗为什么迟啊?为什么那么慵懒,为什么那么迟啊?一定是因为她的生活、她的心境啊。

所以你像周汝昌先生,请注意周汝昌先生是红学家,对温庭筠却特别关注。我记得我在讲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我个人观点,就是温庭筠其实特别像晚唐的雪芹先生。首先是他经常为女子发声,你可以看到他笔触下对女子的那种关注。周汝昌先生就认为这首温庭筠,说“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那就是梳妆,“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所以“小山重叠金明灭”,这是以眉妆为始,“鬓云欲度香腮雪”,这又到了梳洗,对不对?所以说“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这是晨起的状态。

下阙讲的是化妆。这个梳洗、梳妆的这个过程啊,过程里头引起这个女子注意的是什么?“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是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美丽的花朵与美丽的容颜,此时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在镜中交相辉映啊!

而最后一联“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是说什么?这还是说她身上的美,说她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一双双的金鹧鸪啊!我们讲过曲牌《鹧鸪飞》和词牌“鹧鸪天”,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人啊,特别喜欢写鹧鸪,借此表现男女之间的感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所以下阙“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写得都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是悲哀的是什么?淡淡的,关键都在上阙,那个“起来慵自懒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宋代:王安石《初晴》 “幅巾慵整露苍华,度陇深寻一径斜。小雨初晴好天气,晚花残照野人家。”)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愁绪呀!所以陈廷焯著名的《白雨斋词话》里曾经说“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啊!所以能用工笔画的这种笔法,那么细致精妙,表现出无限愁绪、无限伤心,温庭筠的那支笔,说老实话,也可以说是不逊于神笔马良的那支笔了。

说到这,有朋友可能要质疑了,说郦老师,你不是要讲温庭筠的《更漏子》吗?讲了半天怎么还是讲的《菩萨蛮》啊?其实啊,在我个人的读词的体悟和理解里,温庭筠的那首《更漏子·玉炉香》,和这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就像是一个姊妹篇,放在一起,其实更能见出温庭筠的那种特色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词本身,为什么说《更漏子》和这首《菩萨蛮》更像是姊妹篇呢?你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是讲前妆未净、残妆尚留、所以起来的样子。那么这个“前妆”也就是前夜的残妆,为什么没有净呢?为什么不像我们今天的女孩子化过妆之后一定要卸妆,卸干净才能入睡,是吧?那么前一夜,这个满怀愁绪的女子,她在干什么呢?这个《更漏子》啊,其实写的就是前一夜。当然,我声明,这个温庭筠的这两首作品,现实生活中极有可能未必是前后之作,但是就它们写的内容上放在一起,特别有意思。一是内容上,二是创作技巧上,特别能看出温庭筠的这种细腻的创作风格来。

《更漏子》这个词,首先是这个读音gēng,我们知道它在古代是多音字,现在也是多音字。但是因为教委统读之后取消了一个音,其实要按照古音的话,应该读作“jīng漏子”,“梧桐树,三jīng雨”嘛。我们讲过音韵上的异读现象,一是虚实异读,作为这个副词的,这个读gèng,“更加”的“更”。那么作为实词, 但是gēng,这个gēng是动词,“更换”、“更替”。但是,名词、动名,我们知道,其实在很多时候也是异读的。那在名词的时候,“深jīng半夜”,古人是读作“jīng”的。“三jīng天”,像这首词里“梧桐树,三jīng雨”,其实古代也应该读作“jīng”。晚上这个古代有更jīng夫打更jīng。当然啦,因为这个名词它也变成量词。所以以前是异读的,动、名之间异读。那么现在语委把它统读了,取消了“jīng”这个读音,所有的实词里,这个字都读作“gēng”。  所以词牌也要读“gēng漏子”,那么在词里头也成了“梧桐树,三gēng雨”。

“更漏子”就是什么?“更漏”就是指的晚上的古人打更嘛!“漏”就是沙漏,是古代的时间的计时器。“子”是小令,所以“更漏子”作为一个词牌,也从曲牌来,就相当于西方的《小夜曲》。我们知道像舒伯特、像莫扎特都有著名的《小夜曲》。其实这一点东西方是完全在本质上是神似的。《小夜曲》就是中世纪欧洲的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尤其是夜晚所唱的爱情歌曲。当深夜到来,一切沦陷于黑暗,那发自心灵的歌声就在那片黑暗中显得尤其的美丽。《更漏子》也是这样,这就东方人晚上唱的情歌,或者是抒怀之作。

温庭筠最善于写细腻的情感,所以他特别擅长作《更漏子》,而在他的《更漏子》里,最有名的就是这一篇。如果我们把这篇《更漏子》里的主人公和《菩萨蛮》的主人公,都视作一个人的话,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为什么那个美丽的女子,清晨起来会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了。

你看《更漏子》里写“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这是上阙。上阙就延续了典型的《菩萨蛮》里的那种创作风格,像工笔画一样的,精致、细腻到极致的那种描写。写这个半夜难眠的这个美丽女子,写她的闺房里头香气氤氲,玉炉香;蜡泪暗流,红蜡泪。所以不用说,在这个环境下,在这个场景下,那个美丽女子她的满怀愁绪。所以这个愁绪不用说,只用玉炉之香,红烛之泪,偏照画堂秋思。当然严格论起来,从音韵的角度也应该读作“偏照画堂秋思sì”,这个sì,严格说起来还是在这应该读入声字。你看,玉炉散发着迷人的香氲之气,而红色的蜡泪呢,蜡烛在滴着烛泪,在这摇曳的光影中映照出来是这个华丽屋宇画堂中的什么呢?秋思啊,一种愁绪呀!光影照出的是一种愁绪,那这就像我们现在常用的那种通感移觉的手法(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你可以感受到像用一支画笔在画出来,但是你又觉得似乎没有道理,光影怎么能照出这种秋思来呢?可是温庭筠就是这么神奇,他那支生花妙笔,总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把人带入到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面中。所以你觉得光影摇曳,偏照画堂秋思,很有通感移觉的感觉,对吧?

可是接下来,“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早晨起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了,是因为前一晚,“眉翠薄,鬓云残”哪,最最关键的是“夜长衾枕寒”啊。眉翠淡薄,鬓发凌乱,为什么妆不尽卸?是因为如此漫漫长夜,满脸的愁容,孤单的灵魂,是光影摇曳中、画堂所照中唯一的影像,是唯一的“不堪看”啊!

所以《更漏子》的上阙和《菩萨蛮》的整首诗,这种笔法非常相似,就是很细腻、很传神的、如工笔画一般,画出画堂秋思和满怀愁绪的女子形象。但你如果因此以为温庭筠只擅长于这种工笔画似的一种描摹、状写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既有极精致的一面,又有极疏朗的一面。所以为什么我选这首《更漏子》?《更漏子》的上阙,就像《菩萨蛮》极精致,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应该说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啦!但是它的下阙就极疏朗、极流畅,又可以见出温庭筠的另一种风格。

下阙再不像上阙或者《菩萨蛮》那样,就间接的写这个女子的愁绪。而是把这个女子的愁绪一笔宕开、直接流出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易安的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呀,甚至还让我们想起李后主的千古名言“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从词史的脉络,从语句的创意,很难说李后主、易安居士不受温庭筠的启发,甚至连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所谓“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不正也是“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婉转流变吗?

所以你看那长夜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是如此的伤心。而一滴滴的雨,凄厉地打着一叶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冰凉的石阶之上。从暗夜的最深处,一直到天明。这样的雨滴,每一滴都滴在画堂秋思、夜长枕寒的那颗孤独的心灵之上啊!

所以这样的地方笔风、这样的文风,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温庭筠既可以写出《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样精巧细致之极的、如工笔画一般的作品来,又能写出像著名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样直抒胸臆的小令精品来。

所以一首《更漏子》,一首词即可以看出温庭筠两种风格,一种极细腻,一种极疏阔;一种巧夺天工,一种直抒胸臆;一种如工笔画,一种则如泼墨山水,两种截然不同地风格集中在一首词里,更能看出温庭筠的风格。

事实上,温庭筠这个人就是多种风格集于一身啊。事实上我们在以前讲过温庭筠,从知人论诗、知人论世的角度看,他的人生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才华横绝当世,另一方面,却屡屡困于场屋(盖在打谷场上或场院里供人休息或存放农具的小屋子。也指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引申指科举考试。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侯元经》:“ 侯元经,号夷门 ,台州才士也。词赋敏赡,屡困场屋。),一辈子也没有考上进士,甚至他能帮别人考上。他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说他这个应试的时候, “凡八叉手可以得八韵、官韵” (唐温庭筠才思敏捷。相传他考试作赋从不起草,叉手构思,叉八次手就赋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见宋孙光宪《北梦锁言·温李齐名》)。后用“八叉手”形容才思敏捷)那么这个作诗的速度,比曹子建七步成诗要快多了,简直就是天赋奇才呀,天纵奇才。所以他自己不仅答卷答的非常快,他还帮那些落难的考友,以至于最后一次主考官要单独把他,让他单考,离其他人都远一点。

另一方面呢,温庭筠其实是出身世家,他的远祖是唐初名相温彦博。温彦博和魏征、和房玄龄,都是唐初名相,最后他是陪葬在昭陵的,所以是名相之后。但温庭筠一生却蔑视权贵,对豪门世族、对权贵世家极尽讽刺挖苦批判之能事,而反过来他对女子又充满了同情心。我们讲过了,他这一生颠倒流离,一方面,笔下满怀批判,另一方面写女子时,笔下又满怀温情。他特别像晚唐时的雪芹先生,曹雪芹啊!  

我们说过他的一生充满着三大遗憾,一方面他长得特别难看,时人甚至称他为“温钟馗”,给他起个外号叫温钟馗。甚至他的孙子因为遗传了他长相,本来很有才,结果去求职的时候竟被当面拒绝,理由就是因为他长得太像他爷爷了,太像温庭筠了。所以以温庭筠的才学、才情,又天生这样一副长相,也可以说是上天弄人啊!

温庭筠的第二个遗憾其实就是他出身世家,他和杜牧一样,都是出身世家。但是他远不如杜牧的是,他屡困于场屋,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而且因为他才学太大,又恃才傲物,反而得罪了很多权贵。所以终其一生,屡屡被打压,甚至到最后是屡被欺凌。所以这样凉薄的尘世,也让温庭筠看透了世情,看透了这个万丈红尘里那种凉薄的人性。尤其是权贵世家,他们的凉薄、他们的无情,更成了温庭筠所批判、所鄙夷的一种对象。

反过来,因为这种深刻,他也是晚唐特别把笔触集中到对弱势的女子身上,对他们的命运进行充分的关注、理解、同情的一个典型。所以为什么温庭筠我们在词史上看,说他是“花间鼻祖”,《花间集》中,包括他的个人的集中,包括我刚才说到《敦煌曲词》中,留下来他的作品最多,为什么是这样?到后来,到李璟、到冯延巳、到晏殊、到欧阳修,这都是以写小词为乐。但是温庭筠不一样,温庭筠就像是雪芹先生,他把他的笔触关注到那个在那个门阀氏族的社会里不被关注的角落,弱势的弱女子群体。

所以他最大的一个遗憾,就是世人津津乐道常提的,他所错失的和鱼幼薇的感情,和鱼玄机的感情。一般人都知道,温庭筠慧眼识英才,能从娼门之地发现鱼玄机这样的人才,并收她做学生,做女弟子,这是极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啊,能做出这样的举动,非常难能可贵。说明温庭筠是什么?是独具慧眼,而且有一颗温暖的心灵。而事实上鱼玄机在温庭筠的教导之下,我们知道她也成为唐代特别杰出的女诗人。鱼玄机和温庭筠日久生情,她并不嫌自己的老师长得丑,可是温庭筠却难跨过自己心里那一关。他可以对权贵蔑视,但是在鱼玄机的感情面前,他却难以跨越伦理。

他后来为鱼玄机介绍李益,希望鱼玄机能有幸福的爱情生活。可李益虽然仿佛和鱼幼薇郎才女貌,可是李益最终爱的还是他那个原配夫人的氏族门阀的权势和地位,所以鱼玄机在饱受原配的凌辱之后,被赶出家门。鱼玄机就留下千古的哀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鱼玄机最终自暴自弃,并因争风吃醋,因“绿翘案”被按律问斩。我们讲《新添声·杨柳枝词》的时候曾经说过,当温庭筠写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时候,若这样的问句,是鱼幼薇向她的老师温庭筠所问的,那么温庭筠又该如何作答呢?人世间的悲哀莫过于此啊!“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既然于千千万万世中、于于千千万万人中、于千千万万的红尘中能遇见,却又擦肩而过,甚至还因为自己的介绍,使得自己最钟爱的学生走向人生的悲剧。鱼幼薇这样悲惨的人生结局,才华满腹、才情满腹的温庭筠、温老师,又该如何面对呀?!

“梧桐树,三更雨”,人世离情最苦啊!“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能如此直抒胸臆,是因为这文字里,不正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吗?可是,正所谓“悲愤出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因为有人生的不幸,才造就了深刻而温暖的温庭筠、温飞卿,才让他的笔触既细致已极,又充满深情。而这种细腻与深情融入到词的创作中,尤其是词的专著而大量的创作中,直接使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在传统文学创作的殿堂里另辟蹊径,因此而蓬勃的成长起来。因为有温庭筠,因为有“花间词”,因为有唐五代词,才有了后来可以和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

所以,虽然一生潦倒,一生充满了遗憾,但飞卿于词固已不朽。沧溟先生于此叹曰:雪芹仙去飞卿死,纸上如何话深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