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迹漫聊 | 方生聊春运:在古代,春运是种怎样的体验?

 循迹晓讲 2020-10-21

临近农历新年,每个人见面聊最多的话题都是“回家”。

“你什么时候走?”

“好厉害,能买到票?”

“终于抢到票,黄牛的加了100。”

“高价机票6000多。”

说起过年,中国的过年被戏称为“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活动”。

近15亿的人口在鸡型的版图上交错,扛着年货、背着行李、顶着凛冽寒风、冒着刺骨雨雪,即便是历尽千辛万苦就是要在“除夕夜”赶回家。

有人说:过年了,想回家的心时速高达1000KM;

有人比喻:中国的春运=美国(圣诞+元旦)X29倍;

总之,“家”,就在那里,不管路途遥远,依然“近在咫尺”。

说起来,古代春节同样“回家难”!

古代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

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首《人日思归》诗,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

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未能赶回去与家人团聚。

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乡愁,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节也“回家难”。

图:次北固山下

唐代诗人王湾也曾遇到过年不能回家的情况。王湾是中原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有一年快过年时,他乘船到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眼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孤帆远行,再嗅嗅越来越浓的年味,他一下子动了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会积极想办法,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

而相当于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或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回家。

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信仰,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深切的渴望,那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即使航行远方,追寻心中不泯的理想,也随时敞开着大门等待你的归来;

是让你放下所有尊严与面子,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念。让你即使吃的清粥小菜也觉得安心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