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三题 (1)华山 我上过两次华山,分别在1978年8月,1987年7月。那时华山东边黄甫峪的北峰索道还没有开,现在连西峰索道都开了。 第一次上华山之前,我多次在华阴县的孟塬火车站(据说现在更名华山站,因为距离华山山口不过三四公里)转车去山西榆次。当时孟塬车站月台上有一块巨石,雕琢成西峰的模样,我总会站在这巨石旁边向西南方向看去。秦岭山脉突兀,看不到华山。1979年在无锡过暑假后返回北京,绕道榆次。途中在孟塬下车,去爬华山,已经是半下午。一般人是晚上启程,图的是早晨可以在东峰看日出。不在乎日出的,则上午上,下午下山。这个时段进山的人倒是不多。从山口的玉泉院到西峰下的青柯坪,不过7公里。当时还是以前的老路,在山涧之间跨来跨去,颇有野趣。 到青柯坪,天色已黑。住下。第二天早上千尺幢百尺峡的一口气攀上北峰,继而中峰、南峰,西峰的一路逛下来。傍晚时分到玉泉院,几公里到孟塬车站转车跨过黄河到山西。 大腿小腿酸疼异常,那时还没有背囊啥的,旅行袋只能一只手提着,重量偏在一边,还需要侧身平衡那重量,弄得更加累。在榆次的同蒲线车站下了车(榆次有两个火车站,另外一个在约2公里外的石太线穿越的主城区北边),还沿着东西向的路向西走了约一公里多,那叫一个酸疼难耐。在榆次躺了两天,腿的酸疼感觉才消退。 下山的一路,看到华山挑夫,还看到虔诚上山进香的老太,有的还领着稚龄的孩子。非常感慨。艰难的攀登,就是一道栏杆。没有索道的时候,只有意志坚强,体力也足够的人,才能上得去。也因此,山上并没有人声鼎沸的现在那种局面。看山景,北看黄河在华山脚下自北而来,又转向东而去的壮景,有杜甫的《望岳》里的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现在,估计就是华阴有雾霾,山顶也不会有,遮挡不住黄河东流去的壮景。 1979年还是刚上了一年的穷研究生,我不趁照相机,没能好好照几张。后来有了一架好相机,于是在1987年夏季,借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派在河南新乡师专英语科支教,已经离华山更近的机会,约了一同在新乡支教的世经所郑,外国文学所姚,哥仨一起再上了一次华山。那次留有两个深刻印象。一是在西峰顶斧劈石边看到仨孩子,就在悬崖边上追逐打闹。我们看得目瞪口呆:万一摔倒,惯性支配下掉下悬崖,那是没命的事。真是不知死活啊。 下山来,浑身臭汗。于是在回孟塬车站的路上,拐进了现在搞起了北峰索道的黄甫峪,进去大概三五百米,找了一个积水的水潭,看四周无人,裸泳一番。兴犹未尽,听到下游有人声传来,慌不迭地套上衣裤装正经。好在已经洗去疲劳,浑身清凉,循铁道返回车站返回新乡。 现在北峰西峰双索道,估计旅游旺季华山顶人满为患,去不得了。 题图:在呼伦贝尔达赉湖边 1998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