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能手机时代,不分老幼的争分夺秒浏览

 邹蓝茶座 2020-10-21

智能手机时代,不读书的也争分夺秒浏览了

有线电话,或者说固定电话不说,因为时间比移动通讯久远多了。我算赶上了个末尾,1995年在北京广渠门的76局交了5000大洋安了个电话。那5000大洋名目很见鬼。明明是你交的钱,却算电话局对自己的设备投资,而且你还没有哪怕0.001的股份股权;同时,你还得为自己投资给电信局增加的投资,支付月租费。好歹移动联通啥的,再怎么着,它们的基站没叫百姓缴纳一个子的基站建设费。这就不展开说了。

手机几代几代我太具体的说不清。

模拟制式的老手机不算。从数字化的手机说起。

第一代,只能接和打电话,跟老式的电话一样。

第二代,可以收发短信,简单游戏。

第三代,可以上网浏览,复杂游戏

第四代,上网浏览之外,还有了无数的app,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吃喝拉撒都能用得上。微信现在影响巨大。

我曾在二代时调侃,因为有短信功能,不读书半文盲的农家子弟民工,因为交友搞对象需要,都不得不多学几个字,短信要用。现在微信更要用。

而现在,国际国内现在都一样,无论是否读书看报,走路时,吃饭时,与人聚会时,在任何场合,双手捧着手机争分夺秒浏览的,每天每人如果不遇到上百人如此,那个地方肯定是没有3,4G网络的非常偏僻的乡下山里。

可惜,如此的碎片化浏览与垃圾信息居多的浏览,对绝大多数人无益。因为一个人吃饱了能填肚子,但是营养几乎没有的东西,真正的好东西,他就没有肚量吃了。

我对如此的碎片化浏览有一个看法。对于读书多一些,已经差不多形成特定方面的知识框架的人来说,碎片化浏览有时能补充知识结构或兴趣的一些空白,还算有利有弊。对于很少读书的人来说,如此碎片化浏览,等于棋盘上胡乱摆子,互相无法贯通呼应,那浏览几乎没有多少价值。除了酒桌饭桌茶桌上的八卦聊天。

读书,未必能当场得利益,也无法立竿见影提升见识和行为能力。但是潜移默化阅读人文书籍,是能提升人的见解和素质的。

而手机浏览,如果也能起到如此效果,则广播电视大学就可以换主持机构,改由微信团队接管。

因为刻不容缓如饥似渴看手机微信,已经有不少人踩空摔伤摔死,被车撞上撞死,摔掉牙齿,破相,残疾的。还有开车时看而撞死人,或者车开进河道,桥下而送命的。前一阵一段微信视频(微信来的),温州一少妇,半夜回家过桥也目不转睛看微信,走偏了也不知道。一脚踏空跌入寒冬冰冷的河水。昏暗的路灯下,河边人家都已经万籁俱寂,早关了灯火入睡了。只有监控视频里,那落水的少妇,挣扎的动静,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一会竭力浮出水面,有挣扎出一轮轮的涟漪。一分钟后,冰冷的河水恢复了平静,波澜不惊。这一分钟内,一条命,就因为如饥似渴不分场合的手机浏览,而断送了。

全民风气如此,不仅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也一样。港台也如此。

新民俗如此。世界青少年大势,谁都挡不住。

绝大部分人不读书,只是手机浏览的时候,这就给真正读书而且也不是死读书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因为浏览者,主动放弃了他们自己应有的机会。

现实就是如此冷冰冰的。

2016/7/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