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盗贼华尔纳走陕甘 我长期研究西部经济发展问题,也关注西部的历史文化。尤其对丝绸之路很关注。还曾在《读书》杂志上就这个专题写过两篇文章,主要写了瑞典的斯文赫定。其他零散的文章,也写到过匈牙利裔的英国斯坦因,甚至法国的杜特雷伊,日本的橘瑞超和俄国的科兹洛夫。但是美国的兰登·华尔纳则只是简短地提到过。因为对他实在不了解。 后来买了一本书,华尔纳(1881-1955)写的《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The Long Old Road in China》。这才对华尔纳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 以前,只知道华尔纳盗窃敦煌壁画等文物手段卑劣,是个文化盗贼。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华尔纳,不仅是一个文化大盗,他也是一个东亚文化的行家。而且正因为他是行家,他的破坏力尤其大。敦煌的壁画,给他用美国发明的胶水沾住整张从墙上揭下,卷起来弄回了美国。 这个不多说了,因为有关他的“事迹”国内文章不少。 首先要说的是他的西北之行。不要说现在铁路到达与敦煌有公路连接的柳园(全名红柳园),从北京出发只要50小时左右,到有公路通达额济纳旗的酒泉,大概只要48小时。现在高铁通了,我还不知道这个路程可以减少多少小时。 但是在华尔纳从北京去敦煌和额济纳旗黑城子的1923年,北京出发火车经京汉线转陇海线往西,只能到洛阳与三门峡之间的观音堂站。那时陇海线的最西就是观音堂站。我查了一下,该站建于1915年。现在是四等小站,火车飞驰而过,谁都不会在意。抗战前那个站名声很大。因为当时是陇海线西段的终点。多少名人高官巨商西行,火车到观音堂都得下车,从那里开始一路马车步行。王克明写《民初行路难》一文,引他家前辈在观音堂发出的家书文字说,“160里到灵宝,600里到西安,步行少说一周,乘马车快些。”估算一下,从观音堂出发,到敦煌大致1800公里,到酒泉则1500公里左右,返回北京则820公里。从那里开始,就是一路马车步行了。这距离相当于北京直线到香港,或者贵州云南边界的距离。红军长征是要避开国军围攻,所以绕来绕去,赤水河都来来回回折腾了四次。要是从赣州直线到延安,也就是1500公里左右。 从偃师县观音堂坐马车到西安后有一段停留,然后他们启程,先过渭河渡口到咸阳。顺便说一句,十年前我去杨凌,沿着渭河也走了一段。这时,渭河夏季也只是小水沟,有的地方一跳就过去了。然后华尔纳一行依次过陕西彬县,甘肃泾川,平凉,泾源的六盘山,估计是走了今天的宁夏隆德,甘肃静宁,会宁,定西和榆中(因为华尔纳的笔记里没有提到这些地名,按照左大帅时代的陕甘大道,就是如此走向),最后到达兰州。然后到了凉州,即现在的武威,估计走的是永登,古浪一线(华尔纳也没有具体提到这些地名,但是传统去河西的骡马道,就是如此走向)。这以后就是一条路,在祁连山北麓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狭窄走廊,过永昌、山丹到,张掖,再经临泽、高台到酒泉。然后过金塔,沿着黑河去了额济纳旗,到黑城子。然后他又循原路返回张掖(甘州),再折向西到了肃州(酒泉),然后经嘉峪关,安西到敦煌。 这一路就是从1923年7月到1924年5月。大西北河西走廊以及额济纳一带,冬季是西伯利亚寒流南下的通道,冷得够呛。华尔纳在甘州肃州和额济纳旗一带的时候,正是严冬。为搞到中国黑城子和敦煌的宝贝,他也是够能吃苦的。 一路上他也没闲着,过彬县的时候,佛寺也给他测量考察了个遍。而且一路也关注地貌和民俗。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以及左宗棠平定西北的相关事情,他都在沿途的日记和笔记里有记录,并且写进了这书里。兰州那座德国人承建的黄河大铁桥,也在他的笔下出现过。 摘一段他在彬县石窟里的他写的文字。然而在所有这些雕像和雕刻品中,出类拔萃的当属支柱背面塌落在壁龛周围几吨重的碎石中露出精美绝伦的头部和肩部的佛像,其神态依然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宁静。除了受到从窟顶掉下来的石块轻度的撞击而被削掉鼻子外,其他部位仍是无损的。即使这样,也绝不影响他们整体的价值。我极想安排一群苦力把它挖掘出来,但是我们的良苦用心却无法实现。 接下去一两行之后,他继续说,在著名的云冈石窟里,折断了头部和双臂的那些雕像,显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留下的时代最早的遗迹(邹注,这似乎说的是直接源自印度的高鼻深目特征),比这身(邹注,指彬县这个石窟里他前头说到的佛像)优美得多,并且保存得也好。这要有权威性的报告才能证明出它的年代,现在还看不出比公元6世纪末更迟的年代特征。 这两段话,一则是展示出他对于东方佛教艺术文化的精通,二来也展示出他见啥好的,都想弄走的盗匪心理。 将近一百年后来看,如此大半年马车步行走中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和沙漠戈壁,这样的苦,估计只有极少数几个徒步旅行者探险家才能受得了。此外还得无可奈何地说,他弄走的黑城子以及敦煌的宝贝,现在还在美国保存完好。中国人去,倒还能看得见。要是他没弄走,也说不定有些也给盗卖出去,或者疯狂十年里给砸了烧了。 此书还有一部分是同行的中国学者陈万里的西行日记,里头内容与洋人华尔纳的倒可以相互比对。 2017/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