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超市:简单事情复杂化 无人超市,噱头是节省人力。零售利润薄,人工越来越贵,要节省人工,搞无人超市。实际上,价格反而更贵。 无人店比有人店还吃人工。只是少了一两个售货员而已,而为此要专门装潢装修商店,里头铺设各种线路,电力线,网络线,还有备用电力线,以及视频监控设施。此外,所有商品,可能都需要加一个RFID视频识别标签。还需要设计特种电子门,让刷卡的人进入。门还需要设计成不付款,就不开的功能。简单说,就是昂贵的技术和设备替代一个售货员。 明明一两个固定店员外加一套防盗的监控视频系统就可以的事,弄到复杂化。 听说,帝都有的无人店,还在门上搞了刷脸系统,门下地板上还设置有称重系统。也就是说,一个人刷卡或刷脸进入时,瞬间他或她进入时的毛重(含服装,包里任何东西)已经记录下来。她或他要是没有付款,貌似没买东西而出去,偷拿的货物也是有分量的。这多出来的分量,可能就是被偷拿的货物。大门不仅不会开,而且会用机器合成声说,你有货物没有付款,请付款。我只是纳闷,体重误差的识别度,有多少?是10克,还是20克?开了一瓶水,偷喝一两口放回货架后增加的体重会不会识别出来? 别说我设想的极端,当倒地的老人趁势讹诈好心扶的人那么多案例发生时,只怕如此恶作剧也不会少。 此外,货物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自动归位到货架上,而需要后台人员逐一放上去并记录下来。还有,后台监控人员要看视频,网络技术员要盯着数据流动情况。后勤人员要根据出货情况的自动报告,来确定一天或者两天后某产品,某货物要补货。而补货又需要司机开车,一个小工把货搬进店,按规定放上货架。还需人巡视固定的几家无人店。 这么说来,实际上无人店真的一点人都没法少用,可能还多用了。假定说省了一个售货员,但是每个店上述业务需要摊用0.7个人,而且设备和装修布线等,要多用不老少的钱。而原本这个小店有一对夫妻管,根本不用这么多的高科技设备等相关投资。 用帝都记者的实地探访来看实际情况。 通过注册、绑定手机号、上传面部照片等几个步骤,新用户进入这个无人超市,其中这张人脸识别的照片除了用于进店时的扫描识别,也在离店时用于支付确认。通过“刷脸”进入第一扇门后,经过一个能容下四人左右的空间后,轻按墙上的按钮,才能打开第二扇内门进入店中。而在“盒子”的出口处,还有两组大门,消费者离店时,也需要通过人脸识别后解锁最外侧的门。 进出口的双重大门的作用是防止偷盗发生,外门和内门之间装有感应器,由于每个商品都贴有射频识别芯片,一旦有人带着未结账的商品来到这里,外门就无法解锁。此处也同时设有重力传感器,计算顾客进出盒子的重量差,结合购买记录,可以判定是否多拿了商品。 无人超市的价格到底怎么样?在这家无人超市内随机抽选了饮料、方便面、咖啡、零食、面膜共计10款商品,通过将其价格与大卖场和社区型超市比较,除了个别大超市无货外,10件商品价格无一胜出。即便与7-11、全时这样人工成本极高的24小时便利店比,店内商品也有3款商品的价格高于全时和7-11便利店,即便其他7款商品,价格优势也不突出。 看了记者调查,原来消费者除了每次入无人店消费,非但一点钱都省不下,要多掏钱不说,还免费奉送给店后台的老板如此价值非常大的个人关键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与银行关联的支付账户,甚至还有消费者的脸部图像。 而这些信息,有出租单车东主愿意用免费骑行,或者免10次来交换的,而且还不包括骑行者的脸部图像,而无人店刷脸进入这个图像与账户的个人关键信息匹配在一起,价值更高了不少。试想,这些信息被高价卖给了某宝,当某特定消费者走过一个某宝投资的店铺外面,被监控镜头识别出来,精准的一条促销信息通过手机上的某app发给了她。每过几个店面,就会收到如此不同的精准促销信息,这就意味着她的脸部特征已经给共享了。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这么个人口大国,在人际互动频繁的零售行业,如果大搞无人售货没必要而砸人饭碗,让购物成为一个机械的冷冰冰过程,那老板就是一个蠢材:香港房租那么贵,人工费用那么高,便利店居然能24小时开。就是一个无人店的反证。 真要给人方便,在比较热闹的十字路口,多搞几个无人售货机就行了。无人店,不仅不方便,而且贵,更要人提供关键个人信息,我看实验几个就算了。 2017/8/13倭寇在上海动手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