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野吉晴和他的大旅行

 邹蓝茶座 2020-10-21

关野吉晴和他的大旅行

根据古脊椎动物学和考古学考证,人类始祖约在40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有一些古人类通过北非中东逐渐分布到世界各地。有过小亚细亚入欧洲的;有进入中亚和东亚的;有经南亚东南亚进入东亚的,还有从东南亚进入南太平洋群岛和澳洲的。其中穿过亚欧大陆,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的五万公里的路程,应该是最远的旅程。

据说美洲是一万年前才开始有人类的。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来自东亚和东北亚,在距离今天大约一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海平面很低时穿过如今的白令海峡到北美,然后一路追逐猎物而散布到南美。

日本探险家关野吉晴医生(Sekino Yoshiharu)的旅行探险,是逆着这条路线——从南美到北美,再到欧亚大陆的东西伯利亚,经蒙古到中亚和青藏高原,到西亚和中东,继而从北非到东非,逆人类进入美洲的路线返回始祖地。

1949年出生的关野,通西班牙文,25年中有十年在南美作了32次旅行。他曾出版有《南美大陆》和《圭亚那高原》两本书和旅行系列摄影集。1992年是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美洲土著人(后来被老哥误以为印度人而称之为indios印度人,印第安人),因哥伦布而与旧大陆发生联系。美洲土著居民是蒙古利亚人种,与华人、日本人是同一类型人种。作为日本人,关野开始操心这些古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他要反转这个过程,借以考察人类如何从欧亚大陆到美洲的这一路地理人文环境。

1993年他从南美阿根廷开始,先从北向南纵贯巴塔戈尼亚冰川直抵大西洋,再经智利一路北上达到阿拉斯加。然后小艇横渡白令海峡抵达俄罗斯。经太平洋西岸迤逦南行穿越冰封的苔原,然后西行雅库茨克、贝加尔湖而至蒙古乌兰巴托,沿着成吉思汗走过的路继续西行到哈密的中蒙边境,返回后沿正道进入中国,追到哈密那边继续循着丝绸之路西行一段,再折返青藏公路到拉萨,沿中尼公路过樟木口岸入尼泊尔和印度的克什米尔列城一带。再调头回中国,从新疆继续丝路的旅程,2000年他过霍尔果斯口岸到哈萨克斯坦。20013月,关野吉晴再度返回哈萨克斯坦,继续西行到小亚细亚和中东,从北非到400万年前的人类发源地东非大裂谷。这是一段拉力接力的旅程。

在二十世纪末的现代世界走这个五万多公里的旅程并不算难。飞机沿着一路上的城市乡村的机场逐一起飞降落,不通飞机的地方开汽车和摩托车,几个月就能干下来。如果要我列举沿途的国家首都机场和地方小机场,我可以如此列一串地名:

 智利Punta Arenas, 圣地亚哥,利马、波哥大、墨西哥城,旧金山/西雅图,安克雷奇,伊尔库茨克,乌兰巴托,哈密,拉萨,加德满都、列城,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巴库,安卡拉,黎巴嫩,开罗、亚的斯亚贝巴/内罗毕。

我断续有过几次西亚和北美南美之旅。不同时间的旅程叠加起来,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再到东京北京;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和伊斯兰堡和海湾国家。算下来飞机上的腾空时间加起来总共不过40小时左右。从海湾到东非内罗毕恐怕也要不了半天。满打满算也就是48小时的事。

关野吉晴的目的是要体验人类初民从非洲到美洲的艰辛。他放弃动力机械旅行的方式,而是用雪橇、自行车、独木舟、雪橇、骑马、骑骆驼、徒步等方式,分阶段断续前进的方法,一段段地沿这条线路向东非进发。

在关野之前,的确没有旅行家追溯人类从非洲移居南美的足迹而从南美返回东非。古来今往的探险家,尤其是以名垂史册为目的的近现代探险家基本都只关心目的地,对过程兴趣不大。因此,他们与沿途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油和水的关系。就是斯文赫定在探险过程中与新疆居民的关系,也不过是临时访客与土著居民那种实际交道很少的关系。

关野吉晴则不一样。他经常在路上停留下来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深入当地居民生活,体验文明和风俗。这六万公路历程他断断续续走了七年。关野靠医术,通过给偏远地方的人治病而融入当地社会,其中有过原始生活的印第安人,有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有青藏高原西部边缘克什米尔列城那边的牧民。这才能比较真实体验人类文明在各不相同的地区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地理和历史原因。

从白令海峡登上欧亚大陆最东北角的楚科奇半岛,到俄国西伯利亚极东部的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滨正是冬季。关野面对的是零下35度的酷寒,上千公里到雅库茨克没路,更无常规交通工具,只有狗或鹿拉的雪橇。上路后人只能与狗一样吃冷冻海豹肉。几天下来关野的脸就被白雪反射的阳光晒得黑红。夏季从雅库茨克到贝加尔湖边的伊尔库茨克沿途很长一段路是沼泽,地下的永久冻土把苔原地表夏季融化的冰雪和雨水阻挡在地表不得下渗,给马帮行路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伊尔库茨克到乌兰巴托是戈壁地貌,一路延伸到中国甘肃新疆。到哈密他住进维族人家。在列城他与印度的藏民一起翻山越岭两个月,跨越喜马拉雅山去贩卖盐巴换粮食。在哈萨克斯坦与路遇的土耳其卡车司机一起吃烤羊肉串。在阿拉木图进清真寺看开斋节祈祷,也跟怕饿而没遵守斋月规矩在白天吃喝的年轻人聊天。这漫长的一路,他所交往的几乎都是土著居民。

这些经历,与中国目前所谓的探险旅行家的最大不同,就是关野吉晴没有象油脂一样,轻轻滑过当地人的生活,更没有如羽毛一样飘掠过当地人的生活,把当地人和社会民俗用猎奇的笔法渲染一番,把这些当作是自己旅行的眩目背景。关野比较深地进入了当地社区,参与到其中,从中体会当地文化,享受当地人的关照,他也以诚意对待土著居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民众尽自己作为医生的天职。自己也从中获取民俗历史文化的知识和体验。

此文曾经发表在《读书》杂志,2003(1)

题图, 南美,安第斯山脉。

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最后一代和第一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