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国道与空气稀薄地带:《温家宝地质笔记》之二 《温家宝地质笔记》第一篇日记就说了走民乐进山过鄂博大坂,我很意外。那就是227国道,也正是我推荐的西宁到张掖的徒步线路。近20年前还是很冷门的一条国道,沿途高寒不说,食宿都很困难。现在热闹非凡,因为兰新高铁从西宁出发往乌鲁木齐去,也沿着这条国道的走向穿越了祁连山,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 这与兰新铁路直接翻越乌鞘岭,经古浪武威到达张掖不同。高铁线路甩开了武威这个城市,但是因之而连上青海省会西宁。如果走兰新铁路的走向,则西宁就无法连通在高铁上。现在武威人坐高铁麻烦了一些,要坐汽车到民乐或张掖。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高铁沿线城市本来都指望高铁带来财富,结果因为联上了更大城市,其虹吸作用反而吸走了不少地方的消费能力和人才。 我曾归纳过穿越祁连山,沟通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这227国道,有好几重意义。首先是第一地理台阶青藏高原与第二台阶内蒙古高原之间的通道。然后是太平洋外流流域的青海,与河西走廊的内流流域的连接。文化意义上,沟通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与河西走廊的农耕文化。第三,历史意义上从唐蕃古道到丝绸之路。而且中国历代走得最西的皇帝隋炀帝,也经此路到达张掖。相传六月雪,在鄂博大坂扁都口一带,隋炀帝的随从遭遇突如其来的严寒,无可躲避而死伤无数。温家宝当时作为基层地质队员,没有走完这227国道,半路就叉向深山雪岭间的青海祁连县和甘肃肃南县。 《温家宝地质笔记》这几章,我是结合着电子地图来看的。因为肃南县祁连深山里的不少地名,我第一次听说,总得知道它们在大致哪个方位。朱龙关、二指哈拉达坂,班赛尔山,洪水坝河,九个青羊,呼兰台沟,乌兰达坂,双叉子河,白水泉等。大致分布在甘肃肃南县,青海祁连县与祁连山南坡的天峻县交界地带。他说,“近来,常跑远线路。几乎每天都要上到4500米以上,经常到4700米,4800米。吃得很多,一天可吃一斤四两,甚至到一斤八两”。在1974年5月的一则日记中他又写道,“出野外半个月来,我的体质明显有所增强。脸黑红黑红,胖了一些”。对曾经有过肺炎的这青年人来说,野外生活确实有益健康。 这些海拔数字说来平淡无奇,但身临其境时还是惊心动魄的。有的人到达2000米海拔的昆明就有轻微的高山反应,有的到2300米左右的西宁有高山反应。有的到拉萨就马上出现高山反应。而拉萨海拔不过3660米。我走过的藏北那曲海拔4450米,唐古拉山口5231米,红其拉甫口岸海拔4733米,塔什库尔干的喀拉苏口岸海拔5000左右。我都是汽车到达,无需气喘如牛地攀登如此海拔的山坡。而温家宝是背着地质队背包,装着必要的工具和一两天的食物,穿着皮衣,气喘吁吁地一步步走在如此高海拔的山上。 4700与4800米的海拔,算空气稀薄地带。这就差不多与背负行李的登山队员一样。 读着《温家宝地质笔记》,我心里不禁想,如果老温年龄倒回40年,他准保能当一个出色的野外穿越高手。因为他当时的工作就是在野外穿越;而且具有祁连雪峰间的高山雪岭野外生存和穿越经验。 户外和荒山穿越都是风险比较高的活动。地质队员及测绘队员都是野外工作,发生意外的风险也很高。我想,国家肯定要为地质勘探及测绘人员等野外工作者购买比较高的保险来覆盖较高的风险。 2018/6/16 这是以前写的有关祁连山的文章。说长期关注祁连山,这几篇文章确实可以证明此言不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