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热带沿海蒸笼到喀斯特高原清凉 到达贵阳,从深圳北到贵阳北的高铁车厢出来,月台上就是跟车厢里差不多的清凉温度。长长喘了一口气,终于脱离了北回归线的沿海湿热蒸笼,到了可以彻底放松的贵州高原。 暑热中,人浑身不自在,干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因为闷热或湿热使人浑身烦躁。而一到清凉处,呼吸到山林间的凉爽而清香的空气,人就能彻底放松了。 夏季暑热中,有机会去贵州,我一般都会欣然乐意而不拒绝。因为贵州高原是避暑好去处。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度,夏季每天的温度在20-30度之间波动。除了中午下午温度稍微高一些,树荫下和建筑阴影中,依然是凉风习习。而到晚上,在不用启动空调的前提下,如果不拖一条毛毯睡觉,很可能受凉。事实上,全国空调厂商都没有把贵州当重点市场,因为黔中地区从贵阳到安顺,还有黔北的遵义和毕节,黔西的六盘水一带,整个夏天基本上大气温度,就是空调温度。以我对贵州的了解,除了一些办公楼需要中央空调,家用空调市场在贵州,主要在黔东南边缘,黔南地区以及黔西南和铜仁一带,贵州省的东、南和西南边缘,海拔比较低的地方。在贵阳我大概进过十套有人住的住宅,都没有安装空调。 在贵阳观山湖区的五个晚上,每个晚上睡前我都要检查一下,白天开了透风的窗子是否关好,不然晚上不小心受凉倒不是闹着玩的。这次在贵阳,我哪个景点景区都没去。一方面固然是贵阳的重要景点景区如百花湖红枫湖,花溪青岩等都到过了,暂时也没想重访这些地方;更主要的是我图避暑,并不在乎景点景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阴凉的天然温度中,你思考也好,什么事不干也好,干点小事也好,都不会有因为炎热而导致的焦躁不安。 从这点来看,黔北遵义桐梓县的乡村旅游发达,实际上就是乡村避暑休闲业的发达。桐梓县的名胜景点不多,而十个值得一提的景区中有六个是地方知名的自然景区,四个是人文景点。要不是毗邻火炉城市重庆,夏季凉爽的黔北桐梓县这些景区未必有很大吸引力。 火炉城市重庆夏季日平均温度30度,而贵州平均25.5度;而大娄山中的桐梓县,夏季平均温度,最低18度,最高26度。如此的气温差异,加上贵州消费水平相对重庆有明显差异。气候的推力和消费物价的拉力,使得不少重庆退休老人选择到到贵州避暑,主要集中在黔北和桐梓县。据说,每年夏季有上万名重庆老人居住在桐梓县的乡村旅馆。而周末前来探望老人,自己也借机避几天暑以喘口气的重庆人络绎不绝。根据统计,桐梓县每年游客逾100万人次,其中10万是重庆休闲避暑客。 夏季凉爽气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对于避暑休闲者,看景点只是搂草打兔子的顺便事,没有景点也不妨碍凉爽中放松休闲,只要有绿水青山可以养眼就满足基本要求。因而随着航空运输能力的提高,高铁与省外的高速公路而贵州乡村旅游呈爆炸性增长。 贵州国内游客人数增长 2006-2016
贵州统计年鉴数字 据贵州旅游局的数字,2015年贵州的省外游客为1.66亿人次,占游客总数的44.2%,旅游收入1850.51亿元。这显然与省内高速公路网,及连接省外的高速公路开通相关。 根据一个游客抽样分析,75%以上的外省入黔游客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度假及避暑为主。根据不完全的月度游客人数,贵州的夏季游客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平均数。 根据贵州旅游局的2015年分析数字,当年6月,游客2705.92万人次,同比增长16.7%;旅游总收入195.08亿元,同比增长17.9%。7月游客4370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总收入390亿元,同比增长23%。而当年贵州游客3.7536亿人次,而6月和7月游客总数约为7076万,为全年数字的19%。我没看到当年八月份的数据。如果按照7月份数据叠加,则是1.1446亿人次,是年度的30%。若以两倍算,那可能就到40%了。 还有一个旁证是,贵阳北站2015年7月每天开行列车30对,日均客流量2万人以上,比上个月增加一倍;而8月每天开行列车为47对,日均客流量在6万余人。如此估算八月贵州外地游客数量为7月的1.5倍的话,则为6500万上下。如此推算,6-8三个月贵州的游客当在1.35亿左右,是年度数字的36%左右。按月均3128万游客算,6-8月月均游客4500万人次。这确实明显突出了贵州避暑休闲旅游的特点。清凉的夏季气候,就是休闲避暑的最大资源。 我这么推荐贵州,并不表明我认为除了贵州,其他地方没有适合避暑的。比方说,南北太行山区也都适合避暑,但是每一个局部地方比较小,无法容纳上万甚至上十万的游客。鄂西恩施容量也不够。云南容量够大,却又比贵州距离沿海城市旅游市场更远。而且云南海拔平均比贵州高一千米,紫外线照射远比贵州强烈。因而综合考虑容量(接待能力),距离以及高原紫外线量权衡,贵州相比条件更好一些。 题图,贵州黎平县双江镇路边的风雨桥 201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