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大学:无锡太湖雷渚亭(828)

 邹蓝茶座 2020-10-21

无锡北太湖,雷渚亭的位置大致在三岛以西3公里左右。本图湖景是从东向西看。雷渚亭湖景可从北向南看,从西向东看则与本图视线几乎正相对。

复旦大学:无锡太湖雷渚亭

无锡太湖十八湾段湖边高坡路边有一个雷渚亭,俯视太湖的北湖湾,以及湖中的三山岛和马山半岛,景色非常壮观。几次路过我都在那里稍作停留以观湖景。人说苏南风景以小桥流水为主,但是唯一的例外是无锡,因为山水相连有雄浑磅礴的大气,也有蠡园和寄畅园那样的精致园林。

雷渚亭在马山进城的方向,即东向的路边,也就是湖边一侧,有一二十个停车位,足以为临时停车看景的人提供方便。但是停留驻足者人不多。绝大多数开车人,基本都是从那里疾驰而过。前一阵去苏州西山群岛,发现也有一个雷渚亭,不知是否巧合。

我关注这个雷渚亭,是因为偶然读到一本书《无锡:一座江南水城的百年回望》,汪春劼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201811月在无锡新华书店买到。里头说到,雷渚亭这一带的山坡上下一直到湖边,曾可能成为复旦大学的校园。如果复旦大学真搬迁到无锡,则武汉大学俯视东湖的美丽校园,就成小巫。而荣德生先生则可能也不会在1948年创办江南大学,因为拟议中给复旦提供的这片地(即现雷渚亭所在),是荣德生出资买下的。

故事发生在1936年冬季到1937年春季。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钮永健与同盟会国民党元老、与无锡荣氏家族非常熟悉的武进雪堰桥出生、无锡长大的吴稚晖先生提议,复旦大学由上海迁至无锡并扩建。经吴稚晖敬恒先生与荣德生联络,荣德生出资万余在购置湖边大雷嘴(亦称大雷渚,大力渚,大力咀,估计是方言转写国语时不同转法所致)山坡上下而风景开阔的1014亩土地(比当时复旦江湾校园大十多倍),并交江苏教育款产处转赠复旦大学。次年春313日,相关主管官员陪同吴稚晖等,与复旦大学前校长李登辉(台湾那货与复旦三十年代前校长是同名)到现场踏勘。半个月后,吴稚晖与时任复旦副校长吴南轩和前校长李登辉等再次到大雷渚实地查勘。

复旦迁址筹划工作被3个多月后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断,复旦西迁重庆。光复后,旧事重提。194511月至19463月,荣德生在无锡几度接待南京,上海,重庆的官员和复旦领导,准备为先期从重庆回归江南的复旦师生提供临时校舍,希冀复旦东归时直接到无锡。无奈内战爆发,此事再度搁置。无奈中,荣德生只能启动江南大学计划,为无锡的长远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还有人发现,早在1911年,即辛亥革命当年的11月,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公学,因校址给进入上海的军队占用,校长马相伯为避免学生辍学,决定迁至无锡办学。据说此事与时任教务长、无锡堰桥人胡敦复先生有密切关系。随后,马相伯赴无锡,与无锡军政府会商迁校事宜。12月中旬,马胡二人带领复旦师生70余人到达无锡,在现在锡惠公园内听松石床和大银杏树旁的淮军昭忠祠、李鹤章公祠办学。开课以后,因教学地点靠近惠山祠堂区和游览区,游人多,香客和祭祀者多而环境嘈杂,不利办学。19121月中旬,待上海局势稳定,马相伯即率复旦师生返回上海。

据说,1949年江山易手后,复旦还向无锡军政当局多次询及无锡那片校址,似乎当时复旦依然困窘于校园狭窄难以发展的问题。无奈革命后狂飙未止,再加上土改及人事剧烈更动等原因,复旦大学的询问终成泥牛。谁知福之祸所依。没能去成无锡,留在上海,终究让复旦从当时的一般性院校,成长为中国名校。

如此看,复旦与无锡曾有过三次缘。从后来无锡与上海各自发展,以及50/60年代到70/80年代无锡市各届领导对高等教育的冷漠看,复旦若迁移至无锡,恐怕就不如在上海那样能够成为国内一流名校,能进入211行列可能都算烧了高香,断无可能成全国十强。

1949后,高校重组,院系调整,无锡当局都没想保留江南大学,听其五马分尸。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后,南京化工学院在无锡办分校。在1980年理该重视教育的时代,却被挤兑去常州(现为常州大学)。若非中央安排设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49年后无锡会连正规高校都没一所。复旦如来了,能留条命就算好的了。无锡若是个贫困地方倒也罢了。事实是,从19世纪末以来,无锡向来在全国最发达之列。看1937年无锡县长陇体要与亲属龙云的儿子龙绳武说,无锡财政岁入远超800万银洋,而这个数目是当时云南一省的财政岁入。

无锡轻工业学院几经周折兼并重组而成江南大学,算是211院校。不过,复旦如过来,在无锡那校址,肯定能跻身国内最美丽的校园,而不是之一。那本拟成为校园的地块,后来拨给无锡电影胶片厂,下马后空留一片工业遗址。我觉得那里可以办一所小而精的院校或院所,比方一所商学院,或文理学院,或某个方向的技术研究所。

读过这个故事,再看作者汪春劼有关百年无锡城市,文化和教育,电力,交通,桥梁、公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以及园林名胜等多方面发展的历史梳理,感慨作为徽州籍的江南大学学者,汪春劼为无锡百年历史的梳理和贡献,胜过好多当代无锡本地学者。

有意思的是,书中所附蒋宋到访无锡在鼋头渚“包孕吴越”石崖上方合影的照片,那位置,无锡人都能确认,现在位于哪个地点。由此书我也得知,梅园固然是荣氏私家花园,但一开始就对公众开放共享。

《无锡:一座江南水城的百年回望》,汪春劼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我觉得值得郑重推荐给关注无锡文史和近代史的人士,无论他们在无锡还是在外。

至于太湖十八湾的雷渚亭,就当是关联到复旦大学的一段轶事的纪念吧,复旦校友到无锡,或者复旦的无锡籍校友,值得停留一下看看。那是复旦与无锡擦身而过的一个痕迹。

2019/6/10

苏东坡在常州、无锡

无锡抗战:云南彝族县长和贵州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