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识字乱翻书:邹蓝品书录 邹蓝/文,图 清朝文字狱中有一个故事,雍正朝一个官员看到风从书房窗前刮过,翻动了几页书,灵感一上得诗句曰,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结果拿着放大镜在字里行间找茬的人(后来在1950、1960、1970年代这些人又复活过),就凭一个“清”字,认定该官员诋毁清朝宫廷文化教养不行,斩了。 事情是这么样的。雍正八年,翰林院庶吉士松江徐骏向皇帝上奏章,其中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后大怒,下令马上把徐骏革职,再派人查徐骏以前的诗集。在其中里找出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清,不识字。如此敏感联想下,徐骏被定了个诽谤朝廷的罪,送了命。错别字直接关联到“朕”,确实大不敬。而清风两句真是冤枉。
实际上该小诗全文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也就是读书人见事咏物之心境而已。难怪老雍虽然能干,名声却不好呢。知道雍乾的敏感,现在要是穿越回去写类似的诗,就可以避开雍乾的敏感字库了呢:书斋正向晚,茗香犹萦回;微风不识字,偶然乱翻书。估计我这么一写,老雍的手下就根本找不到爷们我的茬。 由此我想起,新设一类“清风识字乱翻书”来写系列读书笔记。以前已经写过的就算了。 读书人,总是有事没事要翻翻书的。我算个读书人,不时要读上几页。琢磨琢磨点事。有时,琢磨不透的,还得再查书。既然是读书人,当然识字,而且识字还不能算太少,否则不时在大会上漏个怯说几个错别字,鸿浩之志等而上之,位置越高,猴子屁股越红。现在当读书人一般还得还识几个外文字。英文字母C和V被各级电视有名无名的主持人发音为“塞”或“维”,都是贻笑大方的读洋错别字。 多年前,梅杰首相访华,我获邀出席招待会。期间抢了个镜头。匆忙总对焦不准。中景中白发人是时任港督卫奕信Sir David Wilson. 所谓乱翻书,一般就是翻别人的书,但是对于学者文人,也有时会偶然翻一下自己写的书。由此将“清风识字乱翻书”作为这组文章的总标题。清朝过去了,雍正到我身边溜达我也不怕。现在“清”字算脱敏了,可是又有不少字新“敏”了呢。 我在岗时,专业书与闲书都读。退休后,闲书占大头,而专业书国际经济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有价值的书,以及广义上的经济分析评论也都要读,要思考。否则就不是退休了。当然,退休后如果不再看书,那此人以前读书就是当敲门砖的。现在既然出了门,敲门砖再也不用。那样的人,我知道有。基本上是只读专业书的人。 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同一个人,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或职业背景、或不同心境下读,可能感悟体会都不同。或者同卵双胞胎,几乎一模一样的,他们如果读书也买书。有好事者不妨去他们各自的书房书橱书架看看,读的书绝对不可能是同样的。覆盖的知识面能相近都是小概率事件。 至于说同一本书,许许多多人读,感悟体会更会是大不一样。因此,这里说的只是我个人的读书体会和对书的感觉。同一本书,其他人士读后,可能感觉与我的感受有不同。我觉得不错的,也许人家觉得什么呀。我觉得一般般的,人家觉得很好。这都正常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口味也各自不同。 此文算是系列读书笔记的一个总开头。 20191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