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将”背后的故事————一个真实的潘月樵

 智能人做超人 2020-10-21

他是一代京剧宗师,曾经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潮,他是一代革命元勋,曾经荣膺少将军衔。他是十里洋场风云际会的名伶,在人生最为辉煌之时却黯然离开人们的视野,最后在隐居中默默的走完了五十八年的人生道路。请您泡上一壶香茶,在您品味那流芳百世的滋味之时,请听我一席闲话家常,跟您聊聊那个已经渐行渐远的背影。

——————题记

前几年,上海京剧院曾经排演了一部反应一代名伶潘月樵的京剧《梨园少将》,这部戏还曾经被拍成了连续剧,从而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潘月樵这个已经许久不被提及的名字。温故而知新,在今天这样一个对于京剧而言崭新的时代下,我们也不妨放慢脚步,回顾一下那位叱咤风云的梨园少将传奇的人生。这一段褪色的梨园旧闻,咱们就从潘月樵的落生说起。

潘月樵,乳名连生,艺名小连生,生于1869年农历五月十五巳时。江苏扬州甘泉县西门外胡家村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祖上曾经在四川、云南为官,官至布政按察使。洪杨作乱之时,因避战火曾举家迁到北方。潘月樵祖父潘立本,父亲潘福云,母亲侯氏。潘月樵七岁丧父,十四岁丧母跟随兄嫂生活,早年学习河北梆子,后梆子衰落,皮黄兴起,遂师从老艺人许福雄改唱皮黄,攻文武老生,八岁时到北京,拜著名文武老生夏奎章为师。潘月樵九岁登台,十二岁即能独当一面,十六岁时应上海天仙茶园相约赴沪,一炮而红。天仙茶园老板赵锦华视为台柱子,以小连生的艺名与汪桂芬并驾齐驱,在天仙茶园连演二十二年大旗不倒,期间排演三百多本新戏,其中就有风靡沪上的连台本戏《铁公鸡》,自演张嘉祥,曾连演十二本,余者尚有《第一忠臣》、《烈女传》、《江北水灾》、《剪辫子》等。潘月樵三十六岁之时,因后台不睦离开天仙茶园,应夏月珊、夏月润昆仲相约入丹桂茶园。夏氏兄弟乃潘月樵之师夏奎章之子,也是旧剧改良的发起人之一,受其影响潘月樵在丹桂茶园曾排演新戏《潘烈士投海》等新剧。光绪三十四年潘月樵与夏氏兄弟在十六浦创办中国第一个近代剧场————新舞台。新舞台引进了国外的先进剧场技术,改良布景,潘月樵在新舞台与夏氏兄弟排演历史剧《明末遗恨》、《新茶花》、《黑籍冤魂》、《黑奴吁天录》、《拿破仑趣史》等历史剧、外国题材剧、时装剧,开创海派风气之先河。

潘月樵能在人才济济的上海滩纵横一时绝不是偶然的。有人说海派就是以华丽外表取胜,以新奇火爆取悦于观众而不顾艺术的内涵,这是很片面的。因为凡是一种能被观众认可的艺术风格,无论其表面怎样新奇巧妙,支撑他的往往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艺术本质。海派京剧即使有再新奇多变的外衣,首先被观众认可的一个本质就是它还是京剧。同样,作为一个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有再多的花样,如果想被观众认可,就必须有扎实的传统京剧功底作为支撑,潘月樵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

潘月樵的艺术是非常全面的,这一点可以从赵如泉、周信芳等人对他艺术的继承中可以得到印证。在一些文字中曾经记载潘月樵的嗓音沙哑不擅唱,专以做工取胜。笔者曾经听过清代末叶【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灌制的署名“小连生”的《雪杯圆》。从这段不满三分钟的录音里,我们依稀能感受到潘月樵的演唱风格。首先,潘月樵的嗓音确实沙哑,缺少脆亮之音,演唱中,逢开口字必定“呲花”,但是他的嗓音却非常宽厚沉郁,这段唱基本上宗法孙菊仙的遗韵,演唱中多用京音。但是由于他并没有孙菊仙那先天的大嗓门,所以气魄上不及孙菊仙的气魄大,但是这段【二黄原板】在他唱来,却颇有一种白头宫女说天宝的感觉,能把听者带入故事情境之中,开头两句“一日离家一日深,好似孤雁入残林。”给人一种饱经沧桑之后而处变不惊的感觉,平静朴实,非常符合莫怀古此时的心境。“害得一家两离分”一句中的拖腔,意味隽永,如雪中孤松,凄清幽远而不失刚劲。由此可见,潘月樵的唱并非卖弄高门大嗓,而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古朴淳厚的演唱风格见长。

潘月樵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做工,民国以后,赵如泉、周信芳等几位以做工见长的演员在演出风格上受潘月樵的影响极大。潘月樵扬长避短,发挥其口齿清晰的特点,专以念白取胜,以大段念白见长,铿锵有力,字字珠玑。潘月樵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在扮相上的改良,潘月樵出身梆子班,尤擅面部表情,表演时脸上有神,他发挥自己这一优势,在扮戏时双眉吊的非常高,髯口仅挂在唇边,带上髯口之后,仍能微露嘴角,便于表演。潘月樵与名旦赵君玉之父,著名小生赵晓廉,由天津赴沪的大嗓老生白文奎曾有《群英会.对火字》一场的剧照传世,潘饰鲁肃,赵演周瑜,白饰孔明,潘月樵的鲁肃神气活现,微露笑容,嘴角上翘,面部神态非常生动。据徐暮云先生回忆,潘月樵的帽翅功非常精彩,每一出场,双翅摆动,在上海仅有潘月樵与贵俊卿摆的好看。他的髯口、帽翅、甩发皆有独到之处,文武双全,以真挚写实的表演风格引领了早期京剧南派的风潮。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的上海滩,百余年来一直以它海纳百川的心胸接纳吸收着各种新鲜事物,这也使得上海成为中国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能与世界接轨的大都市。中国古老的戏曲如果想在上海这个大码头占领一席之地并且能得到沪上观众的青睐,固步自封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必须要因地制宜的改良,以迎合观众对艺术新的需求。在改良旧剧方面,潘月樵功不可没。

所谓旧剧改良包含着很多方面。在演剧形式上,传统戏院的出将入相,一桌二椅很显然已经不能与日新月异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完全适应。所以潘月樵等人着手开始改变演出剧场的形式,这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新舞台的诞生。

前文说过,新舞台是潘月樵与夏氏兄弟于光绪三十四年创办。当时合资三万元,其中一半为报人、绅商姚伯欣等人出资,一半为夏氏兄弟与潘月樵等人出资,在十六浦租馆五年,改良布景,气象大新。新舞台将传统三面敞开式舞台改为镜框式半月形舞台,并大量引进灯光布景,为原本以写意为主的京剧舞台加入了不少写实的风格。所谓机关布景,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真刀真枪彩灯布景等作为道具,此种演出形式一经推出立时风靡沪上,其影响之深远可一直追溯到当今京剧舞台的一些形式。新型的演出剧场出现了,如果舞台上面还是按照传统京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一丝不动,不越雷池半步的演出,显然也并不合适,同样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欣赏需求,一批以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时装剧、历史剧、外国题材剧等便应运而生了。

潘月樵与夏氏兄弟创办的新舞台在旧剧改良方面起到了一个载体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不是演出形式的改良,而是剧目内容的不断变化出新,从而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1840年以来,古老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炸的支离破碎。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列强的蹂躏与统治者的残暴黑暗的统治,使得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人民欲求一温饱而不能。潘月樵自己切身经历了家国变故,看破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基于胸中义愤,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开拓演出市场,一批改良新剧便诞生了。这些新戏剧本内容题材广泛,有反应革命思想的《秋瑾》、《潘烈士投海》,有对抗封建家庭的《新茶花》,有同情底层劳动者的《黑奴吁天录》,有抒发亡国之恨的《明末遗恨》、《越南亡国惨》,更有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等。这些新剧一改传统戏曲中以歌唱为主的形式,改为以说白表演为主,表演细腻,真切传神。演出时常借剧中人之口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抒发不满知情,从而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其中潘月樵曾在《黑籍冤魂》中饰演曾伯稼的父亲,其调动一切外部表演手段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把老父亲面对不争气的儿子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堕落的场面表现得惟妙惟肖,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鸦片的毒害。此剧一经推出,誉满沪上,久演不衰,影响力极大。

下面咱们再说说那个“梨园少将”。

说道“梨园少将”,就不得不谈攻打江南制造局的这场仗。潘月樵的一切荣誉,包括中山先生亲自接见和那“沪军调查部长”的少将军衔,都跟攻打江南制造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这场战斗到底打的如何,咱们还是先看看潘月樵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九月十三夜(引者按:农历九月十三即1911年11月3日),独自乘马铁厂探营。是晚阴雨绵绵,亦无月色,深远树林中,出手不见掌。第三次进去,草地人众,大约有一二三千人围住我。立时说明种种内容,大家立我为指挥,马上坐着传令。一队敢死队向前,二队先锋队,三队炸弹队,四队警察,五队商团。月樵乘马飞奔制造局,防守甚严,不能得胜。大门乃铁板做成,难以打开。转弯炮队营,营内皆湖南人多数,跪在地下大哭大叫,淋漓痛哭,(潘)演说大义感动兵众。站在门楼上曰:‘我们开营门是了,可是我们不打不动手!’樵曰‘好好好!’开门进营里拉出大炮车三部,大炮弹,高有过桌子的,小者有二尺一尺余,无数无数,装上不合,急的我魂飞天外!恰巧一弹装入合适了,即叫大家照此尺寸每人抱一个,拉到铁厂大门口。开炮外行实实不会,这次急得几乎急死了!大哭对天喧叫不休!来了一人曰:‘我替你放可好?’叩首万谢。连放数响,仍不能打开,即传令炸弹队,敢死二队向前,攻攻攻!大门受弹了,木头起火,铁板无办法,急急绕到右边......”

以上这段文字,引自《潘月樵自传》。这部自传曾连载于《中国艺坛画报》,报纸称原稿从潘月樵哲嗣潘鼎新先生处借得,当时已经缺少一张。刊载时,曾附潘月樵手迹照片一张。这部自传原稿今已不存,现在所保留的是当初报纸上的连载残稿,有前后衔接不上之处。不过从这部自传的来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确实是潘月樵所写,而且上面这段文字对攻打制造局一战描写的也比较详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战斗的紧迫与残酷。尽管如此,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以起义军胜利,上海光复而结束。同时,随着上海光复潘月樵进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不过,攻打制造局硝烟尚未散尽,起义军内部就开始了内讧。内讧的结果是立陈其美为上海沪军都督,陈其美委任潘月樵为沪军调查部长,少将军衔。不过潘月樵这个“正部级”当的一点也不省心,不但没有权利,而且还不领薪水,每月反倒要往外倒贴,最后为了替从沈阳赴沪的蓝天蔚筹办军饷器械,准备将新舞台抵押,后通义银行张静元感其大义,未用抵押凭证,准借三万元用于蓝天蔚筹办饷械之用。

潘月樵后因不为袁世凯卖命,不答应帮助其暗杀革命党等事开罪于项城。不久袁世凯命郑汝成督沪,彼时潘月樵正在常熟养病,郑汝成派遣警察与常熟当地警察联合捉拿潘月樵,潘月樵改扮和尚出逃。袁世凯政府下令通缉,通缉令称无论哪省捉到潘月樵,就地正法。潘氏曾远赴湖南广东等地躲避,后经黎元洪等人向袁世凯求情,才得以撤销通缉令,准许潘月樵恢复演出。但此时潘氏苦心经营的新舞台已经毁于大火,遂演出于丹桂第一台,每月三千元。新舞台恢复重建,又重新回到新舞台演出。后潘月樵因被人排挤,又遭郑汝成嫉恨,加之戏院亏本等原因,逐渐淡出舞台,隐居于江苏常熟。1928年潘月樵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纵观潘月樵一生,真可谓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时来于庙堂之上,位极人臣烜赫一时,运去在山野之间,贫病交加默默无闻,颇具传奇色彩。潘月樵的闪光点不仅在于他在舞台上的精湛技艺与投身革命的豪情壮志,他还曾经为提高艺人地位,培养艺术人才也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早在潘月樵离开天仙茶园之后,天仙茶园班底的一些老艺人就曾经协助潘月樵创办过金台小科班,在北京等地招收学生,培养后继之人。此后,潘月樵还曾与夏氏兄弟集资创办过榛苓学堂,这座学校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所戏曲艺人子弟学校,凡是戏曲艺人的子弟入学皆免费,非梨园子弟入学所交费用也少于一般小学。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早年就曾就读于此。除此之外,潘月樵热心公益,还曾创办“全国伶界联合会”等组织,办理各种慈善事宜。

说了这么多闲话,还得回归到潘月樵的艺术上。关于潘月樵的继承者,最富盛名的二人应推赵如泉、周信芳。其实在民国以后,海派本土演员的演戏风格基本上都多多少少的受到潘月樵一派的影响,以做戏逼真,声情并茂自成一个艺术体系。潘月樵的次子潘鼎新先生也是名噪一时的文武老生,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小王桂卿先生的开蒙老师就是潘鼎新先生。

还是那句话,温故而知新,在今天这个时代下,潘月樵这个名字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无论这个人还是他身上的这段历史,都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为此,笔者不自量力,敢为往圣继绝学,书此数言。只是自身水平有限,又加之身旁无特别详尽的资料作为参考,所以文字粗糙,错误难免,望有识之士不吝指点,教化愚鲁。好了,上海京剧院那出《梨园少将》已经落幕。咱们这段褪色的梨园旧闻说到此处,就算告一段落。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六日————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八日

草于沈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