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迫隐居的黄遵宪。

 菊斋 2020-10-21



    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

    ——黄遵宪《书愤》其五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公元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至此,清政府已与英、美、法、俄等列强签订两批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威信扫地。

    老大帝国终于睁开了不情愿的眼睛,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

    1877年,清政府任命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第一任驻日公使,出使日本。

    一个同乡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带自己同行。

    经过何如璋推荐,他的这位老乡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随行赴日。

    这位同乡名叫黄遵宪。

    朝曦看到夕阳斜,流水游龙斗宝车。宴罢红云歌绛雪,东皇第一爱樱花。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其一二一

    黄遵宪这次去日本,家里人并不高兴。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年纪轻轻就考中了举人。他的旧式家庭自然希望他继续去考进士,入翰林,顺着那条读书人的“正道”一直走下去。这条正道已存在了上千年,很少有人看到过别的出路。

    黄遵宪看到了。

    他走上仕途时,洋务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

    清政府里的有识之士终于看清了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来为大清续命。黄遵宪在应乡试前曾拜访洋务派李鸿章等人,他们第一次开拓了这个年轻书生的视野。

    他迫切地想看看故纸堆之外的世界,迫切地想寻找救国图强的道路。

    他在日本做了五年的外交官,被日本人称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并在工作之余搜集资料,撰写《日本国志》四十卷,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著作。

    剑光重拂镜新磨,六百年来返太阿。方戴上枝归一日,纷纷民又唱共和。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其六

    1882年,34岁的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吁嗟华盛顿,及今百年矣。自树独立旗,不复受压制。红黄黑白种,一律平等视。人人得自由,万物咸遂利。民智益发扬,国富乃倍蓰。泱泱大国风,闻乐叹观止。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究竟所举贤,无愧大宝位。倘能无党争,尚想太平世。

    ——黄遵宪《纪事》其八

    因为“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黄遵宪后来又任驻英国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外交生涯磨砺了他的意志,也拓展了他的眼界。他把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在当时颇为新奇的东西作为诗材,在传统诗歌的领域里开辟出一片带有异国情调的风景。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1894年,黄遵宪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

    甲午战争的惨败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他渴望改革从未如此迫切,但他找不到国家的出路在哪里。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清政府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已经失去了一切活力。

    但是不久,他认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两个年轻人的热情和信念迅速征服了他,他们提出的变法主张也正符合他游历各国后得出的结论。中国必须改变,只有改变才有一线生机。

    戊戌变法迅速地开展,随即又迅速地失败。它就像一株被强行移植的植物,浇灌多少人的鲜血都无法使它适应恶劣的环境。这场寄托着黄遵宪无限希望的政治运动,也成了断送他前程的绞索。

    戊戌变法失败后,因为同僚的求情和外国友人的关注,清政府将黄遵宪囚禁数日后放还故乡。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茫茫人海浮沉处,添得闲鸥又二三。

    ——黄遵宪《己亥杂诗》其六十五



    黄遵宪老了。作为旧式的读书人,他没能出将入相,光宗耀祖;作为新式的改革家,他没能挥戈挽日、救亡图存。生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才华和抱负只能在夹缝中被扭曲,给后世留下几声生不逢时的长叹。

    他给自己的房子取名“人境庐”,取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陶渊明身在红尘,而心在桃源;黄遵宪正好相反,隐居乡里,心怀天下。

    隐居六年后,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年五十八。

    他最终没能看到那个他坚信其必将出现的时代的来临。

    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

    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

    ——黄遵宪《己亥杂诗》其四十七

    谁塑造了中国人

    作者:殊春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