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拓展】隐藏在“秋高气爽”里的气象密码······

 沐沐阅览室 2020-10-21

 【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众平台,面向全体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如果你是在读高中学生,置顶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毕业了把老师的工作室公众号传给你的师弟师妹们!名师点睛,学法指导,全部是“地理干货”。

(温馨提醒: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可以及时看见老师的推送,可将本公众号设为星标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推送哦

秋天来了!

他不像春妹妹

提着满篮娇艳的花儿

笑微微地走来

也不像夏弟弟

伴着聒噪的蝉鸣声

阔步地奔来

他只是带着几枚朴实的落叶

静静悄悄地来临

.....

秋天总能和美好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秋高气爽”,便是其中之一,它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秋高气爽”的天气会在秋天出现呢?“秋高气爽”的背后究竟有何天气原理?

今天,我们就从气压、气温、湿度、能见度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秋高气爽”的成因。

大气压:高压控制之下的好天气

大气压亦称“ 大气压强 ”。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秋天作为夏冬过渡季节,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形势进入季节性调整,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暖湿气流减弱。随着初冷空气加强,我国北方大部的低层大气受到大陆冷高压的控制。

对于高层大气来说,由于高空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相对滞后,所以北方高空基本上还处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在“上暖下冷”的双重高压控制下,盛行的下沉气流大大抑制了降水的可能性,晴朗的天气则趁机频频“抢镜”。

此外,人的呼吸是依赖肺内气压和外界大气压通过呼吸肌的伸缩产生压力差,如果外界气压变低,呼吸会有“闷”的感觉。相反,高气压会给人带来“气爽”的感觉。

气温:暑热渐消 凉而不寒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秋季来临,太阳照射的角度由大变小,白天越来越短,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比夏季明显减少。同时,夜晚的天空由于云量较少,由地面向大气的辐射降温更加明显。这样一来,地面白天吸收的太阳热量,就不够弥补夜晚散发的热量,相当于是一个“入不敷出”的状态,于是地面的温度就逐渐降低下来。当然,冷空气南下也影响着气温,不过,由于“上暖下冷”双重高压还在相互“扯皮”,所以不易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

一般来说,20℃到26℃是体感较舒适的温度。初秋时节,这样的气温水平覆盖范围还是比较大的。

湿度:告别雨季的潮湿

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入秋以后,造成盛夏闷热天气的暖湿空气已经南移并逐渐退出大陆,而聚集在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却“跃跃欲试”,一股股南侵“骚扰”我国大部分省份,驱走原来的暖湿空气。在冷空气占据的地方,除了温度降低以外,空气中的水汽也大大减少,加上冷高压“阻止”地面水汽上升,于是,白天晴空万里、夜间星斗满天,使人感到秋天的高爽,实在是登高望远、仰望星空的最佳时期。

风力:弱冷空气拂去夏燥

风力,指从风得到的机械力;当较轻的热空气突然上升时,较冷的空气会快速流入以填补热空气留下的空白,形成了风。

初秋时节,蒙古高压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但由于此时的高压中心值较低,气压梯度不大,所以产生的偏北风风力也不大,因此出现的风大多是宜人的习习凉风。

除此之外,在高气压控制下,下沉气流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减少,人一旦出汗后,清凉的偏北风一吹,身上的汗液很快蒸发掉,因此给人们以“干爽”的感觉。同时,清凉的偏北风也吹走了夏日的燥热,让人心平气和,更添从容。

能见度:洗净尘埃迎来最蓝的天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即白天以靠近地平线的天空为背景,能清楚看出视角大于20度的地面灰暗目标物的轮廓并辨认出它是什么物体,夜间能清楚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

经过夏天雨季的集中“冲刷”之后,空气中的颗粒物沉降效果明显,大气中的尘埃杂质微粒大为减少,使大气透明度大大提高。而秋季空气在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之下,也抑制了污染物的上升运动。因此,秋天的大气在四季中最为纯净,空气最为清新。

秋季不仅能见度好,天空也更加湛蓝。据瑞利散射定律,由于尘埃等较粗的微粒及小水滴的减少,使天空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比例明显增多,故而秋季的天空更蓝、更高远。


虽然“秋高气爽”的天气让人感觉十分舒适,小编还是提醒大家要多注意防晒补水和“春捂秋冻”。 

来源:

中国气象报、科普中国、东方天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