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三个错误语言表达习惯,千万不要忽略了!

 懂课鸭 2020-10-21

狼孩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狼孩因为错过了幼儿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以至于终身都不会说话,根据医学调查发现,幼儿的大脑左下丘皮质语言区会在1~3岁逐步发育成熟,因此幼儿时期正是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的语言习惯,从语言表达中我们也能看到幼儿的心理状况,语言的逻辑、表达的逻辑和情景创设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点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起来!

“橡皮,我捡起来”

作为一名老师,我常常听到有同学说“橡皮,我捡起来”或是“牛奶,我喝”这种倒装句,它虽然能够表达意思,但并不符合正常的汉语表达习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逻辑上的混乱,写作文的时候,如果需要写一个复杂的句子,就很难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
有些同学在作文里写道“妈妈有一个嘴巴,像樱桃一样,是红色的。”虽然在表述上没有语病,但是同样的内容,有些同学会写“妈妈的嘴巴像红樱桃一样。”对比一下,就能看到差距。
汉语是灵活多变的,它有一个深层的逻辑和在长期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习惯,比如说量词和虚词的运用,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始,我们就开始系统探索并了解语言,在这一百多年里,语言的逻辑性被一一展开,语言自身的特性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
汉语的语序是主谓宾即SVO的表达方式,它是符合逻辑语言的规范,而日语、韩语则是主宾谓即SOV的表达,在幼儿发育最开始的时候,接触的就是这种逻辑,我们正常讲的“我吃苹果”,在幼儿时期,就会经常说“苹果我吃”或“我苹果吃”,在这一方面,就不理解为什么有同学会有“橡皮,我捡起来”这样的表达,这就是未能掌握语言自身的逻辑。

“我也、我也来玩”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语言区发育一样,有快有慢,但是在大致上会呈现出一个稳定的趋势。例如一年级的孩子是需要练习复杂的表语句表达,但是根据这么多年的教学发现,有些孩子已经读一年级了,在表达上仍呈现出碎片化、重复化,表达不够完整。
在做游戏的时候,会有这样的表达:“我也、我也来玩”或者是“我没有,没有作业”从心理学上,这是一种拥有强烈表达意愿,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的反应。孩子重复的东西往往是最想要表示出来的,但是因为缺乏练习,就会产生重复、碎片的表达。
还有一种现象是表达比较流利,但是没有缺乏逻辑,例如,我询问一个同学作业为什么没穿校服的时候,他会说“我早上写完了作业,把作业放书包里了,我今天就来上学了。”这和没穿校服和写作业关系并不大,跟家长沟通后才知道,原来是学生写完作业之后,就背着书包来上学了,校服忘记穿了。
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还有很多,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表达逻辑没有掌握,同样的事情,有些同学就会说“写完作业接着背着书包来上学了,没来得及穿校服。”对话中的重点是校服,意思就是围绕校服展开,说清前因后果,而不是陈述另一件事情。这种表达虽然比较流畅,但是缺乏重点,这也是因为表达逻辑中出现了问题。

“入戏太深”

5~6岁的孩子所处的情景模式比较单一,多在家里、学校、公园等这些地方,缺乏其他特殊的语境,例如在模拟小兔子乖乖的对话中,扮演大灰狼的我和同学们对话,我把声音压低,装作大灰狼,同学们模仿小白兔的时候,也把声音压得和我一样低沉。其实这就是没有把握好“小白兔”这样一个身份,这种模拟的情景锻炼对于幼儿情绪的调动和控制,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入戏太深”,很多家长说,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幼儿还是会问:“狗熊冬眠醒了吗?”,幼儿对于语言表达的情景常常呈现出一种固定化倾向,还是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游戏,我经常扮演大灰狼,但是有一次我准备交换角色,同学们就很难接受,这种单一的表达场景很容易使学生思维固化,这就属于一种“坏习惯”。而在单一的表达场景中,就很容易让幼儿养成这种习惯,使孩子缺乏想象力。
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单一的日常生活情景很难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营造语言表达的情景对于孩子语言的锻炼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孩子年幼,缺乏经验也是正常的事情,这一时期恰恰是培养共情能力、刺激幼儿情感发育的好时机,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能力。
面对上面的三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
1、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
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与孩子交流中,家长要注意措辞,尽量保持一个句子的完整性,尽量减少“那边拿杯子”这样省略的句子,而是说“杯子放在那边的桌子上,你去拿。”当孩子讲话时出现“地上,橡皮掉了”这样的话,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用正确的话重复一遍“是地上掉了橡皮吗?”通过日常中的对话来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说话方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叛逆或是抵触心理,可以适当减少对话中的否定词,让孩子觉得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是亲密的,氛围是轻松的,是可以接受的。
2、把问题抛给孩子
问孩子问题的核心就是让孩子抓住对话中的核心词汇,知道对话的重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快速对问题进行梳理,把握问题的核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问孩子一些问题,难度控制在需要稍作思考就能答上来的程度,例如卖衣服的时候,可以问他喜欢哪一款,为什么;吃完饭之后可以问他觉得口味怎么样,如果是自己做,会加一些什么调料,在日常对话中锻炼孩子的表达。
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3、创设虚拟或真实的对话场景
虚拟的对话场景在,家长可以阅读文本,以讲故事或是小剧场的形式展开,模拟人物对话,来让孩子体验不同情景下的对话方式,锻炼思维模式。在真实的对话场景中,就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例如结账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支付;在记公园见到同龄孩子,可以鼓励他上去打招呼;亲友来的时候,可以请孩子来作小小接待员,给他们洗水果等。
另外要注意,任何一种场景需要的都是引导,而不是强迫,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并不喜欢在亲友面前展示才艺,就不要强制他做一件事;在一些公共场合孩子如果怯场,也要有耐心,多问自己为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孩子或是表达或是不表达的意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语言表达也涉及到了生活、学习等多个领域,如果能将语言表达渗透到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去,也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需要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共同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