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园随笔◇人生的时空   ♧✲○⊙&#

 老诗 2020-10-21

    人生的时空,是一个人从出生来到世界上,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时间长度与活动范围,或人在这世界划过的轨迹。

    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因人而异,但总体上来说是很短暂的。

    人的寿命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灾害等等。和平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七十六、七岁。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现代、在城市、在发达国家,人的寿命长一些;在困难时期,在灾难多发或战乱地区,在医疗条件差的地区,人的寿命则相对短一些。

    女人的寿命略长一些,大约是男人的岁数加三岁。其原因没有定论,与社会分工的不同(男人在野外工作多一些、参与强体力劳动、战争等)、承受的压力与压力的释放形式、生活方式(抽烟、酗酒等)等都有关。所以一对夫妻要想真正做到“白头偕老”,应该是女的略大一些,“女大三,抱金砖”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上(多半是小说里)说:人在临死时,弥留之际,脑子里会把自己一辈子经历的事情飞快地回忆一遍的。由于没有经历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即便到时候印证是真的了,恐怕也说不出来了。将来科学发达了,兴许能记录下来,那也好,不用写回忆录了。

  

    一个人在世界上的活动范围,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是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出生的地方。现代交通条件改善了,交通工具多了,人口流动频繁,人们的活动范围自然大大地被拓宽了。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才不到半个中国。现在要想走遍中国也不太难,几十年就够了(职业旅行家除外)。但若要走遍世界,也不太容易。但是已经有人能潜入大洋深处,到南极、北极了,有人能遨游太空了。

    人但凡有双眼睛,有两条腿,再有些钱,一般总是想在有生之年多到一些地方去看看的。这也是现在人们喜欢旅游的主要动机。

    小时候,兄弟们在一起谈笑。问:要是突然有了百万英镑,而生命又行将结束(比如患了绝症),那该怎么办呢?回答多半是周游世界,唯有这样,才不枉活了一生,不白来这世界一回。这反映了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的普遍问题,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别所在。

   

    我的第一个故居,是小自然村里住得最高的一家。站在门前,可看见五六户人家。后来到第二个故居,单家独户,左边是长冈山,右边是象形山;直线距离四里外,可见到两个村子。我曾经偷偷用母亲的老花眼镜,按书上讲的望远镜的制作原理做试验,想看看远处的村子里是什么样子,结果没有成功,远景是倒置的。

    上小学时,我的活动范围基本上不出一村,偶尔不出一乡(当时称为公社)。

    上初中时,我的活动范围基本上不出一乡。有一次与一个老同学步行去了二十里外的三溪街上玩,返回时天已黑了,只好在双河我姐夫的妹妹家过夜,离家约八里。那时没有电话,可急坏了我妈妈,到处找我!回来后我自然是受到了严厉的责罚。

    考高中时,在县城里住了几天,那是第一次去“城市”,新鲜得不得了。我喜欢城市,人多、热闹、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上高一时,霍中离家十五里,住校,周末时回家。有一天,学校广播里传来了比我高两级的一位考上北大的杨同学写给母校老师的信,信里有“天安门前的焰火”等排比句,我相信那封信对大家(包括我在内)是一个很好的鼓舞与激励。我们上一届二中没人考上北大,一中倒有两位。我们那一届是大丰收,录取率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当时安徽省的平均录取率才百分之二、三。

    高二时,很喜欢上班主任吴一琴老师的地理课。由于初中没有学过,是地理课为我打开了这个奇妙世界的大门。他总是在课间就早早地在黑板上画地图。他让我们当堂记住地理知识,好把时间用于其他需要时间的课程如历史、英语、语文、政治等。他每天早晨带领我们跑步一两公里,还带我们做眼保健操等。高中语文课本里的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让我向往远方,向往大草原,向往天下名山。

    二中在县城的城郊,在一个山下,离我家六十五里路,大约有七八次我是步行回家的。我一边行走,一边欣赏着沿路的风光,听着河水的歌唱,八个小时左右到家,到家时几乎要瘫倒在凳子上了。

    有一次,老师带我到屯溪参加安徽省数学竞赛,住了几天。屯溪当时是徽州地区行署所在地(现在是黄山市屯溪区)。那是我第一次去“大城市”,参观了徽州师专(现在是黄山学院),第一次很羡慕地看见了大学生;第一次远远地看见火车;新安江里没有什么船只;有些人在岸边打台球。城市就是这么陌生而新鲜。

    考上重点大学,当然激动了,因为其中有不少曲折。考前一百天,母亲去世,悲痛欲绝,她临死前,怕影响我学习迎考,居然留下让我哥哥不要告诉我她的死讯的遗言;最终我还是被告知回去奔丧、送她上山了。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学习;考前默默祈祷:愿先人保佑。考完最后一门,自感不理想,没发挥好,便去书店买了套复习书,打算明年复读重考;心中也担心哥哥会不会让我复读,毕竟母亲不在了。暑假里焦急等待,直到看了榜,才放下心来。那年我报考的是外语专业兼文科,由于英语达不到录取线,被淘汰了;但按文科,我还是全省第五、徽州地区第一呢!谢谢我的老师们,真险啊!

 

    九月中旬天高气爽的时候,开学的日期近了。那年二中我的同班也有一位考上北大的同学(全省文科第七),加上县城里一位在屯溪一中考上北大的同学,我们三人结伴去北京。送行的有他们两位的父亲和我二哥,一行六人,从县城乘汽车到芜湖(芜湖有我许多亲戚),从新市口过长江(第一次乘轮船),在二坝乘火车到合肥(第一次乘火车)。

    在买到第二天晚上的车票后,我们在合肥住了一晚。第二天白天自然是一起参观逍遥津、包公祠、教弩台等合肥名胜古迹。晚上把我们送上火车后,三位亲人便止步了。我们乘火车一直向北行,快到北京时,广播里传来女播音员那充满激情的对首都北京的介绍,听得我激动地简直要哭出来——我真的不敢相信梦想就要成真!那是我的第一次这么远的长途旅行,三天之内,从村庄,到县城,到大城市芜湖,到更大的省城合肥,一直到达全国心脏——首都北京。我的人生也像这次旅行一样,一口气迈上了好几个大台阶。

 

    上大学时,寒假我都是回家过的;暑假除了勤工俭学,还去了曲阜、南京等古城,泰山、黄山等名山。有一次,我用暑假勤工俭学挣到的一百多元钱,与在天津南开大学上学的同学一起去了北戴河。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那碧蓝、深蓝的大海,好像竖立般地向我铺天盖地而来。我们还去看了山海关长城、孟姜女庙、燕塞湖、秦皇岛等景点。回来时,又在天津小游了几天。……

    光阴荏苒。转眼间人到中年。中国,我已经走过了大半,没有去过的省份,就只剩下山西、内蒙古、宁夏、澳门、台湾了。台湾也不再难去了,去年底,“大三通”实现,我看要不了多久,三五千元就可以去一趟。外国呢,屈指算来也去了十余个国家(小国居多)。

    忽然觉得,我应该可以算是不枉此生、不虚此行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