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惑丨什么是“动词名用”

 許學仁 2020-10-21
汉语和英语是不一样的。在英语中,词性几乎完全与语法成分对应:主、宾语对应名词,谓语对应动词,定语对应形容词,状语对应副词。在汉语中,词类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词都跨越了好几个词类:主、宾语对应名词、形容词,谓语对应名词、动词、形容词,定语对应名词、形容词,状语对应形容词、副词。
沈家煊在《名词和动词》一书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汉语是‘名动包含’,名词和动词的关系好比英语‘man’(人/男人)和‘woman’(女人)的关系,‘woman’也是‘man’,‘man’不都是‘woman’。”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术语或近似术语的字眼。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自古以来,汉语就把动词当作一种名词来使用。我们在给文言文作注释的时候,经常碰到一种用法叫“名作动”,但我们没有单独划分出一种词类活用的方法叫“动作名”,这说明“动词名用”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用法。按照沈家煊所说,“成语是最好的例子”,像“绝处逢生、见异思迁、安土重迁、生不如死”中,都把动词(“生、迁、死”)用作名词。
名词可以作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定语,我们来看看动词是不是也都具备了这些用法。
先看单音节动词:
(1)是人类的天性。(主语)
(2)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主语)
(3)这孩子整天就知道。(宾语)
再看双音节动词:
(4)热爱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石。(主语)
(5)运动的力量难以想象。(定语)
这些例子至少可以说明,部分动词的确符合名词的定义——“充当事物的名称”。再者,语料在一天一天地增加,有些动词即便现在找不出名词性用法,未来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名动包含说”阐释道:名为动词的词其实都有两种用法,一是名词性用法,二是动词性用法,但是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选择其一。沈家煊说道:“一个动词做了主、宾语,你还是得确定它的属性到底是名词还是动词,总不能说它60%变成了名词,还保留了40%的动词性,或者反过来说40%变成了名词,还保留60%的动词性。好比你带一条狗上火车,要么带上去了,要么没带上去,不能说60%带上去了。”
很多短语或句子不仅能在主语作名词的时候成立,也能在主语作动词的时候成立,比如:
(6)编辑难做。
这个时候,“编辑”既可以指一种文字工作者的称呼(名词),也可以指该工作者所从事的一种工作(动词)。
在语言表达中,不管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最忌讳的就是词不达意。如果说话者的意图已经被听者准确地捕获,那么再去区别名词与动词就没有任何意义,而动名词的区分只有在句子意义不明确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这个时候就需要加以标注或是添加一些能够帮助说话者达意的修饰限定。
比如,有人问笔者在哪里读大学,笔者回答:“上师大。”对方继续问:“上哪个师大?”笔者心中纳闷:“就是上师大啊。”再一想,原来他们理解的“上”是一个动词,而笔者所说的“上”是上海的简称——作为名词使用。这是“上”字作为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这样的误解还是很好解决的,只要把名称说全就行。
有时候,说话者甚至希望听者将错就错,或者说,是有意合理、充分地利用词语的“名动性”。比如“红楼梦”,这里“梦”字的解释因人而异。按字面通俗的讲法,这是“在红楼之中做的一个梦”,但也有人觉得这是“在红楼中做梦”。然而,作者没有明确表态,读者也觉得纠结于这不可分割的意义关系,在文学解读中是不可取的。因此,这里的“梦”就发挥了它的双重含义:做梦;比喻幻想或愿望。其实,上面的“编辑”一词同样如此。在很多情况下,说话人可能既想表示担任“编辑”这个职位难,又想表明“编辑”工作难。因此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有时候取两义,两者兼顾,效果更佳。
(改编自2020年7月29日《语言文字报》文章《什么是“动词名用”》,作者:上海师范大学/赵欣)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郭雯熙;校对:晋力)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