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Yi采访|收纳整理对孩子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第1整理术 2020-10-21

导语   上周六,我们与读者朋友分享文章《在客厅做功课的孩子,学习更好?》我们就此议题采访了第1整理术整理督导师许鹏,从心理学研究者的角度剖析收纳教育的意义。

  文 | 许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 第1整理术编辑部

读者互动邮箱 | lihuacademy@163.com


一朵:日本很多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收纳习惯的培养。为什么收纳习惯对孩子那么重要?

许鹏:我觉得,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个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就是三观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的三观不正的话,是不可以相处的。因为我们认为人的这些基本观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很难在他成年之后去改变的。

在心理学里,我们可能会把三观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他的人格。我们认为在一个人16岁之后,他的人格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化。

人格是一个很大、很概括性的理念。人格怎么体现出来?是通过他的生活方式,通过他的人际关系、通过他种种的习惯来体现。

所以如果一个人从小,他的人格和价值观都认为家庭是要整洁的,东西是要分类的,从小耳濡目染,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处理家中的诸多的物品,如何把家里收拾的非常的整洁、美观,那他也会潜移默化认同和习惯这些理念

相反如果在他成年之后,再要求他去改,那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漫长,而且经常会反复,甚至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就养成好习惯,这些就会变成他生活的一种必然和基础。所以让孩子在小时候养成收纳习惯,对他一生都是有巨大帮助的。

心理学里有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同理,在整理心理学里,我们可以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来整洁一生;而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整洁他的童年。” 

图源:unsplash

一朵:在你看来,对于小孩子来说,整理收纳的乐趣是什么呢?

许鹏:我觉得其实孩子对收纳整理的乐趣和成人是非常相似的。当然区别在于孩子不太会用语言表达,不像成人的逻辑性这么强,可以一一说明。但如果一个孩子愿意去整理,他可以从整理中收获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我觉得跟成人是一样的。

具体来说:

第一,孩子可以从整理中得到被大人认同的感觉,这对孩子来说至关的重要。我们成人整理有很大一部分动力,也是来自于我把我的家整理得非常的干净、漂亮,我可以得到对自我的一种欣赏;同时如果有朋友来到我家,我的这些亲朋好友们也会夸奖我、表扬我、认同我。那对孩子来说也是,而且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认同显然尤为重要,分量更重。

第二,对孩子来说,他可以建立起边界感。对孩子来说,当他三岁之后,就开始有了明确的我的、你的这样的概念,也就是说,他的人际边界开始形成。这个时候,你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相当于他对他的东西有了支配权和归属权。他可以按照某种规律去收拾、去收纳、去存放自己的物品,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边界感的确认。

第三,要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大概是七八岁之后,他们开始有了个人的审美了。这个时候,当孩子把自己的家、自己的物品收拾干净之后,他也会有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

我们成人也很相似,当我们看见凌乱的东西的时候,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视觉上的噪音。我们都讨厌听噪音,喜欢听音乐,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噪音是无规律的,非常的杂乱,对我们人类来说,它是一种骚扰。

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家里非常的杂乱、没有规律的时候,它对人的视觉感受是一种噪音,是一种打扰。当孩子尝试着把空间整理一新之后,相当于他在把一个无规律、像噪音一样的东西变成音乐,变成一种有规律的美的东西。这对孩子来说,可以提升审美上的愉悦感,另外,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图源:unsplash

一朵:有教育人士认为,开放式学习空间,让孩子更集中精力学习。所以提倡在客厅里学习做作业,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父母“监视,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能集中注意力。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许鹏:教育人士的看法我是认同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为: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但是孩子的自制能力、学习习惯,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不然的话,为什么孩子需要监护人呢?

如果孩子一出生人格就成熟,价值观就已经成型,我们就可以不用管他?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我们该干嘛干嘛?显然不是这样。孩子需要慢慢的去学习:如何集中精力?如何抵抗诱惑?如何专注在一件事上?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有监护人,所以当孩子在客厅里学习的时候,如果有监护人在场,孩子会比较注意大人的存在,并会主动的按照大人的要求进行更好的自我克制,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另外还有一点,教育学只提到了孩子需要被人监视、监察,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比监视更重要的,是陪伴。作为成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孤零零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内在特别需要别人在,但没有人在的时候,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我们有一种人际的焦虑。

这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孩子需要有一个大人在身边,作为像镜子一样的存在,孩子会觉得很安全,会觉得有人陪伴,而这种被陪伴的安心感让他可以减低焦虑,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是大人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同意这个结论,开放式学习空间,对孩子提升学习能力,是有益处的。

图源:unsplash

一朵:是否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女儿几岁?是否爱做家务?作为心理学研究者,你是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呢?

许鹏: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我的女儿今年7岁半,她对做家务的热情挺高。6岁多的时候,她就想踩着凳子帮我们炒菜做饭,现在已经开始帮我们收拾桌子了,有时候甚至会刷碗、扫地。

对我来说,让孩子快乐的参与到家务中的一个秘诀,就是保持孩子对做家务的热情。拿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当我小时候想去尝试着洗衣服,洗手帕、或者扫地的时候,我的家人总会批评我,评价我,意思是你做的不好,你扫的不行,你衣服洗不干净,你现在不要做,等你长大再说。其实这样会极大的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热情。

所以我们不要用成人的视角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愿意做,愿意动手、愿意尝试,我们都应该去注意到他做的好的地方,并且及时的给予肯定。至少我们不要去说一些挑剔的或者批评的话语。

当然对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被人批评、被人责骂,你肯定没有主动性去尝试。所以换个角度思考,我们也要保护好孩子这种内在自发的做家务的热情。

没错,孩子做家务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愿意去尝试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孩子这样一个动力,并且给予一些指引,比如说你可以教他这样扫更干净一些,这么擦更干净一些,你可以把你的标准告诉孩子,但是要允许他慢慢的来,不要去批评他。

在教育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保护好孩子天性中自发的动力和热情,保护好了这个部分,可以让孩子在将来成为一个内心有动力,有主动性,愿意去建设自己生活的人,而不是总是要听指令,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图源:unsplash

一朵:你是如何与孩子一起布置成长空间的?有什么好方法或是心得与读者分享。谢谢。

许鹏:和孩子一起布置空间的诀窍,就是要分清以谁为准,以谁为主?我的建议是我们根据年龄来,当孩子在4岁以下的时候,尽量以家长为主,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对世界有逻辑性的、理性的认识。这个时候需要家长来替孩子做决定,替孩子维持空间的整洁,这样孩子会觉得很安全。

而在4岁到6岁之间,应该让孩子慢慢参与空间的制定、决策,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有自我的边界感,他需要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空间。但是对于很多细节的东西,比如说在一些审美上他还没有能力。

6岁之后,要慢慢的开始以孩子为主,家长更多的是提建议,更多的是帮助孩子做一些他的身体身高限制他做不到的事情,而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空间怎么布置,可以让孩子有热情的,长期的去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

只有学会自己布置、自己设计、自己决策,他才会有能力,并且充满热情的去保持它的整洁,有能力去复原它。

如果6岁之后依然是家长说了算,那这样其实就没有孩子参与的空间了,我的建议依然是像上面提到的孩子做家务这件事一样,我们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热情,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评价孩子对自己空间的设计。

孩子有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需求,我相信当一个家长能抽出更多时间愿意陪孩子做这件事的时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陪伴和鼓励。

第1整理术Yi采访 金句总结:

幸运的人,用童年来整洁一生;而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整洁他的童年。

孩子可以从整理中得到被大人认同的感觉,这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当孩子尝试着把空间整理一新之后,相当于他在把一个无规律、像噪音一样的东西变成音乐,变成一种有规律的美的东西。

比监视更重要的,是陪伴。

让孩子快乐的参与到家务中的一个秘诀,就是保持孩子对做家务的热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