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前预习学案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0-10-21

一、预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

2、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预习内容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含义,就是         之间以及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 

6)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7)联系和多样性含义                                       

8)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9)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       ,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既要把握事物的        ,又要关注事物的        ;既要认识事物的       ,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三、提出疑惑

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1(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2近几年我国GDP年均增工8%以上,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账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惟一指标,而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作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当地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普遍联系是指

    A、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想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

3.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4.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5.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接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球村”。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  

③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④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2008年6月4 日载文指出,双方经贸合作带动了两国同亚太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推动了亚太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人为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4.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以来,建设基本农田、乔木林7l万公顷,种草16万公顷,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从17.8%提高到41.1%,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是有区别的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D.自在事物的机械联系是主要的联系方式

5、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外来物种离开原生长地,由于天敌减少,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消灭和灭绝。这说明()

 A.有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有些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

 B.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也就不同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的内部

8.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9、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0、外来物种的危害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杜绝外来物种的引进,保护本地生物物种     

B.必须承认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C.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限制其不利条件

D.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应无条件地吸收外来物种

二、非选择题

11、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稍往国内外。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