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进士书札展 —— 咸丰九年进士李文田

 百了无恨 2020-10-21

释 文:

雨生尊兄大人执事:

八月二日接奉手诲,敬悉诸凡,遥瞻矞采,弥用驰切。贵郡会课,不远千里问道于盲,敢不竭尽鄙见,冀窥象罔。就兹会论之,虽未尽珂乡之文采,然风力遒上,不为运会所迻(通“移”),则见骥一毛,知其善走,先正典型,一线未坠,实吾粤之光也。区区论文之志,微诸君,谁与归乎?前列拟定五十首,若欲再广,则百名次第已闇(通“暗”)记於每卷之背,以花押志之。会中翘楚之材,似皆入吾彀中矣。八比风尚,至今日而日趋于靡,不意中流砥柱,尚在天南,惊喜久之。暗中摸索,必不误认颜标,质之我公与玉臣太史,或期抚掌也。自前十年兰山一别,至今未接麈教。九月后海风不啸,拟访戴数日即返,此间书院功课不免劳人故耳。老母以下均讬福芘(通“庇”),小儿乳食尚足,颇有豚犬之观,足慰长者之怀。专启敬复,敂(通“叩”)请崇安,并请潭喜,不尽。

如弟文田顿首 望前一日

家母奉问丁大人并府中各位福安

注:

   丁日昌(一八二三至一八八二),字持静,小名雨生,广东丰顺人,官至江苏巡抚、福建巡抚,近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著名藏书家。

著作等身李文田

     李文田(一八三四至一八九五),字芍农、若农,广东顺德人,咸丰九年(一八五九)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西学政、侍读学士、顺天学政、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勤于治学,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型政治家。

    李文田之父为染布匠,在佛山一带谋生,年幼的李文田即跟随父亲在佛山度过。李文田聪敏过人,被其老师何铁桥称为“天才英绝”。李文田十四岁时,其父去世,旋即家道中落,靠母亲做针线维持生计,生活颇为艰苦。后来,李文田为生计所迫,打算辍学,何铁桥与名士梁九图竭力挽留,并被后者留在家中与其子梁僧宝共读。如此良好的学习机会实属难得,李文田因此学习十分刻苦,其间饱览了梁九图的大量藏书,学问大进。

    清咸丰六年(一八五六),李文田参加乡试,以第十九名中举。三年后参加会试,顺利通过,在随后的殿试中,李文田以一甲第三名及第,高中探花。李文田因为家境贫困,四处筹款才集齐入京路费,这使他很早便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生活艰难。

    李文田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但尽职尽责,敢于直谏。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慈禧太后不顾国库空虚,打算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李文田等人上疏力谏,最终成功阻止了修园之役。同年,李文田回家乡奉养母亲。光绪八年(一八八二),李文田母亲去世,李文田丁忧三年。居乡的十一年间,李文田积极参与家乡各项事业,并担任凤山、应元两书院的主讲。中法战争期间,李文田与张之洞力荐老将冯子材出守镇南关,大败法军。

    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李文田回京复命,在京任职。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失利,李文田上疏指责主政的礼亲王世铎,呼吁起用恭亲王奕䜣。李文田甚至还上疏指责李鸿章裁撤湘军,专用自己建立的淮军。同僚皆为其担心,李文田则说:“国家多事之秋,只顾保全一己身家性命,焉配为人臣?”

    此外,李文田还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在学术上以研究西北史地和蒙古史知名,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游录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录》《双溪醉隐集笺》等著作。在书法上,李文田崇尚碑学的书法在书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陈永正在《岭南书法史》中认为,清中期阮元虽创“北碑南帖”之说,但碑学在广东影响不太大。直到李文田出现,广东的碑派才正式形成,因此,李文田对广东书坛做出了很大贡献。

    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李文田逝世于北京官邸。其好友翁同龢作挽联曰:“积感填膺,斯人竟以衡文老;遗书满箧,余事犹堪艺术传。”翁同龢对李文田一生的学问、行事做出高度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