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道炎:在不可能中创造奇迹

 医养百家谈 2020-10-22

1980年,3月的美国洛杉矶城气候宜人。正在这里举行的美国第三届人工晶体会议上,一位来自中国的特邀代表做完题为《中国人工晶体的现状》的报告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访美期间与美国著名眼科专家Freeman教授合影

他就是我国白内障手术的开创者——陆道炎教授。作为国内第一位站上世界眼科最高学术讲台的学者,陆道炎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在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体研制、植入方面的成就。

美国孟菲斯市荣誉公民证书

  白内障是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病症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内障手术以囊内摘除术为主,方法有冷冻摘除、硅胶棒摘除、骨炭棒摘除、囊镊法摘除等,传统的老年性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也仍在开展。这些手术方法相对较简单,但并发症也多,很多患者最终还是难逃失明的厄运。

手持毕业证书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照,左起第二人为陆道炎。

 

 

1952年,作为陆南山的长子,出生于眼科世家的陆道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并开始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走上岗位的第一天,他就暗下决心,要改变国内白内障手术的落后状况。和许多眼科医学界的先行者一样,陆道炎立志“为病人留住光明”,在“不可能”中创造出了令同行惊叹的奇迹。

意气风发的青年医师,前排左起第四位是陆道炎

  

陆道炎和同事们总结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的方法,又和有关厂商协作,设计研制新型的手术器械,连续革新了白内障冷冻摘出器、超声白内障粉碎吸出仪、早期诊断青光眼的电子计算机、显微手术器械等8项共30多件。从上世纪60年代发明冷冻囊内摘除晶体到80年代首次开展现代的囊外摘除术,陆道炎开创了中国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先河,为我国这一致盲疾病提供了国际水平的治疗方法。

与父亲一起工作几十年的新华眼科老同事

后排王丽天,前排左起陈维真,曹福康,陆道炎,陈鴻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显微手术仪器设备日益更新、显微手术技术不断成熟和普及,传统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很快被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所取代。陆道炎在既无资金又无设备的情况下,和他的助手们于1974年研制出第一批国产人工晶体。1980年,他又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后房J型人工晶状体,在摘除混浊的晶体的同时,又植入人工晶体,为病人解除了术后双眼单视的问题,提高了视觉成像的质量。此后几经改进,他又研制出更加完美的球面等视像后房型人工晶体。经临床应用,这一人工晶体可与美国最新的人工晶体产品相媲美。

  

陈才根教授视光学工程师高金榜与父亲在讨论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的研制

此外,陆道炎领衔的“非球面视像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研究设计、研制和临床应用”课题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又试制成功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还采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新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改变切口后缝线,缩短了手术时间。显微手术的广泛开展,使白内障手术质量不断提高,并发症进一步减少。1991年2月,全国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在上海成立,陆道炎担任组长。这标志着我国对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技术的研究,开始步入有组织的发展轨道。

患者双眼重见光明后向医护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中间站立者为陆道炎

晚年的陆道炎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一次,他给病人做白内障摘除术时,一旁的助手发现他的手在微微地抖动。此时,帕金森病已经危害到陆道炎教授的身体,这对于以手术精细见长的眼科医生来说,不啻为一个灾难:他今后再也不能给病人做白内障手术了。

盛耀华硕士论文答辩会后留影,左四陆道炎,左五盛耀华

然而,让陆道炎欣慰的是,他精心培养的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在国内眼科医学领域崭露头角,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顶尖人才。

  

姚克博士论文答辩会后留影,左一姚克,左二陆道炎,后排王丽天

陆道炎教授不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医者,还是一位眼光超前的教育者。眼科学对形象识别,也就是对“望诊”要求极高。一个眼科医师必须首先能够看见眼部的各种表现,再从所见的形态特征出发分析疾病的特点,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眼科教学中,高质量的示教和理论学习一样重要。在没有彩色照片的时代,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眼部各种疾病的特征,陆道炎教授亲自制作了挂图、幻灯、影像等教具。如今,各种先进的示教技术已经取代了当初的挂图。但是,眼科教研室保存的那些挂图依旧栩栩如生,无言地述说着教授当年投注的心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