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留言数次让我介绍朱明瑛,我都不好意思了。因为我真的想不出怎么介绍她。恰好“夕阳醉了”朋友拍了一组杂志上的旧文章给我,我拿来张贴,算是交作业吧。 《中国的阿贝蒂--朱明瑛》发表在《文化娱乐》期刊1981年9月号。作者田农。 下文图片是 tonglinghua 加进来的。非原文附图。 《新星音乐会》上的朱明瑛,1980年9月 文 | 田农 被人们称为歌坛上具有“传奇性的新星”——朱明瑛,在电视中、在舞台上的出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凡是看过朱明瑛演出的观众,无不被她那像火一般的热情、迷人的歌声、动情的表演所感染所吸引。她的艺术魅力博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1981年4月朱明瑛在杭州演出期间,有些观众对这位“传奇性的新星”颇感兴趣。朱明瑛上台演唱的经历,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而且既没有进过专业学校深造,又是半路出家的独唱演员,而今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是可喜可贺的。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明瑛对声乐的爱好,艺术的钻研,是花了许多心血的。 1980年新星音乐会 朱明瑛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朱明瑛今年33岁。从13岁开始从事舞蹈工作,至今仍然是东方歌舞团舞蹈队的成员。由于她喜欢唱歌,虚心好学,甚至在她在上台跳舞前,利用候场的机会,认真的看,用心的琢磨专业独唱演员的演唱。同时“不耻下问”,多方面的求教于搞音乐的同志。朱明瑛在学歌、练唱的过程中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怕受打击。别人说她音不准,跑调了,她说我再唱一遍,给你听听看。 说起来也颇有戏剧性。在十年浩劫中,王昆被隔离了,朱明瑛曾担任过看守。有时她练练声唱歌,王昆说她有乐感,但缺少方法,等将来自己解放了,一定把她教出来。果然,“四人帮”被粉碎后文艺的春天回到神州大地,老一辈歌唱家重返舞台放声歌唱,带动了一代新秀破盖而出。在她的老师王昆、岑冰的培训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刻苦用功地练,业余时间她几乎都在钢琴旁和老师身边,或者抱着录音机一遍又一遍的模仿,保证外语歌曲的发音、语气和风格韵味的掌握。朱明瑛给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每天早晨练完舞蹈基本功后又跑去上声乐课,排练完舞蹈的汗水味未干又去练歌。经常是汗流浃背、废寝忘食。她曾把工资的一半交给家里抚养孩子,自己留下的钱在别人家入伙,为了多挤出些时间用在学习上。她一心扑在对事业的进取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她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是很感人的。1978年春节东方歌舞团晚会上,第一次出现身穿非洲服,脸化黑人妆的女中音朱明瑛的独唱节目。表演形式新颖、别致,载歌载舞充满着激情。顿时观众沸腾起来了。特别是当她演唱了扎伊尔歌曲《咿呀呀欧来欧》时,非洲留学生欣喜若狂的随着她的歌声以及台上明快的舞蹈节奏也唱起跳起来。上台下融为一体。掌声代替了鼓声,欢呼声伴随着琴声,使得晚会演出的热潮同观众的心潮达到了沸点。朱明瑛本人也不敢相信她眼前出现的这一切。也不曾想到这一切。 观众热烈的掌声,多次谢幕,这是对她劳动的奖赏与荣誉。朱明瑛激动地说:这是大家对我的支持鼓励。她在歌唱道路起跑线上迈开的第一步绝不辜负众人的期望,更要迅猛奔跑。 从此朱明瑛随着不断的舞台实践,经验日益丰富。获得了更多观众的肯定和同行们的赞许。在荣誉面前,她戒骄戒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进行艺术劳动。每一句唱腔都反复的练、每一个字的发音都认真的学、每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精心的设计。而且她善于吸收别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经常主动地听取别人意见,马上就改。 我深知自己的水平差,从不计较演出规模的大小,演出服装是否高级。演出的鞋子坏了,她找来一双合适的大一号的鞋,填上纸穿上照样演出,她的要求不高,只要叫我多演出就行。她舍不得在歌唱以外的事情上耽误时间。 女记者周玉明为朱明瑛写的传记,这本书现在要是再版,大概得考虑换换名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赴美国求学的朱明瑛回国演出 朱明瑛在事业上有强烈进取心和令人钦佩的工作态度,她终于走出了她自己选定的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和能歌善舞的歌唱道路。国内外观众对于她所擅长的自然而适度的歌与舞相结合的演唱风格,微沙而通畅的胸声唱法,准确而巧妙地表演,富于韵律感的清晰语言韵律,给了很高的评价。难怪扎伊尔人把他们最宠爱的歌唱家阿贝蒂的的名字送给了朱明瑛,称她为中国的阿贝蒂。 1984年朱明瑛演唱《等到明年的这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