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位艺术家一首歌--记 阎肃、羊鸣、秦万檀(中)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0-10-22

续   三位艺术家一首歌--记 阎肃、羊鸣、秦万檀(上)

阎肃以《我爱祖国的蓝天》为题,写出了歌词。

歌词诞生了,作曲的任务则交给了羊鸣。

阎肃与羊鸣 

与以上提到的同一时期的空军军旅歌曲相比较,《我爱祖国的蓝天》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它不是一首雄赳赳气昂昂的队列歌曲,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圆舞曲。

羊鸣是科班出身,是“学院派”,《我爱祖国的蓝天》一出炉就带着洋味儿,或许与此有关。

羊鸣作品选听(含合作)


山歌向着青山唱  红旗歌谣 词  

红梅赞(歌剧《江姐》唱段)阎肃作词 羊鸣 姜春阳 金砂作曲


羊鸣,原名杨培兰,生于1934年7月31日,山东省长岛县人。1941年这个海边出生的孩子随父亲“闯关东”定居在辽宁宽甸县。在伪满时期断断续续读了五年书。1947年春宽甸解放,这个十三岁的孩子为了参军虚增了两岁报名,并改了名字:杨明。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还是用羊鸣来称呼这个“杨明”。

羊鸣作品选听(含合作)


银球飞舞花盛开  (纪录片《万紫千红》插曲)张士燮词 朱正本 羊鸣等作曲

两颗玛瑙  郑南 西彤词 羊鸣曲 

录音制作 lidifa 


羊鸣先是在安东(现 丹东)军区文工团,演过小歌曲、跳过舞,学过乐器,当过场工。渐渐地他对音乐创作产生了兴趣,偷偷跟着乐队长学。乐队长喜欢这个徒弟,拿着乐谱教,羊鸣就这样尝试开始作曲。虽然是暗地里学,但“小杨明作曲啰”的消息还是在团里传开了,不过并没有谁当真。羊鸣有一次鼓足勇气拿着自以为不错的曲子给团里的指挥兼音乐教员看,那位教员看后捏着鼻子“咩咩”了几声,笑着跟羊鸣说:“小杨明啊小杨明,这曲子可真的成了‘羊鸣’啊”。

教员并非成心嘲笑,而是羊鸣的曲子写得确实幼稚。羊鸣并没气馁,索性用“羊鸣”当了自己的笔名用于鞭策。1949年底在东安镇江山下的小楼里,屋外天寒地冻飘着鹅毛大雪,屋里却在热气腾腾地排演着秧歌,准备迎接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年。“艰苦奋斗几十年,终于今日见晴天。五千年来第一次,开天辟地头一年......”羊鸣将心里闪出的这一连串词句写了下来。1949年东北军区《部队文艺》第12期发表了一首具有秧歌风格的歌曲《庆新年》,词曲作者羊鸣。这是羊鸣第一次发表作品,以后他的名字由“杨明”变成了“羊鸣”。

1950年羊鸣调到东北空军文工团从事专职作曲,1952年全军第一次文艺会演空军代表队有一个舞蹈《机械员舞》,羊鸣是作曲之一。在东北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工作期间,羊鸣多次去朝鲜慰问演出和采访,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一个志愿》(编剧 于萃林),反映的是中朝人民战斗友谊。1953年羊鸣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在校期间羊鸣在李劫夫、霍存慧、邱仲广、杨绍谦的指教下学习,在作曲基础理论方面打下坚实基础。1956年羊鸣毕业回到东北空军文工团,1958年调入空政文工团从事歌剧创作。他来空政后与阎肃等人合作创作出歌剧《牡丹江畔》,并参加了小歌剧《刘四姐》的创作。与多人合作创作歌剧《江姐》是后来的事儿。

有人曾问过羊鸣怎么想起要用圆舞曲创作军旅歌曲,羊鸣的想法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增强飞的感觉;第二是想出新。

《我爱祖国的蓝天》是一首豪放而优美、壮阔而细腻的抒情歌曲。它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显得是那么的舒展飘逸,那么的华贵亮丽,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情,又有“小桥流水”的柔情。旋律既像是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盘旋翱翔,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飞行员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一种独特的自豪感。

好的作品是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而不是像挤牙膏那样一点点地挤出来的。羊鸣看着阎肃写的歌词,词句变成一个个音符,仿佛一个个漩涡在他的心目中涌动。很快漩涡便冲开闸门,一泻千里,心灵深处的旋律如同清泉奔涌而出,不到一个小时,这首《我爱祖国的蓝天》便一气呵成谱成了歌曲。

更详尽的关于羊鸣的介绍可以看 →    作曲家羊鸣的军旅情缘   

羊鸣作品选听(含合作)


我爱祖国的蓝天 阎肃词羊鸣曲 

晨风吹过机场的小道  韩静霆词 羊鸣曲(佟铁鑫演唱)


人民,战士的母亲 石顺义词 羊鸣曲(空政文工团合唱团)

我幸福,我生在中国 刘薇词羊鸣曲

编辑信息


文章作者
耿耿
文章首发时间
2000年

图片

自互联网引擎

音轨

QQ音乐以及tonglinghua上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