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福与胡松华都改编了它--蒙古族民歌《金彦玛》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0-10-22

下面的视频截取自故事片《牧人之子》(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动情唱歌的蒙古族姑娘就是影片的女主角格根涛娅,这段戏表现她对男朋友的思念。她男朋友是王心刚演滴。后头冒出来的那个蒙族男青年是姑娘的追求者,那段唱不用太在意,因为我想让大家重点听听这段女声。

旋律耳熟不?接着听下面这个。

故事片《牧人之子》的配乐者与胡松华先生的《赞歌》都使用了同一首民歌。这首蒙古族民歌叫什么?《正月玛》、《金彦玛》或《金叶玛》,我目前看到这三种叫法。

《牧人之子》的音乐作者是通福和李耀东,这两位作曲者成就都很高,通福在把蒙族音乐推向全国观众的历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影片插曲的“著名度”上论,通福为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写下的配唱歌曲《敖包相会》以及为故事片《草原晨曲》创作的同名主题歌曲更让人熟悉。他配乐的这部影片算“非著名”了。

那么这支至少被两次改编的《金彦玛》是怎样一首蒙古族民歌?

用“金彦玛”在百度搜索,看到了一批文章。

多数文章的述说来自《郭尔罗斯英雄史诗及叙事民歌》(额鲁特·珊丹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发行)这部书。该书的作者是一位蒙古族民歌整理者的家人,这部书指出,“金彦玛”是个姑娘的名字,蒙汉谐和语的读音“正月玛”,表明姑娘一定是出生于某一年的正月,才起乳名“正月玛”。作者额鲁特·珊丹认为民歌《金彦玛》产生于蒙古东部的郭尔罗斯,之所以在1949-1952年革命文艺工作者收集的东蒙民歌集子中没有发现它,很可能是那时该歌曲没有足够流行也或许是歌曲主题不够符合政治阵营倡导的意识形态。该书把这首歌曲被整理、重新编曲演唱的时间锁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这样与胡松华先生创作《赞歌》的时间点就衔接上了,但是为什么1957年这支歌的旋律就出现在通福担任配乐的故事片里?我还没有看到哪位研究者给过答案。

我对老电影的爱好也不算太深,知道这部《牧人之子》纯是由于这是故事片《寂静的山林》主创团队的二次聚集,但故事情节魅力可是掉档太多。假如不是王心刚的影迷们还有点兴趣看看它论论它,知道它的人恐怕就更少了。这种“不著名”也影响了音乐研究者对这部电影音乐的关注。即便是在研究通福先生作品的专著里,提到本片时也是论一下插曲《银河》,未见到谁对这首女声独唱的情歌居然与几年后胡松华《赞歌》“同宗”有过探究。

通福先生早已作古,当年他怎么发现的这首民歌,看来是个永久的谜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