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慎独”

 王兆善 2020-10-22
浅谈“慎独”



作者:冯美瑛(东北旺中心小学)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大学》第二次出现“慎独”一词:“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意思是说: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中庸》的“慎独”也是如此。《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人的自然享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1997年)

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四条,“慎独”是根本,强调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较新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古人有许多“慎独”的故事传为美谈:

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大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己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杨震的子孙为缅怀其清正德操,取堂名为“四知堂”。

元代学者许衡早年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己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从国外乃至台湾回来的朋友都会不自觉地提到那里的行人“守规矩”,就遵守信号灯问题深有感触:在路口无人,没有摄像头监视的情况下,从来看不到有闯红灯、闯黄灯现象。“慎独”,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这样,一旦融入于心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慎独”没有时空、民族与国家的界限,过好“慎独”关,让这种美好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做个“表里如一,前后一致”的真君子!

供稿 | 谦 山

责编 | 刘静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