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中医|小儿秋泻的中医治疗

 茂林之家 2020-10-22

小儿秋季腹泻

简称小儿秋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肠道传染病,多见于秋季,且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小儿秋泻。根据《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要求,中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治,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中医辨证论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常证

1.湿热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见于急性腹泻,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色黄而气味秽臭,或夹粘液,肛门灼热,发红,烦躁,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当以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为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药取葛根、金银花、茯苓、车前子、苍术各6克,黄芩、黄连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葛根芩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双苓止泄口服液,1岁以下,每次3~5毫升;1~3岁,每次5~7毫升;3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2.伤食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起病前有伤食病史,大便稀带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味酸臭,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淡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当以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为治,方用保和丸加减,药取藿香、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茯苓、苍术、白术、木香、白芍、元胡各6克,炙甘草3克。

中成药可选用保和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江中健胃消食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山楂丸(片),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山楂麦曲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3.风寒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由感受风寒、饮食生冷所致,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当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取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法夏各6克,紫苏叶、甘草、干姜、砂仁、木香各3克。

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或保济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散寒药茶,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4.脾虚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或病后伴发腹泻,腹泻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不臭,不欲饮食,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指纹淡。当以健脾益气、固涩止泻为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扁豆、薏仁、砂仁、桔梗、陈皮、木香、枳壳、焦山楂各6克,干姜、甘草各3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口服液,或香砂养胃口服液,或四君子口服液,或参芪五味子糖浆,每次10ml,每日3次冲饮;小健中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

5.脾肾阳虚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为重症难治性腹泻,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洞泄不止,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舌淡少苔,脉微弱,指纹淡。当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治,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药取人参(另煎)、苍术、茯苓、山药、煨肉豆蔻、盐炒补骨脂、醋五味子各6克,附片、甘草、干姜、吴茱萸各3克,大枣3个。

中成药可选用四神丸,或附子理中丸,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固本益肠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变证

1.气阴两伤: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由水泻、暴泻、湿热泻大量损失阴液,津亏气耗所致。若不及时救治,则可能迅速发展为阴竭阳脱证。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心烦不安,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当以健脾益肾,酸甘敛阴为治,方用人参乌梅汤加减,药取人参(另煎)、乌梅、木瓜、莲子、山药、葛根、白芍、诃子、石斛各6克,炙甘草3克。

中成药可选用生脉饮,或黄芪生脉饮,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2.阴竭阳脱: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因久泻耗伤阳气,阳损及阴所致的危重症,泻下不止,便如稀水,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哭声微弱,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细微欲绝。当以回阳固脱为治,方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药取红参(另煎)、芍药、白术各6克,龙骨、牡蛎、山茱萸各9克,附子、炙甘草、干姜各3克。

中成药可选用四逆汤,或参茸正阳口服液,或鹿茸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 3次,口服。

变证病情危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外治法:

1.白药贴脐糊:云南白药粉剂适量,加清水调匀,外敷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可收敛止泄。

2.丁吴胡椒糊:丁香2克,吴茱萸30克,胡椒30粒,共研细末备用。每次适量,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包扎固定,每日1换。可健脾止泻。

3.艾桂药兜:艾绒30克,肉桂、小茴香各5克,公丁香、桂丁香、广木香各3克,草果、炒苍术各6克,炒白术15克。共研粗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脐部。可温肾健脾。

4.五倍子敷足方:五倍子适量,研细,加清水调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可收敛止泄。

5.艾叶足浴方:蕲艾叶50克,白胡椒25克,透骨草25克。将上药加水500~1000毫升,煎10~15分钟后去渣取汁,将药汁倒入盆中,以不烫为度,将患儿双足置入浸洗10~15分钟,每日3次,每剂可煎3次,连续3~5天即可。可健脾温中。

6.车前足浴方:车前草叶、石榴叶、蒲公英各适量,择净,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加温热水适量,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可清热利湿止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