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夷贝:全球3.5亿抑郁人,想为他们的“至暗时刻”做点什么

 极物来了 2020-10-22

采访邵夷贝之前,我特意翻出了十年前关于她的报道。

其中有一篇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没听说过邵夷贝或者邵小毛,那说明,你还不够'文艺’”。

高考状元、北大才女、豆瓣文艺女神、小清新教主......

这都是邵夷贝身上的标签。

如今,她又多了一个身份——心理学读物的作者。

她写了一本名为《好心情手册》的书,“妄图”在这个人均抑郁的时代做点什么。

《好心情手册》

人均抑郁,已成事实。

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超过5400万。

而哪怕没有抑郁症,抑郁的情绪也已经是很多人的日常。

好心情,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我们可以如何自救?

邵夷贝给出了她的答案。

《好心情手册》内文

01

邵夷贝是一个很会聊天的人,这是我很直接的感受。

但其实,她曾经有过两年的“社恐”状态。

那两年,与经纪人只谈工作,与乐队只排练和演出、不去聚餐,不看微信不刷手机......

她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一切事出有因,而导火索是一场饭局。

那天一起吃饭的,是邵夷贝的朋友,以及朋友邀请的一些她不认识的人。

饭局上,因为人多,邵夷贝有些安静,甚至是腼腆。

饭局平静度过,可回到家的邵夷贝却发现,网上有人在骂她。

帖子是一个参与了饭局的陌生人发的,他说,自己在饭局上看到了邵夷贝,“全程不爱说话,特别清高,特别'装’”。

帖子里,还有人表示认同——“她看起来就是这种人”。

其实并不是严重的事,但是长期紧绷的神经突然就在这一瞬间断掉了。

她被彻底打击到了。

那时候的她,本就是一个“易碎”的人。

“我好不容易调好状态,然后外面稍微一撞我就碎了,然后就得缓一个月”。

她看过不少网络上不认识的网友对自己的批评,可这一次,她无法接受。

可这只是一场私人饭局,为什么“还要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不让别人看到我,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不喜欢我”,这是邵夷贝当时的想法。

于是,她把自己锁在了家里。

那段时间,每次碰到必须要出门的时候,她都会变得紧绷起来,一想到要见人,更是浑身无力。

邵夷贝最常做的事情,除开创作,便是待在北京住所的窗边,看着高架桥上的车流。

“我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邵夷贝常常这样问自己。

而这一切,都得从几年前的情人节谈起。

02

那是2009年情人节的晚上,邵夷贝在北京的一个小酒馆,自弹自唱了一首歌。

有人把现场视频发到了网上,这首被叫做《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歌火了,邵夷贝也一夜爆红。

当时的她,北大本科、中传硕士毕业,才刚刚在师兄的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

为了让邵夷贝有时间应付爆红之后的种种,师兄特意给她放了三个月的假。

而一开始的时候,邵夷贝其实有点分裂。

一方面,“走红是挺好的事,没必要掩饰”,她可以有机会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了。

另一方面,压力也是在的,非科班出身的她,一直惦记着“琴要弹得很好,要写很好的歌”。

在邵夷贝可能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质疑已经来了。

她首先被质疑的,是自己的歌。

和弦、旋律简单,有人甚至称之为“小学生的涂鸦作”。

后来,又有人说她是一个投机者——只是因为“文艺青年”太火了,才刻意地去做这样的音乐。

她是在乎这些评价的。

她尝试过对抗——

在一次演出时,她特意增设了一个叫“去你的小清新”的环节。

“以前我从来没自称过小清新,那时我就觉得,没关系啊,社会都这么污糟了,我就是个干净的小清新,怎么样。”

甚至有时候,她还会亲自在网上跟那些喷子对骂。

另一边,她也在努力去做好作品——去了中央音乐学院进修音乐、找顶级的制作人来为专辑把关、用三年的时间去打磨一张专辑......

可这些似乎都没能改变什么。

尽管在那段时间里,她成了豆瓣文艺女神,小清新教主。

可骂她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直到多年后,邵夷贝才想明白,“不满意你的人永远不会满意你”。

但那时的邵夷贝,只能被这种前仆后继的质疑、谩骂、攻击淹没。

她不确定自己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

03

在“社恐”的那两年,邵夷贝开始去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

“究竟什么才能真正使人快乐?”

人是会被自己擅长的东西拯救的,邵夷贝跟我说。

而作为2002年青海省高考文科状元,她最擅长的一件事是学习。

她开始有意识地去看一些心理学的著作,为了督促自己把这些书看完,她还特意去报考了一个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考试。

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通往答案的那条路——积极心理学。

“很多时候,令我们不开心的并不是消极情绪本身,而是我们对消极情绪的回避”。

邵夷贝开始理解,消极情绪相对于她来说,就像是象与骑象人的关系,无论是逃避还是消灭都是一种对抗。

而骑象人其实是杀不死也离不开大象的。

她开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去学会如何与大象相处,如何与自己的消极情绪做朋友。

到这一刻,邵夷贝其实才终于算是走出来了。

事实上,那些攻击其实并没有消失,甚至说,邵夷贝也还是会因此出现消极情绪。

可那又怎么样呢。

“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类,你产生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

我想,对于邵夷贝来说,外界如何看她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她怎么去看待外界。

她开始尝试保持着一种规律的生活。

四十五分钟的创作,十五分钟的休息,如此循环往复。

有时候时间长一点,便是一个半小时后的工作,完了以后做一做拉伸。

她认为阅读也是一种社交。

跟那么多有才华的人去对话,去思考他们的写作过程,“至少先贤智者不会不喜欢我”。

久而久之,按照邵夷贝的说法,她已经“从一个无药可救的大丧C,变成了一个很容易快乐的人”。

04

这是一个人均抑郁的时代。

邵夷贝的书里提到了一个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有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

但更严重的是,我国抑郁症的识别率只有30%,就医率不到10%。

这意味着,有数千万人正深陷抑郁,却或是不自知,或是选择了逃避。

这个数字,放在全球来看则更为可怕——3.5亿抑郁症患者,每年高达100万人自杀。

这几分钟里,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已经有人选择死亡。

就谈谈我们自己吧。

为人父母的,日夜操心儿女;为人子女的,学业、工作、婚姻,压力重重。

生活吧,柴米油盐、车贷房贷;工作吧,毙稿毙提案,还得担心被“优化”。

而我们还得戴上面具,假装坚强。

或是自己,或是身边的朋友,不是已经抑郁,就是走在抑郁的路上。

为什么?

邵夷贝的答案是,“大家活得太紧张了”。

我们太过分地强调正能量,对人的缺点、对人的消极情绪完全不包容,一谈到负能量就该被消灭。

即使是去远方的那些人——进山的、去大理的,自以为是释放压力、缓解情绪,最终反而更疲惫了。

对她来说,在最开始写歌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很想给人力量的人。

所以在《笃信》,她谈了选择,为那些勇敢的人呐喊:

“我有我选择,有人懂得,何须全世界认可”。

《笃信》MV片段

在《生活本该有的样子》里,她送给人们祝福:

“即使不靠近海岸和山河 也四处可见绽放的花朵 人们扯下万千口罩 放肆笑着”

而如今,“我做到了,希望也能对你有用”,则成了她写书的出发点。

这三年里,她一边写书,一边写歌,一边实践。

比如今年疫情期间,她在公众号里,与粉丝们一起做了一个“丰富生命的小挑战”:

每周给自己定下一个每天都要做的小挑战,然后互相打卡。

这个挑战进行了三个月,邵夷贝都完成了。

对邵夷贝来说,这其实是一个为自己而发起的活动。

但效果,又正如她的书说的一样:

“不开心”这件事人人都能做到,但只有被坏情绪击垮过的人,才能够真正意识到“好心情”有多么重要。

邵夷贝希望,带给大家一份“好心情手册”。

《好心情手册》 给大家一份好心情

05

书的开头让人动容:

为什么写这么一本书?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开心。

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不会知道痛苦的人怎样才可能开心。

邵夷贝当然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不完美的。

但抛开不完美,这个世界也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我们会有喜欢的事,我们会有在乎的人,这都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我们所欠缺的,不过是学会如何在“至暗时刻”中自救,走出第一步。

而这正是邵夷贝所希望带给大家的的:

活下去。

尽情地投入到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间去。

参考资料:

《大龄文艺女青年邵夷贝称 走红后有点分裂》北京娱乐信报

《邵夷贝 去你的小清新》南方人物周刊

《邵夷贝:我的背后没有阴谋》搜狐音乐

《邵夷贝:我有我选择,有人懂得,何须全世界认可》吕彦妮

*图: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写在最后:

我是乔克。

前段时间,“网抑云”被嘲讽的时候,我其实特别感慨。

当代的人类,实在太难了。

如何从不快乐中走出来,如何拥有快乐,竟然已经变成了一项技能。

希望邵夷贝的经历和分享,可以给到你我一些借鉴。

本文由极物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