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能用心听一听“内在的声音”

  平凡的人 2020-10-22

你已经走在了聆听内在的旅程中

首先要说明的是:内在的声音一直都在。但一开始,我们往往“听不见”它,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内在声音不见得符合我们长期以来从外在世界形成的信念系统。我们靠这些被制约的信念系统活了下来,我们遵守被教导的对错观,感到如此安全与强大。
然而,当心灵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我们开始感到生命似乎缺了什么;我们好像不再跟自己连结,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时候这是因为事情不顺,或者只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彷佛生命没有意义。
若你在阅读这篇文章,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走上这旅程。这旅程不啻为通往真我的朝圣之旅,回到我们的内在本质。不管它如何呈现,这份体悟本身,就是生命某些重要事物的新开始。
那么什么是回到内在的知晓,开始连结并根据直觉来生活呢?



相信、认出、熟知

“内在的声音”竟如此平常


听清内在声音的旅程,并非一蹴而就是逐步前——

第一步:允许逻辑的头脑信任内在声音的存在。

内在声音的展现,经常被体验为“直觉”。

首先,你得相信我们的确有这份超凡的能力。若少了这份信任,逻辑的头脑很容易会开始削弱并怀疑它,将它贬抑为愚蠢、异想天开或者不合逻辑,随即判定这次直觉的体验为“无用”或“毫无意义”。

第二步:学着认出自己内在直觉的独特“味道”与“感觉”

我们每个人的直觉呈现形式有因人而异的独特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倾向以某一或多种感官的途径进入——

  • 有些人天生是动感型的,他们连上直觉的方式是透过身体的感受——“对于这件事情,我身体的感觉是否舒服呢”?或是透过身体某一特定部位的感受,因此会有这类的感受如:“芒刺在背”、或者“牵肠挂肚”等。

  • 有一些人连上直觉的路径是透过情绪——对他们来说,一件事情的感觉对不对很重要。他们对于人的能量波动也是敏锐的,遇见一个人,会立即有感性的喜欢及不喜欢。并时不时会模糊地觉得需要做些什么。

  • 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直觉是透过视觉——“这件事情看起来美不美”?他们以图画的视角来看事情,对审美有着独特的天赋和品味;他们的直觉还能透过梦境的语言(如图像或符号)发生作用。

  • 还有些人则拥有听觉上的直觉——事实上就是加强版的听觉。对他们来说,透过自己的表达或听到别人表达,他们可以弄清楚这件事情对不对劲。经过开发,这些人就能听到“言外之音”或能真真切切地到他们内在的声音。

  • 也有一些人是透过味觉或嗅觉来连结。他们可能觉得“这件事情尝起来或闻起来对不对呢?”

直觉也能以灵光乍现,一种瞬间进入头脑的想法来作用,有些人就是会突然单纯的知道:这件事情就是这样!但却不知道是如何知道的。

大多数人的直觉会结合好几种,但会有主导性的一种。不过,所有方式都能进入到直觉的最高最纯粹的形式:与整体的连结


第三步:熟悉并强化自己的直觉能力。
或许参加一些训练课程,例如禅坐冥想等工作坊是很有帮助的。有规律的冥想、内观训练可以强化并深入理解自身的直觉系统,让突发而随机的灵光一现,逐渐与你形影不离。
在直觉工作坊的环境,只要放下逻辑性的头脑、并信任你的经验,事情会容易许多。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讶异而愉快的体验到直觉的存在,只是以前分辨不出而已。
接着,通过学习如何将直觉带进我们的关系里,将我们的觉察带到发生在人际互动中更为细微的能量上。以此种方式来连结他人,我们会很惊讶自己对他人所能知晓的程度(他心通)。

当我们学会以这种方法来看待生活的各种课题,就能找到生命真正的方向,明白自己的优先次序以及真正的欲望。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内在的声音是我们感知周遭更大图像,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道”的天线。

我们能听见它,并且跟着它走,我们就能带着与生俱来的自信,知道自己会在正确的时间点出现在正确的地方,我们会感到与周遭的世界发生同步与合一。



通过感受身体
辨识出内在声音的特质


每个人的第一个家都在他们身体里,每当你真的需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
——斯蒂芬·吉利根

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经常教导学生去问被催眠者:

你的这份感受,发自身体哪个部位?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

  • 讨厌、厌烦与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

  • 同情、包容、爱、悲伤等围绕着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种种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这些感受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简而言之——头部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思维的评判,心口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爱与不爱,小腹部产生的感受则与连接感有关。
由此,你可以在一个内在的声音“响起”的时候,知道它处于什么层次,并且隐含了什么特质。
曾花多年时间专门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连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而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后来才转成了其他方式。
对此,敏感的妈妈都知道,几个月的孩子会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唤妈妈,抱抱我,亲亲我,这就是他们在用肚子寻找与妈妈的连接感。
他讲过这么一个案例:

最近,和一个女孩聊天时,那个条件很不错的女孩说,我觉得自己好平庸,不会有男孩喜欢我。

问她,你觉得这个声音发自哪里?

女孩体会了一下说,脑袋里。

这时请她将手放在腹部,然后再说一遍刚才那句话“我觉得自己好平庸,不会有男孩喜欢我”。

她说,说不出来了。

那么,将手放到腹部时,你想说什么?我女友问她。

她感觉了一会儿后说,我很棒。

这个小例子也是一个经典的例证,当注意力放到腹部时,会有力量涌出,而来自头脑的自我贬低就消散了。

可以说,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腹部(肚脐)与别人建立连接感的,但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

从离开子宫的那一刻开始,逐渐地有了转变,孩子自然的开始用连接世界,他不仅直接和周遭连结,更是整体的一部分。

孩子与更大的存在是合一的,没有隔阂。这也是孩子使我们欣喜与感动的原因,他们坦诚纯真地感知并回应着这个世界。




我们一直在做交易
用内在的宝藏,换外在的安全

渐渐地,为了生存、安全与轻松惬意的生活,我们将自己的直觉、自己内在的知晓交换成了安全感。在这场交易中,我们其实失去了弥足珍贵的事物。

同时,我们无可避免的被教导要如何行为举止才能讨好所处的家庭与社会。这其中有些是明确而直接的教导;有些则是因着孩子惊人的模仿力,从周遭他人那里复制而来;是受迫于生活中偶发的麻烦、环境的压力等

总之,这个交易的结果就是:我们按照社会提供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得到了一时的安稳,也活成了别人所定义的“正常人”。

而曾几何时,随心而动是如此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个人都曾是率真的孩子。

孩子,其实就是一颗真心。没有这颗真心打底,处心积虑建构起的一切看似正确、崇高、安稳的东西,都只是空中楼阁

 本文部分摘自《网络》,本公众号小编整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