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发展的心理学: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野山村夫 2020-10-22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塑造新经验的背后,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思维进化的关键是,你需要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知识。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很多时候就是在关系中被塑造的,就是适应关系的产物。不是个性,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决定我们的想法和行为。这时候,关系就是自我。

首先,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其次,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最后,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转化,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在关系视角下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审视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现在的行为,我们还可以寻求一种让自己表现得更好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能够理解是什么样的关系让他人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角色的本质,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这种契约因为很隐蔽,所以身处关系中的我们往往看不见。因为隐性契约的存在,角色中的人对对方是有角色期待的,而角色中的人的语言“要求”有时候往往和“期待”不符,这就带来了角色里的矛盾。

首先在关系中,在响应对方之前要先想想,对方把我们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其次,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最后,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前,前提是我们要真诚地相信这个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

指导者只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建议,而批评者常常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很多面”(即个性)就是我们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各种角色。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尝试很多不同的角色,发现自己的更多面,自我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固定在某个角色中,久而久之我们就忘了自己还有的其他可能性,而我们的自我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改变和发展。

所有关系的沟通都是一个隐性的角色分配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表面上我们在讨论很多内容,其实重要的是内容背后暗流涌动的关系。如果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是在谈关系。谈论的内容是表,谈论双方的关系是里。

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第一,只有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关系的矛盾是很激烈的,里面有我们最深层的爱和怕。关系里的矛盾是不能回避的,沉默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会失去解决冲突的机会。第二,在了解了关系的语言后,我们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第三,在讨论事情之前,要先思考怎样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系统里角色的好坏,都是相互成就的。系统的改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系统里每个人的事。互补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固定角色抹杀人更多的可能性。这会让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失去改变和成长的机会,甚至就算想要改变,也总是无能为力。

从系统的角度理解,改变不仅意味着改变某一个行为,更是从改变某个行为开始,重塑一个系统就像代码重构一样,重构是对业务系统概念的再设计)

那么,什么样的关系最有利于自我发展?我的答案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但能对自我负责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两个特征:第一,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情绪影响,能够自由地做出选择;第二,能够不断探索新的关系,发现更多可能的自己,而不是被绑在某段关系或者固定在某个角色中无法动弹。

自我是在关系里发展出来的,如果没有更丰富的关系,我们就很难发展出丰富的自我。虽然随着成长,我们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不再那么重要,但它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模板,决定我们会怎么看待他人、怎么跟他人相处,以及如何在靠近的渴望和被抛弃的焦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变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风格。

比较稳定的关系都是三个人组成的,死党密友经常是三个人,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常见的人际关系。因为两个人发生矛盾和分歧的时候,很容易起冲突。如果有第三人存在,两个人会各自通过第三个人的联系,减弱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张力,三个人的关系就会重新变得平衡。

如果三角关系中的某个人一直是令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这个人就被三角化了。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很多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的问题。而他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没有办法出来。所有的精神疾病,究其本质,都是三角化的问题。不止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三角化,夫妻和婆婆之间也有,职场中也有,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这也是一种三角化。而被三角化的人,很容易产生巨大的情感压力。

第一,三角化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的隔离。被三角化的人会压抑对矛盾双方的情感,开始疏远自己的真实情感。第二,三角化会扭曲我们的情感。情感被裹挟,成了他人的工具,这会让我们无法发展出自己的情感。第三,三角化让我们感到内疚和自责。

父母吵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但造成影响的根本原因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桥梁是被固定的,它没有办法找自己的路。因为桥梁知道,如果它离开了,桥梁的两头就会变成两座孤岛。但正是因为桥梁的存在,这两座岛才不会去寻找新的沟通方法。告别痛苦的“夹心人”,你需要对关系中的每一方讲:我很想跟你们保持好的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记住,不管你有多么关心战争的双方,这都不是你的战争。

在关系里,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原因,每个人又都构成彼此的结果。在关系里要避免因果思维、对错思维。

纠结对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对错就是维护应该思维的工具,是让别人的想法屈服于我们自己想法的企图。如果我们能够容忍理想和事实的差异,那我们就会变得更灵活,有更多处理的空间。反之,我们就会在对错的争论中拼命防御,最终受伤的只会是关系。

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什么明确的因果,也没什么明确的对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如果你一直在考虑对方应该怎么做,你就在试图控制你控制不了的事情。

如果在关系中混淆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和责任,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关系中: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折磨,想要脱离,却无法改变“绞杀”自我发展需要独立的空间,因此需要边界,需要区分你我。关系纠缠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纠缠都包含相互加强的循环;第二,所有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比如妈妈期待女儿“听话懂事”和女儿期待妈妈“通情达理”。关系的纠缠最初都是从对彼此很深的好感和很高的期待开始的,而对方不总是能满足要求,于是开始互相埋怨、指责,一段良好的关系因为靠的太近变成了相互伤害。

纠缠的本质,是我们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拼了命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

“原谅”的英文叫 forgive,其中的 give 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我们自己的。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给自己空间摆脱关系的纠缠、发展自己。这就是所有纠缠最终的解决之道。

而人际关系的烦恼的主要根源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准就是能区分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别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就像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可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我们自己的事。

在害怕失败背后,很多人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害怕别人的评价。在关系中,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没有条件的,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图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去操心,我们也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

人际关系中的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他人阶段、独立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觉得世界和他人是围绕我们的需要来运转的,他人阶段逐渐意识到自我和他人直接的差异并试图解决冲突,独立阶段是我们在有自我负责的能力和容忍差异的能力以后,能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还能理解他人同时尊重自己的阶段。

选择的自由,就是成熟。“真正的英勇是认清现实以后还能热爱现实。”当我们内心的信念,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变成我们行为的主导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负责的姿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孤独,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

孩子长大离家是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重点是这是自发自愿的。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我们才能以成熟的姿态真正自主地投入一段关系。没有什么关系是绝对的,只是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还要去怨别人。

人际关系就是这么神奇,它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也许只有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