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调查 | 盐改破局

 昵称72056340 2020-10-22

  7月中旬,记者在北京数家大型超市走访发现,与往年相比,货架上的盐种类丰富了许多。


策划:谭树森 赵同刚 赖冬阳

编导:程千千 摄像:耿硕

记者:胡恩燕 配音:赵宇

后期:程千千 包装:王克伟

责编:刘尤罕 赵嘉嘉

正在购物的刘大妈说,她经常买某品牌每袋2.1元的碘盐。“主要是实惠,多少年了一直是这个价!以前腌东西也用它,现在我看有专门的腌制盐,更划算。”

另一位顾客则拿一罐海盐向记者介绍:“头一回买这个牌子的海盐,回去做海盐饼干,试试效果。”

而就在一个月以前,云南盐业在上海开了第一家省外直营店。上海的老百姓能吃到产销均来自云南的盐,这种跨区域经营,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云南盐业上海直营店 图源自网络

1月1日,我国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半年多以来,多省已取得重大突破。当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专营专供体制被打破的时候,行业格局亦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食盐专营制度的千年之变

自古以来,盐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商品和战略性资源。盐被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专营管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展示的古代制盐技术工艺流程模型场 图源自网络

封建王朝,盐的专营是充实国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盐业亦实行严格管制,更多是从用盐安全的角度考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承在接受中国财富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虽说是两千年盐业专营,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盐税在我国税收中占得比例很低,现在万分之一都不到,新中国曾废除了食盐专营有4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为通过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我国颁布实施《食盐专营办法》,才又明确对食盐进行专营管理。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食盐专营制度在确保市场合格碘盐供应、消除碘缺乏病、稳定盐价、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民补碘任务已经初步完成,而碘缺乏病防治日的口号亦从最初的“全民补碘”,到“科学补碘”,再到强调“提高智力”。可以说,《食盐专营办法》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食盐专营制度下的盐业管理体制弊端日渐凸显。中国盐业总公司研究室主任范志向中国财富网记者介绍,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食盐专营制度也衍生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区域分割,造成流通环节过多,经营效率较低。

二是产销矛盾突出,制盐企业与批发企业市场地位不平等。制盐企业不能上市场卖盐,没有自己的品牌;批发企业压低价格、拖欠盐款、结算不及时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集中度不高。“多、小、散、弱”局面无法改变,整个行业创新不足,严重缺乏活力。

四是政企不分和专营扩大化的问题。一些地方盐业公司和盐务局合署办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同时,一些省份通过制定地方盐业管理条例,加强对小工业盐和日化用盐等的管理,变相扩大专营范围。

归根结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业市场活力显得十分不足。

王继承亦认为,市场区域分割导致盐行业、产业竞争力较弱。“不像欧美国家,行业里存在巨头企业;也不像我国其他行业,如味精、酱油等,都形成了全国性的大企业。对于盐行业来说,全国性大企业很少。即便中盐集团,这个著名的央企品牌也只能在其所属的几个省市销售。产品质量再好也不能跨省销售,这对行业竞争力有不利影响。”

此外,王继承介绍,由于行业散乱、市场不统一,导致在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出现局部地区供应不足。为此,行业至今仍采用储备的方式。而味精、酱油等行业则没有储备的必要,因为其形成了统一市场,可以跨地区供应。

从行政垄断性专营到竞争性专营的破局

近年来,盐业体制改革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热点。从2001年开始,盐业体制改革进入相关讨论,但各种因素导致其延宕多年,未能完全开展。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开启了盐业改革的大幕,也成为从垄断到竞争的一次重要破局。

《方案》明确从2017年起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已公布盐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多省已取得重大成果。

可以说,此次盐业体制改革最核心的还是放开区域限制。省级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卖盐,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以以自有品牌上市场,不用再通过盐业公司来批发。

这也意味着,过去盐业生产企业只能卖盐给盐业公司,没有自己品牌,一个地区只能由一个盐业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彻底被打破,我国食盐行业由行政垄断性专营正式走向竞争性专营阶段。

“这次改革虽然还是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就其措施的实质和影响来说,是对盐行业原有格局的一次非常大的改变,会给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范志表示。

据中国盐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我国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约为100家,行业分散度较高。另据资料显示,2017年1月1日起,已有99家定点生产企业和40家品种盐企业拿到了食盐批发许可证。

王继承认为,盐业体制改革,对促进盐行业、产业竞争力有好处。“可以解决当前几百家盐的定点和批发企业遇到的问题,即行业散乱、市场不统一、形不成大企业。”

智研咨询亦预测,在盐业体制改革后,行业或将在100家生产企业的基础上,形成集中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从而提高集中度。目前在行业中已经取得优势的企业,将在竞争行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胜出。

▲晒盐 图源自网络

过渡期的破题“攻坚战”

政策落实需要时间。从2017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盐改有两年过渡期。随着改革的步伐加快,行业格局已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一场过渡期的破题“攻坚战”已经打响。

难题一:利益壁垒如何破除?

 

有媒体报道,盐业体制改革以来,出现了一些食盐跨省遭扣留的情况。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对此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有的食盐经营企业为抢占市场,以加盟、授权经营等形式广设转、代批点,违反食盐批发环节专营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盐务局设置行政壁垒,阻碍外地食盐进入本地市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明确取消食盐准运证,有的地方盐务局还以此为理由阻碍外省食盐进入市场,甚至有个别地方盐务局公开发文进行地方保护。”

不久前,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盐业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下一步,发改委、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落实盐改跨区经营有关政策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切实保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落实到位。

“将来的趋势,肯定是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跨区域的市场竞争,他们的阻挠是徒劳的。”在王继承看来,现在要打破市场区域分割,建立跨区域全国性的市场格局,对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有所触动。在这个过程中,监察部门应严格贯彻中央盐业体制改革精神,加强执法力量。对于典型的阻挠事件曝光、通报批评、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难题二:主体职责如何厘清?

 

“开展食盐跨区经营的主要障碍是部分地方盐务局和盐业公司政企不分,盐业公司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设置行政壁垒。”孟玮介绍。

这也是盐业体制改革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食盐监管体制监管主体职责不清,管理仍然带有很强的行业色彩,工具相对单一,能力建设滞后。

业内人士建议,在实施好《方案》中加强政企改革是关键。切实完善食盐监管机制,彻底改革“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政企合一”的现象。将盐业行政部门纳入单独盐业行政监督部门,不得再与盐业公司挂钩,其人员不得再从事经营活动。同时,盐业经营人员不得从事执法监督工作。

难题三:职能与人员如何分流?

 

《方案》要求“研究剥离食盐批发企业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发改委亦要求各省市区必须在6月底前出台有关“政企分开”的实施方案。这必然涉及职能与人员的分流问题,亦是此次改革的一大难点。

据悉,上海等11个省市区已明确提出,在过渡期内,完成盐政执法、食盐安全监管等职能的部门确权,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此外,江苏等省市区明确了财政资金对过渡期内盐业监管工作的经费支持,江苏提出每年为专职盐政执法人员提供工资补贴8000万元;而内蒙古和安徽则提出“人随事走”,即对原有盐业监管人员进行分流和安置。

难题四:企业如何转型?

 

作为盐行业惟一中央企业,且长期作为盐行业管理机构而存在的中国盐业总公司,在盐业体制改革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范志介绍,中国盐业总公司已从本世纪初逐步转型成为市场化企业,改革对中盐总公司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盐改方案公布后,我们认真进行了形势分析,明确了中盐总公司在新形势下的定位,总的定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盐业公司加化工企业,我们称之为1+1战略。”

中盐总公司是一个产销一体的企业,既有制盐,也有批发,是盐行业里产业布局最为均衡的龙头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盐业企业,但是,它也面临两个棘手问题。一是内部协同性不高,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都是独立主体,有些企业还有其他股东,企业之间、产销之间协同还需要加强;二是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还不高。

“下一步我们在利用盐改契机、实现转型升级上要采取五点措施:加强食盐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品质管理,牢固树立中盐品牌‘安全、优质、放心’的国家品牌形象;加快推动行业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价;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新领域开发,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实施资本运营战略,推动盐业务上市;加快推动企业内部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范志强调。

难题五:产品真伪如何鉴别?

 

盐业体制改革后,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省级食盐批发企业开始跨区域经营,食盐产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产品更加丰富,如何判定食盐的真伪,成为广大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焦点。

对此,中国盐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我国将全面开展食盐电子追溯体系和食盐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食盐来源可追溯和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强化食盐安全管理,确保市场稳定。

价格稳中有降、产品结构更加合理

盐业改革带来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从消费端来说,盐价降了,盐的品种多了,老百姓的选择空间更大了;从行业来说,一方面,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批发企业改革进程加快,减员增效、加强服务、品牌宣传、联合重组等各方面工作提速。可以说,改革正在倒逼行业格局发生变化。

对于消费者普遍关心的价格问题,范志表示,从整体情况来看,普通碘盐还是承担普及服务和供应的作用。从发改委的监测情况来看,目前这一类盐价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下降。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巡视员王强亦认为,盐的价格会出现分化,随着品牌盐的出现,将拉开高中低档次。同时,普通食盐价格肯定会稳中有降,而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数据显示,全国盐的产能超过1亿吨,但消费量只有8000万吨左右。而食盐的消费量仅占总消费量的1/8、总产能的1/10,即大概每年1000万吨。其中,一半是小包装食盐、一半是食品加工用盐。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原盐累计产量为6309.5万吨,同比上涨1.0%。

王强介绍,目前99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总产能是4000多万吨,但每年食盐消费量只有1000万吨左右,所以产能是完全能保证的。“资源有、产能有,这就保证了食盐价格不会往上走。”

另外,王强认为,食盐仍有降价空间。“以井矿盐为例,从开采出来到进入市场,成本是多少?一块钱左右。现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三块钱左右。所以,降价是有空间的。而且从今年的价格监测情况来看,食用盐价格降得比较多,以前要八九百块钱一吨,现在市场上也就四五百块钱一吨,降了近一半,零售也降了一些。”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稳定固然重要,同时,盐产品结构实现差异化亦十分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