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思明居士 2020-10-22

桓玄起兵攻打建康,杀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废晋安帝司马德宗篡位称帝,让东晋国祚进入了倒计时。虽然刘裕起兵消灭桓氏一族,拥立晋安帝复辟,但桓玄篡位给东晋造成的破坏已经不可修复,这个国家已经狂奔在亡国的道路之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从桓玄起兵到他篡位称帝的过程中,一向强大的东晋门阀士族集团变得悄无声息。他们既没有像之前的几次内乱那样起兵勤王,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于是桓玄毫无阻碍的攻入建康,篡位称帝。这种现象大异于之前发生的王敦、苏峻等叛乱,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疑惑不解。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桓玄从荆州起兵攻打建康,其顺利程度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在起兵之初他还比较忐忑,也存在犹豫不决,可顺江而下却异常的顺利,直到建康附近才遇到司马元显的军队。而这些军队也是不堪一击,再加上北府军刘牢之的叛变,让桓玄大军顺利进驻建康,如此顺利的过程是桓玄完全没有想到的,这也让他的野心急剧膨胀,下定了篡位称帝的决心。可是熟悉东晋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与之前东晋的各种内乱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长期掌控东晋政权的门阀士族集团没有做出应有的反应。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众所周知,东晋是门阀集团与司马氏皇族共同建立的国家,长时间处于被门阀集团垄断朝廷政治的状态,皇帝在朝廷中权威并不大。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门阀集团的各家轮流上台垄断朝政,也为了争权发生过各种内乱。琅琊王氏掌权时期的王敦之乱,颍川庾氏掌权时的苏峻之乱,都是门阀集团内部互相争权夺利而造成的内乱。因此每当东晋朝廷大权失控的时候,门阀士族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出兵抗衡,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面对强大的门阀士族,即便是骄横一时的大司马桓温也不得不选择退避,不敢过分威逼东晋皇帝。

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门阀士族集团制衡,东晋皇室才得以将国祚延续下去,度过过一次次的内乱危机。可是桓玄起兵攻打建康时,却没有门阀士族的军队起兵阻止,就连掌握朝权的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派出的军队都非常有限。这样的情况与之前几次叛乱完全不同,让很多人感到疑惑。有人不禁要问,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等高门士族到哪里去了?当桓玄掌控朝廷,在朝中为所欲为时,为什么那些名噪一时的东晋名士们都消失了?他们为什么没有起兵与桓玄抗衡,而眼睁睁看着桓玄篡位称帝?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其实要回答上述问题很简单,只需要通读两晋的历史就能找到答案。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桓玄率兵攻入建康篡位称帝,是非常具有机会主义色彩的事件。桓玄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在于他和谯国桓氏的军队有多强大,而是东晋皇族和门阀士族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东晋立国之时虽然是偏安江南一隅,但是却集合了西晋南渡的大部分门阀士族,垄断了国家资源。所以那时候的门阀士族集团非常强大,琅琊王氏独揽朝政,晋元帝司马睿的诏令不出建康城。这样的情形导致东晋朝廷的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各种政治博弈反复出现,引发了多次内乱。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正是这些内乱,让强大的东晋门阀士族不断的被消耗,国力也随之而衰弱。虽然桓温、谢安等执政时颇有建树,国力也在恢复当中,但都是得不偿失。对东晋的门阀士族而言,在内乱中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即便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等有过长时间垄断朝政的大门阀,其实力也在内乱中被大量消耗。而桓玄起兵之时,正是东晋经过多次内乱后的低潮期,各大门阀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出兵阻止桓玄。而建康掌权的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虽然掌控着朝廷的军队,但这些军队也在之前战乱中被大量消耗。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桓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小儿子,也是其继承人。桓温掌权是一手遮天,一度传出他要篡位称帝的传闻,当时是谯国桓氏势力最为强盛之时。桓温去世后,桓氏的势力在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挤压下快速萎缩。而孝武帝司马曜又积极收回皇权,这使得桓氏处境非常艰难。尤其是桓冲去世后,桓氏失去了荆州刺史的职位,也就失去了荆州兵权,这让家族陷入低潮期。于是桓玄在江陵韬光养晦,低调配合荆州刺史的事务,谋划着桓氏重新崛起的一天。与此同时朝廷又陷入了新一轮政治斗争中,斗争引发的战乱给了桓玄很好的机会。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前文讲过,谢安和陈郡谢氏推崇朝廷后,司马曜和司马道子开始争夺朝权,形成了"主相相持"的权力格局。司马曜与司马道子的斗争后来扩大化,在司马曜遇刺身亡后演变成了太原王氏和司马道子的斗争。于是前将军王恭两次率领外藩大军攻打建康,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派朝廷军队与之对抗。

王恭被灭后,三吴之地又发生了孙恩的"五斗米道"之乱。这场战乱席卷了几乎整个三吴之地,兵锋一度指向东晋首都建康,给东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三吴之地是东晋的根本,也是经济财富集中之处,因此绝大多数门阀士族将这里作为家族大本营。而孙恩的叛乱,让各大门阀士族损失惨重。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当时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击败了王恭,极大的杀伤了太原王氏的势力,却没有解决内外相持的政治格局。王恭死后,统领外藩军队的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南郡相杨佺期并没有服从朝廷,而是继续与朝廷军队对峙。他们占据长江中游,阻挡各地运往建康的物资,使得朝廷经济上趋于窘迫。司马道子父子无法得到来自上游的物资,于是三吴之地便成为朝廷仅有的财富来源。而孙恩在三吴之地作乱,摧毁各大门阀世家根基的同时,也让东晋朝廷损失极大,这让强盛一时的门阀士族出现崩溃之兆。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在司马道子父子忙着平定孙恩之乱,恢复三吴之地之时,桓玄却乘机开始了平定荆州的战争。通过一系列战争后,桓玄消灭了殷仲堪、杨佺期的军队,夺取了荆州兵权,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半割据势力。而东晋朝廷的军队虽然暂时平定了孙恩之乱,但却在战争损失很大,进入了低潮期。在桓玄起兵前,朝廷军队中除了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还算精锐,其他的军队早就已经不堪一击。这种态势对于桓玄及其家族来说是天赐良机,他顺长江而下攻打建康完全就是乘火打劫。再加上刘牢之和司马元显互相猜忌,于是给了桓玄钻空子的机会。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桓玄之所以能顺利篡位称帝,实际上是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期。那正是东晋门阀士族的势力被孙恩摧毁,司马道子的朝廷军队在与王恭、孙恩等人的战争中消耗殆尽,建康出现兵力空虚的空白期。而桓玄一统荆州后势力大增,于是有了攻入建康的资本。

可是桓玄却没有他父亲桓温的雄才大略,并没有抓住这个天赐良机,而是做出了一系列愚蠢的操作。虽然他成功篡位登基,却没想着如何把皇帝坐稳,反而急于给家族捞取各种政治利益,打压东晋朝廷和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他的这种操作不但没能给桓氏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带来了灭顶之灾。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从史书上桓玄称帝前后的一系列操作看,正应了曹操那句评价袁绍的话"色厉胆薄,好谋无断,见大义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桓玄一掌权就忙着和衰败的门阀士族抢地盘,夺取政治利益,根本没有考虑过国家的未来。他在这些事情中各种卑鄙手段尽出,简直就是下三滥。这些做法不但得罪了门阀士族,还成为全天下的公敌。尤其是对东晋最精锐的北府军,桓玄先后杀害吴兴太守高素、竺谦之、高平相竺朗之、刘袭、彭城内史刘季武、冠军将军孙无终等北府军旧将,还逼死其首领刘牢之,与其结下深仇大恨。

胡咧两晋(三九)桓玄篡位称帝,为何门阀士族集团没有起兵勤王?

后来北府军大将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得到了东晋朝廷和个门阀士族响应。在刘裕与桓玄的战争中,荆州兵完全不是北府军的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桓玄及其家族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毁灭,他的皇帝梦也只做了几个月便被熄灭。而刘裕则代表着寒门出身的子弟,正式掌控了东晋政权。

由此可以看出,桓玄军队并非想象中的强大,而是遇到了东晋朝廷和门阀士族最虚弱的时候,才趁乱攻占建康。当东晋朝廷和门阀士族在战争中缓过来后,仅凭北府军就将桓玄打得狼狈不堪。再加上朝廷多方面的配合,桓玄连退回荆州的机会都没有,最终只能兵败被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