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世界从何而来 2020-10-22

读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从翻译上看,至少副题有些哗众取宠的样子。至于主题中的Shallows,按书中内容看应是“浅”+“薄”的中性意,但拼合成“浅薄”可就成贬义啦。 这当然是一部准备剖析互联网的书。但是作者却用了至少一半的篇幅“顾左右而言它”,特别是不厌其烦的对近百年来脑神经科学发展做详细梳理。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本书选择了“媒介技术史”以及“智力发展史”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又特别将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讯息”作为解剖利器。 互联网作为当今的“终极媒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既往所有媒介纳入怀中,并(按麦克卢汉的说法)将它们转变成自身平台上的展示内容(讯息)。然而以上都是久已有之的判断,本书虽然提及,却不屑踯躅于此。作者关心的重点是这种媒介转折变化将如何“doing to our brains”。 于是就展开了崭新的内容。比如同是阅读书本,纸质书与电子书对读者(的大脑)产生何种不同的影响呢?很多分析(包括我自己过去也写过)指出了在诸如舒适度、连贯度或者索引便宜等方面的区别。然而当作者引入了脑神经科学观点后,一些我们过去完全未曾意识到的变革就呈现出来了。 你当然仍可以说这是作者卡尔的一家之言,但他确实认为,互联网阅读(浏览)的魔力就是最大程度的吸入我们的注意力,但(更关键)其后果则是最大程度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一头扎进浏览器,忘记了邮递员的敲门声,忘记了厨房电水壶的警报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网上的行动却是极其分散的:一边看网页,一边听歌、一边关注新邮件、一边挂念下载进度、一边还在twitter、facebook上回复短信……这种现象与之前的媒介状况构成了鲜明对比:先前无论我们是看书、听广播还是看电视,我们至少还能对着单一事物聚精会神。特别是阅读,作者多次强调,广播和电视都未曾摧毁的“深度阅读”在互联网时代被轻易抹煞了。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证明,网民们习惯快速跳跃寻找重点与结局,甚至连稍微长一些的博文都无法忍受。因此,在这一时代我们的成了“浅”、“薄”的拥趸。 然而这些“浅”、“薄”又能如何“doing to our brains”呢?作者的观点是,人脑(即便成人)是具有强烈的可塑性的,过去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人类极其自然的将大脑当作了存储器以及分析器并进行充分运用。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日益强大,正导演着一出“架空”大脑的剧目。比如说,很多人相信,既然在网络上能查询到一切知识,我何必还要费力在脑海中记住它们? 本书作者显然对这种将大脑简单等同于海量硬盘的说法痛心疾首。他举了很多的脑神经科学实验,包括在阅读、记忆、反应力等方面的测试,来说明我们的大脑拥有类似“聚合转化”的作用。换句话说,大脑在前互联网时代得以充分发挥其“深”、“厚”的功用,只是如今却被冷处理了。我愿意相信,本书副标题将doing翻成“毒化”,就是译者根据自己的读后理解加上去的。 因为本书选择从脑科学角度理解互联网,自然让我想起前阶段读过的另一部书《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以下简称《我们》)。但不同的是,本书对大脑工作机理所持的观点——即不同皮层、区域掌管不同身体部位功能——恰恰是《我们》所强烈批驳的。 抱歉,刚翻来翻去也找不到原话之所在,在纸质书里找原话实在太麻烦了。总之,《我们》认为意识由无序神经元的不同接触传递方式产生,或者可以说这是趋近于围棋原理的。而本书则持有象棋的观点。 本书显然拥有一个悲观的结论。互联网所产生的“浅”、“薄”将让我们丧失深入思考、聚精会神这一方面的能力。长此以往,我们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的存在,最后或成为机器的信徒乃至奴隶。对此书中有一段话讲的很精彩(大意,原文很难找):从媒介进化史的角度看,人类仿佛成了播撒花粉的蜜蜂。我们的任务只是一代代的将它们培育得更加强大,而最终有一天它们将不再需要我们。 以上就作为一个浅显的读后感吧。书中谈及的另一本书(芒福德《技术与文明》)我感觉很值得一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