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洪军:幕后好戏唱出来!

 忧郁的妖精 2020-10-22

中国广州演出经纪人大会上荣获个人成就奖。

演艺行业这个创意人才的聚集高地,在春潮涌动的莹莹碧水中,平陂往复,兴衰更迭。在惊涛拍岸中,始终有一批执着的演艺人乘风破浪,把一台台好戏,如钻石一般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卷轴上,熠熠发光。

“大幕拉开,演出开始,舞台上流光溢彩,观众沉浸在激情中,欢呼在歌声中,可谁又会在意帷幕后面那些奇诡艰辛的故事……40年坚守幕后,而今获此殊荣,压力与感恩并存,好在演出工作永远有新鲜感,永远有挑战,永远有未知的领域等待发掘,这就是我的无穷动力。”近日,莫洪军在首届“贵州演艺风云榜”颁奖会上手捧“贵州演艺最具影响力人物”奖牌时如是说。他的职业生涯,正是台前幕后演艺人为守护精神宝藏殚精竭虑、锐意进取的时代缩影。

身为全国首批高级演出经纪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入行,莫洪军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演出环境的变化,身处贵阳这样一个演出市场尚未充分发展的城市,他像一名朝乾夕惕的水手,一直致力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为助推贵州演艺之舟杨帆远行而殚精竭虑。

▂▂▂▂▂

莫洪军:

后好戏出来!

文|神编小妖

1979年10月,贵阳市川剧团新来了一名十五岁的学徒工,被分在舞美队管服装,个头矮小的他是一百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身无一技的他奔跑于剧场内外、舞台上下,装灯具、拉吊杆、抬衣箱……每天埋头干活,任劳任怨,哪怕汗流浃背、灰头土面,仍是一脸憨厚的笑容;他还是“魔术师”,一场戏导演要求把几十件灰色布料全部染成黑色,他亲自操刀,煮、晾、染,下班后、周末也加班加点,硬是凭着一双巧手,“变”出了演出所需服装,为剧团节约了开支;他更像“苦行僧”,剧组送戏下乡,他肩挑背扛、运送服装,风雨无阻,每天随演出队走乡串寨,徒步数十里山路。所有演职员下榻农家,他却独自一人躲在后台的服装间里,捧着一本书,在昏暗的灯光下自得其乐;他还是个饱尝人情冷暖的“受气包”,因人微言轻,即便尽心尽力侍奉着一些心高气傲的演员,仍不时被奚落、欺负。有的演员甚至把他当成“垃圾桶”,下场后换下戏服往他身上扔。有时,因为送服装慢了点,就会遭受一些演员的谩骂。这是莫洪军刚入职时的景象。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不哼不哈的小学徒,内心却有着一股倔强和闯劲,经过数十年摸爬滚打,逐渐成为全国演艺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先后担任贵阳市演出公司总经理,贵阳艺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贵阳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贵州省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也许是上天对于特殊人才总是格外“眷顾”吧,古有“乱世出英雄”,而今天的“英雄”,只有让他们置身改革的洪流,才能令其人身价值发挥到极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兴盛,戏剧等传统表演门类面临革新的课题,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抑或舍本逐末、哗众取宠,都无益于传统艺术的再兴。

戏剧舞台出现一派萧条,曾经辉煌一时的川剧团没落了,剧团经受着挑战,尽管同行中有人改行、有人下海、有人赋闲在家,莫洪军却不为所动,对演艺事业仍是一往情深,不仅完成本职工作,还要为剧团做剧目宣传、搞副业。剧团惨淡的现状,却恰恰为他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锻炼的舞台。1988年,川剧团推行“小剧场”演出,他通过与媒体协作推广,身体力行骑着自行车入街串巷,每天跑十多个单位,一个多月就包来了40多场戏,拉来了20多个单位。在三年小剧场热演间,他一人完成了500多场的演出营销,在《贵阳晚报》为剧团写了几十篇稿子,使贵州“小剧场现象”更加火热。跑营销积累了经验,莫洪军又想到项目制作的点子,与贵阳市工商银行合作《孝子·强盗·钱》,又拉来省妇联主办和赞助《憨包儿的婚事》,不仅解决了拍戏的资金问题,妇联红头文件的下发又使观众连绵不断涌入剧场。

很多人都知道“笑星卜小贵”,却不知卜小贵背后有个炒作人莫洪军。当时,在小剧场多台滑稽戏中担任主演的卜小贵,是莫洪军的部门领导,对他关照器重。作为“回报”,他和《贵阳晚报》记者一拍即合,在报纸上赫然爆料:贵州有个笑星叫卜小贵!从此,卜小贵便有了“笑星”的头衔,时至今日,这块招牌依然在贵州人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1998年,“营销奇才”莫洪军走马上任,到贵阳市演出公司任经理,十年间,成功引进策划运作各类演出活动数百台在贵州巡演,为老百姓的精神餐桌奉上了一盘盘脍炙人口的玉食珍馐。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爱尔兰舞蹈团、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等国际名团纷纷走进贵州,还有国内知名艺术团队如中央芭蕾舞团、中国交响乐团、东方歌舞团等;话剧《坚守》《活着》,儿童剧《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戏剧《天仙配》《梁祝》等精彩剧目纷至沓来,让观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他本人参与组织策划运作了中国国际风筝节闭幕式、贵州省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闭幕式等各类大型文艺演出,以股份制形式运作,自任编剧,制作出品大型魔幻卡通童话剧《白雪公主》,该剧应用话剧形式及卡通手法,融入杂技、魔术、川剧变脸等多种艺术元素,3年间在全国上百个城市巡演300多场,演出收入达千万,使贵阳市木偶团名声大振!《白》剧创造了贵州省“五个第一”:第一台魔幻卡通剧作品,第一台股份制作品,第一台走市场的作品,第一台由演出经纪公司制作的作品,第一台没要国家拨款的作品,2008年获文化部动漫扶持奖励和贵阳市第七届金筑文艺一等奖及贵州省高端平台展示奖。

与庄奴先生在一起。

莫洪军想不到,当他从剧团底层攀上演艺界高峰,依然要饱尝人情世故的考炼。

2008年,中央将贵州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贵阳市文化演出中心和贵阳市艺术中心又被贵州省列为试点单位,根据组织安排,时任两家改制转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莫洪军,站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前列,组建贵阳演艺集团,当起了老总,并随即投入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中。

这一次改革,前所未有的艰难,数百人要砸去铁饭碗。作为改制的关键性人物,莫洪军要根据上面的“时间表、路线图”大刀阔斧地进行人财物的重组。他出台了一系列改制措施和制度,给演职员们签订了企业合同,要求职工每天签到上班、练功,很快招致已散漫多年的演员们的普遍抵抗。这是一段备受屈辱与煎熬的日子,上面压得紧,下面顶着干,无数流言蜚语、攻击谩骂、匿名诬告、不实上访将莫洪军折磨得身心交瘁。他开始频繁被纪检部门“请喝茶”,手头上的工作也松懈不得,甚至被人跟踪、被人打伤住院,仍披星戴月孜孜不倦。上头反反复复查了三年,也查不出他违法违纪的问题。终于,告的人偃旗息鼓,查的人鸣锣收兵。

正是由于他的隐忍与担当,使得改制工作平稳过渡。改革给贵阳演艺集团带来了活力和竞争力。转制后,集团公司从生产方式到产品水平、从管理模式到运行机制、从营销能力到市场份额、从产品价值到市场价格、从品牌影响到资产规模,都大大提升,2012年荣获文化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和贵州省“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在投入到文化体制改革的艰难岁月中,身心备受煎熬的他还担任编剧,邀请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先生作词,推出原创大型动漫童话剧《魔笛》,组织创作排演了大型木偶剧《黄果树瀑布传奇》《水寨龙珠》。其中,《魔笛》获2010年度贵州省高端平台展示奖,并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同名动漫图书;《黄果树瀑布传奇》获“金狮奖”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银奖、表演奖和制作奖,《水寨龙珠》获第21届国际木偶节“优秀剧目奖”。同时,几台剧目分别在全国巡演,不仅宣传了贵州,也受到了各地观众的追捧。

正当演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莫洪军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作家,他创作的《拉开大幕》一书2016年4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4月再版,是迄今为止中国演出行业首部纪实文学,是一部呈现行业生态、总结行业经验的经典之作,一经出版便在业界引起轰动,成为全国众多演艺单位员工必读书籍,被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席朱克宁誉为“对初入行者,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教材。”

“一个剧目推出后没有观众,即没有市场,等于没有生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创作和经营活动,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是莫洪军40年演艺路上体悟到的成功经验。

走访协会会员单位,帮他们发展出谋划策。

2017年莫洪军邀请孙海英吕丽萍夫妇到贵阳演出话剧《独自温暖》,并赠送其作品《拉开大幕》和吕丽萍主演的电影《遭遇激情》影评报纸剪辑。影评发表于1991-9-14《贵州工人报》,吕丽萍夫妻看后十分感动,要求合影留念。

贵州省禁毒戒毒公益大使莫洪军考察女子戒毒所。

>>刊发于2020.10.22《劳动时报》

>>刊发于2020.10.9《贵州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