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笔记(2月21日)错误和石棉矿

 县城日记 2020-10-22

1.《咬文嚼字》编辑部的专家指出第二代身份证出现四处值得商榷的语病。一是“二代证”印有照片的一面有“公民身份”字样,而另一面则印有“居民身份证”五个大字。持证人的身份到底是“公民”还是“居民”?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二是“公民身份号码”表达不妥,因为“身份”不具有数字性,只有“公民身份证”才能被编成一个个号码。三是用“出生”来指某年某月某日,属于不规范。“出生”包含了出生地与出生日等要素,若要指具体的生日,就只能写明是“出生日”。四有持有长期有效身份证的人,其“有效期限”标注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长期”。“长期”是一个过程,不是临界点,没有“到长期”一说。当然大部分人的身份证期限是20年。为专家纠错叫好。

2.看郭勇写的《石棉矿,抹不掉的记忆》一文,知道了山丹人为什么会在敦煌开石棉矿,并且男人女人一起上,山丹人外出务工开创了张掖劳务输出的路子。在我们村以前女人基本不外出打工,女人外出打工也是2000年以后才有的事情。而山丹早在90年代开始女人就大量外出打工,并且大部分都在敦煌石棉矿。

3.敦煌石棉矿并不在敦煌,而是在与敦煌相临的阿克塞县境内的红柳沟,因为距离敦煌不远,并且所有矿点的后勤处都设在敦煌,所以叫了敦煌石棉矿。就好比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其实并不在酒泉而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

4.关于山丹人在敦煌办石棉矿,极具偶然性,郭勇说:1987年,陈户乡某村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出门向西,赤手空拳来到敦煌,又鬼使神差去了红柳沟,上了石棉矿,想靠出卖力气挣钱、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发财的希望,承包矿能大钱,但需要投资七八万元,在80年代七八万元是一个大数目。1989年,他回家联络了同乡的几个人,成立了第一个山丹人在敦煌石棉矿建的乡镇企业-陈户石棉矿,两三年之后成了红柳沟的大矿业,于是陈户石棉矿几个合伙人分别单独开矿,一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十个,渐渐地敦煌石棉矿成了山丹人的天下。郭勇说那时候在敦煌,山丹人无处不有,走在敦煌街道上,碰到十个人,可能有八个就是山丹腔。

5.成功有偶然,但更有必然的因素。山丹人能把敦煌石棉矿变成山丹人天下,与山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是分不开的。我几个表弟都在山丹,都是由于有这种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气魄从一个个打工仔成长为大老板。我表弟老说,山丹人爱耍拉子,如果身上有1000元钱,请老板吃饭会花出去10000元。

6.在手机上还看过一个叫《远山》的纪录片,是关于石棉矿矿工的故事,原汁原味地拍摄了敦煌石棉矿矿工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开采石棉对生态环境、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听口音大部分都是山丹人和民乐人。好在现在这些石棉矿都关了。石棉矿虽关了但山丹人肯定会发现新的“石棉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