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笔记(9月25日)韩愈和韩熙载

 县城日记 2020-10-22

韩文公.  

《梦溪笔谈》中《韩文公》一文: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提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  

意思是说:世人画的韩愈,面部小而且有漂亮的胡子,戴着纱帽,其实这是江南的韩熙载罢了。还有当时的画可以作证,画上的题记说得很清楚。韩熙载的谥号是文靖,江南人也称他为韩文公,因此大家就误以为是韩愈。韩愈胖而且胡须很少。元丰年间,用韩愈陪祭文宣王庙,郡县画的韩愈像,都是韩熙载。后世不能再辨认,韩愈就成了韩熙载了。 

韩愈(768年-824年),韩熙载(902年-970年),两人相错150年,不过他们有关系,都是文豪,都是文公,都是名人,并且祖上都是河南南阳人。人们总是将文公想象的很清瘦,才有文公之气象。

 韩熙载夜宴图 

知道韩熙载其人是因为《韩熙载夜宴图》太有名了,人因图而名。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的国宝级名画藏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目前存世的原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画风是工笔着色画在质地薄而坚韧的绢子上,如此长卷用工笔画可见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一些特殊的意义,恐怕也说不过去。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绘制,历史上有两种缘由记载,一是说因为韩熙载出自豪门,才能超群,入南唐后官至中书侍郎。眼看南唐政治江河日下,自己却无力挽回,因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后主李煜很想重用韩熙载,却闻其“放意杯酒间,竭其材,致娱乐殆百数以自污,”于是命顾闳中夜间遣至韩熙载府第,偷看韩熙载行乐的每一个场面,想借以图画劝告韩熙载停止夜夜歌舞升平的放荡生活。 论据为《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

另一种说法是说,因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其父因事被诛,韩熙载才逃至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为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加以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朝不保夕。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中,身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而以求自保。但李煜当时对他还是不放心,就奉命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韩熙载家里去探个虚实,命令顾闳中和周文矩把所看到的一切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所以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全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后主看了此画后,就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

 韩愈.

知道韩愈其人是因为文章。韩愈的《马说》《师说》《天街小雨》选入中学教材,相信大家都能背诵。上学时常有这样的考试题目:写出唐宋八大家及代表作品。因此记下了韩愈。后人还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见其文学成就之大。这么有名的人,就读过其三五篇文章,可见可读之书太多,只是自己胡乱读书而已。

韩愈又叫“韩昌黎”,是因其的宗族原本是出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因昌黎韩氏是望族,因此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唐名臣像册》韩愈画像


《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画像

从祀

韩愈去世后,皇帝追封其为昌黎伯,并从祀孔庙。什么意思。从祀是配享、附祭的意思。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林则徐《荷戈日记》中:三十里,交山丹县界,始有小村,居民二十余户,有庙,曰定羌庙,祀关圣而祔以王将军进宝。盖王为康熙间名将,戡定羌夷于此,遂在庙中薰衣为食。王进宝即为从祀关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