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第一木塔竟是乔峰家庙,现在随时可能倒塌

 万法皆是缘 2020-10-22

公元1056年,在今天的山西应县,一座计划中巨大的全木佛塔动工了。

统治着这片区域的大辽帝国,投入了海量人力、物力,以及最好的建筑师来修建这座佛塔,因为这是辽国当世皇后的家庙。

这一年,辽国皇帝辽道宗,给母亲萧挞里加封了尊号“天皇太后”。这时,也正是萧挞里及萧氏一门外戚势力在大辽的巅峰时刻。辽道宗的父亲辽兴宗,在执政24年后驾崩,萧挞里成为皇太后,继续把持了辽国朝政二十年。

萧氏家族的故里,就是山西应县。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乔峰,就是这个萧氏家族出身,所以才能受封为辽国南院大王。

隐秘的杰作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以3000立方米红松木料建成,无钉无铆,靠30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构成塔身,第一层每根木柱平均负重高达110吨,可同时容1500人登塔

900多年后,人们忽而惊觉,这竟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古老的木塔。设计师和建造者,肯定是当时最优秀的,然而,他们竟没有留下姓名。甚至,关于这座辉煌佛塔的缘起,史书也没有提及,只是记载了有造塔这么个事。

木塔一层内槽南北门额照壁板上,赫然有六幅供养人像,三男三女。结合这一年萧太后加尊号的史实,史学家才断言,释迦塔就是萧氏家庙。

勘测表明,释迦塔中心在第三层,其余各层,都是以第三层为基准增减而成。第三层一圈立柱周长,恰好是全塔高度。并且,除去塔刹,第三层正好是全塔中心。

然而,第三层中心却是空的,其四周是四方佛。但按照佛教理论,这里应该是五方佛才对,应该在第三层中心的毗卢遮那佛去了哪里呢?原来,毗卢遮那佛因为高于现实世界,所以上升到了第四层。

以上种种,已经足够建筑学家、佛教信徒对它顶礼膜拜了。然而,释迦塔的价值事实上远不止于此。

1966年6月18日,在木塔三层佛座下,有人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花式银盒。

1974年7月28日,人们意外在四层主佛像内发现了一大批辽代秘藏,8年前那个银盒的来历,也随之被破解:它是从四层毗卢遮那佛像胸口凹槽来的,是有人从把它取出来之后,藏到了三层佛座下,但没能及时取走。

又过了两个月,检查人员发现二层主佛像也被人撬开可,内藏宝物全被盗走。偷窃者很快就被抓到,是一个维修木匠,他盗的是一个银盒,并且已经卖掉。

当两个银盒被打开时,人们震惊了:盒子里藏的竟是佛牙舍利。第一个银盒内盛有七宝、佛牙舍利以及折叠的《释迦说法相》3幅;被追回的银盒里,也是七宝与佛牙舍利。

历史学家们说,秘藏着佛牙舍利,可能就是辽国统治者没有将释迦塔大张旗鼓公诸于世的原因。

佛牙舍利

云薄万

应县,晋北雁门关旁小城,却是突厥别部沙陀族聚集地、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帝王故里,号称“金凤城”——它处在中原农耕帝国和游牧民族的边界线上。

近千年来,释迦塔中收藏的许多文物,其实都和胡汉战争有关。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鞑靼、瓦剌南侵,明成祖率军北征抵御。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进犯。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次年七月,为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再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战争威胁之外,900多年岁月里,释迦塔还经历了多次大地震,但木塔结构非常牢固,万历《应州志》载:“经元迄我大明,大震凡七,而塔历屡震屹然壁立。”

据说,当年唐山大地震时,这里的烈度也有4级左右,所有屋角风铎大响一分钟,但木塔安然无恙。

木塔之所以如此坚固,得益于两样设计,一是斗拱。释迦塔从下到上一共有54种斗栱,斗栱由很多小木块组成,彼此间有缝隙,所以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用现代物理学术语来讲,它就是一种“阻尼装置”,可以很好地消耗地震波冲击的能量。当年,人们用“云薄万栱”来形容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应县木塔斗栱千千万万,也绝对堪称“云薄万栱”。

第二,木塔有独特的刚柔分层设计。它的佛殿层,是开敞的明层,抗风抗震能力都很弱,但它还有暗层,像一个厚重的箱体,压在佛殿层内外两圈间架上,是刚性层。木塔内部有四暗层,加上明层,实则一共九层,象征着九五至尊。

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震力自下而上传递,暗层的柱脚和柱头,都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形滑移,产生隔震的效果。另外,木塔佛殿层外槽柱间,还有斜撑的夹泥墙,这是第二道抗侧力防线,能防止破坏性的局部倾斜。

云薄万栱的释迦塔堪称“斗拱博物馆”

为了风水?

一直低调地存在了900多年,释迦塔在近代因为梁思成而广为人知。

1932年,梁思成读到一份日本考古学家的中国考古报告,报告里提到了应县小城里有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塔内还有精美的佛像,当地人称它作“应州塔”,林徽因后来说,自此,梁思成就“被这座木塔迷了心窍”:

“早晨洗脸,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时,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时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

1933年夏,梁思成终于成行。当他真的看到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木塔时,见过无数伟大建筑的梁思成也不禁惊叹:“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粱思成也是最早发现木塔歪斜,并发出呼吁的人,不过,他的呼吁在很晚才被大家听到。梁思成后来再去测绘了一次,但测绘报告在抗战中遗失了,直到去世也也没有再找回,直到2000年前后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被找到。

在报告的绪论中,梁思成疾呼:“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塔遭受了最大的厄运,邑绅们将各层灰墙及其内斜戗拆除,全数换安格子门,不惟各壁内原有的壁画全成尘土,而且直接影响到塔身之坚固上,若不及早恢复,则将不堪设想了。”

原来,当地乡绅不了解木塔结构,认为塔内灰泥墙影响了宝塔风水,因此动手拆除了木塔的泥墙,木塔承重结构由此发生变化,从此埋下了歪斜的“病根”。

梁思成为了测量木塔不顾危险登上塔顶

兵火之殇

而在此之前的1926年,冯玉祥和阎锡山在此混战,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到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木塔又被据城抵抗者利用作为观察的据点,结果又中炮四十多发

正是炮击与拆除外槽斜撑墙体,直接引发了木塔二、三层西南面外柱严重倾斜,加上木塔上层的自重长期作用,80年后,目前二层佛殿层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日渐严重,通过不同时期照片对比肉眼可见。

尽管历代都很重视释迦塔,不断修缮保护;在现代经两次战争中的炮击后,县人又集资休整损伤,但其根本结构已经被破坏了

900年来,它经历过多次雷电、大风、地震、炮火袭击,但这一次,它变形倾斜,摇摇欲坠,恐怕真的需要人类协助了。然而,30多年来,人类竟始终拿不出完美的修缮方案,因为它的建筑技术太高明了。目前,既没有全面、系统、量化的监测数据,也不曾对文献未作系统梳理,以及缺乏准确、细致、真实反映现状的测绘图与勘察成果。

2012年11月,释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如果保存修缮完好,它本应该代表中国木构建筑技术,被世人所赞叹铭记,而如今,却像一个垂命将至老人,随时等待生命的终结。

明显下沉歪斜的木塔二层

撰文、排版:渡桢

编辑:毛剑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