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当真

 江北大汉 2020-10-22

明人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六”中,有一节文字是写奇人“尤六十”的:国初南都有尤六十者,父以六十岁日生之,因名六十。力负万斤,途人或不识,误与兢,六十不怒,更好谓:“若且来,吾与若语。”遂持其襟袖,捽至廊檐下,以一手援柱起,引其人之裾压柱下,人始知而恳之,乃举柱出衣。

这尤六十奇在哪里?奇在他乃是其父六十岁的时候生下的,奇在他的力气大德惊人——能够“力负万斤”。

男性的生殖功能可以维持到很大年龄,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民间有“六十六,生个儿子扛大轴”的说法,并且这说法可不是夸张,而是一种真实的反映——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上的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竟然是在70岁上生下他这个儿子的,而且他这个儿子还是那个年代罕见的大个子——身高在1.9米上下。因此,尤六十的父亲六十岁上生下这个力大无穷的儿子我们可以惊叹,但却不能说不可能。

尤六十的力气之大,这里还有非常生动的事例的说明:有路人不认识他,自然也就不知道他力气的大小;在不知道他力气大小的情况下,错误地与其角力,自然没有好果子吃——他一边让对方过来与他说话,一边扯住对方的衣襟、衣袖,将对方揪到廊檐下,拿一只手将房柱拔起来,把那个人的衣服压到了房柱下面。在如此巨大的震慑之下,对方只能乖乖认输。

对于我来说,我能够相信的是尤六十确实有别于常人,力气委实可能很大。但是,要让我相信他“力负万斤”,打死我也不相信——即便是古代的万斤可能只有今天的几千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从生理上来说是有极限的;还因为加入他的力气真有这样大,岂不是“成吨的钢铁他轻轻地一抓就起来”?如此这般,那么诸如起重机一类的机械还要它们干什么?如果让他去参加举重世锦赛、奥运会之类的比赛,那么,其他运动员是不是只要挣银牌的份儿了?

我以为这是夸张,属于中国特色的夸张:顾起元主要生活年代在万历年间,与尤六十所生活的国初相差了200年上下的时间,所以,关于尤六十的故事,顾起元只能是“听闻”而不可能“耳闻目睹”。既然是“听闻”——道听途说的,自然就难免夸张与失实,就难免渲染和加工。因为对于写文章的人来说,他可能考虑的只是让文章好看以及自己痛快,而较少考虑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在文征明的《前闻录》中,也有对前朝——成化年间一个叫王昌四的身有奇力的人的介绍:义兴人王昌四有奇力,“治田不以牛,身犁而耕,妻驾之,昌一奋土去四尺或抵塍,塍为之动”;“途间遇搏虎者,持抢戟来,昌弱其具,都折而置之,拔巨竹削其端使廉甚,水以和之,火以坚之,方俯偻治竹未就,虎突王后,昌不及运竹,便以两手搘虎两膊,又交执于一掌,抽腰间竹刺虎喉,信手一掷,逾其背后树杪毙焉”。——这王昌四耕田以人代牛,徒手与老虎相博并毙其性命,力气之大,是不是与尤六十一样恐怖?

所以,不仅是尤六十、王昌四的故事很可能是夸张,很多近代武侠乃至今天的电影、小说等作品中的“武侠高手”也应该是夸张:假如不是,那么,为什么尤六十们诞生在太平盛世的“国初”,而不是属于“用人之秋”的倭寇十分猖獗的万历、嘉靖?不是在我们可以亲眼目睹其风采的今天?因此,说到底我以为此类神奇人物的存在,不过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是自我安慰而已,与真实、与事实乃是八棒子打不着。因此,我们不妨一笑了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