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无遗贤杨士奇

 江北大汉 2020-10-22

这里所说的人物,指的是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才学的人。

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卷六》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杨士奇曾经看到昆山人屈昉所写的一首送别诗中,有非常精妙的句子,于是默默地记住了他的姓名。有一天,昆山县的知县罗永年因事赴京拜访杨士奇。杨士奇问罗永年,昆山有个叫屈昉的,这人到底如何?罗永年一片茫然无法回答。杨士奇惊讶地问:“这个读书人你还不知道?”罗永年惭愧地告别了。等回到昆山,他便寻找屈昉并结识了后者。不久,皇帝下诏举荐通晓经学、品德端正的人才,罗永年便举荐了屈昉,结果他被任命为南海县县丞。

杨士奇是自明惠帝朱允炆起到明英宗朱祁镇止的“五朝元老”,历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首辅。对于这样一个长期居于高位的朝廷重臣来说,一个能够让他留意并记住的人一定有他过人的地方,而未必是因为他个人跟包括屈昉在内的某个人意气特别相投。为什么?因为他深深知道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发现人才与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也就成为他常态性的关注的问题之一,他会习惯性地“留心”身边的各种“人物”。所以,当昆山知县来到京城的时候,他会不失时机地向后者打听相关情况。而让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个让杨士奇记住了姓名的屈昉,作为他的父母官的罗永年竟然对他一无所知!

对于昆山县知县罗永年来说,没有能够提供跟屈昉相关的信息,让他顿时面红耳赤是必然的;虽然杨士奇并未就此批评他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之类,但是,对于一个敬业与尽职的地方官来说,京官都关心的一个人物,自己却一无所知无疑是一种失职,需要检讨也应该检讨——在封建时代,选拔人才除去“科举”之外,“察举”也是重要途径,即地方官对地方上各种人才进行考察向朝廷举荐。不过,罗永年接下来所做的事则让人非常欣慰:回到昆山之后他用自己积极的行动——“求昉”,弥补也是纠正了自己工作上的失误,并在此后皇帝下诏举荐人才的时候,他积极地推荐了屈昉。——他这样的做法算不算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呢?

屈昉成为南海县县丞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也可以说他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到底表现得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的是,不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人才都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对居于官位的人来说,除去忙忙碌碌地处理日常事务之外,假如能够拥有一双识人的慧眼,并且时常睁大眼睛努力去发现身边的各种人才与尽其可能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那么,这将是他对国家更大的贡献。这是因为一个人即便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子;还因为术业有专攻,有些工作未必是我们自己所能胜任的,而别的人去做可能比我们自己去做做得更好。

作为朝廷重臣的杨士奇在努力发现人才这方面可圈可点;反过来说,与杨士奇相比,罗永年身为基层政府官员应该更接地气——与老百姓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地方风土人情以及豪绅、士子等各色人等更加了解。应该了解却并不了解,那么,是不是一种遗憾?当然,能够像罗永年那样因为杨士奇的点拨而幡然醒悟,并积极弥补也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我们可以想象的另一点则是,假如从上到下各级政府的官员都能适当地如杨士奇那样“留心人物”,那么,就有可能做到“野无遗贤”,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