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待善意

 江北大汉 2020-10-22

若干年前的一天,我从邮局领取一笔汇款出来,迎面碰上了昔日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时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先是请教了我一声,随后跟我说,他是来城里修洗衣机的,身边还差50元钱,看我能不能借他,过几天他会还给我的。当时我稍稍迟疑了一下,可最后还是把50元钱借给他了。

这话已经过去近30年了。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大概200元上下,所以,50元还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我为什么最终还是把钱借给他了?因为人都有急难,需要别人帮忙;还因为我总觉得,我这个学生从前在学校给我的印象并不太好,我如果因此而拒绝他,那么,有把人看贬了的嫌疑。再者,怎么说,他这也是急难。当然,我稍稍有些迟疑也不能说奇怪,这不仅是因为竟我的收入有限,远不是那种可以大把将钱花出去眼睛眨都不眨的豪放派。何况说,分别多年了,我对于我这位学生现在的情况缺乏了解,心下难免有太多生怕被人忽悠的担心。

我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并且我还听说,被窝这学生忽悠的人可不止是我一个。而在经历了这一事件,也可以说是接受了这一教训之后,我曾经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今后无论是谁,一般不再借钱;如果借钱,那么,我就不再指望他还了。为什么我要自定这样的规矩?那是因为被人忽悠的感觉很不好,有“农夫与蛇”里,那农夫临终之时的懊悔不已的意思;同时,假如借钱人借钱不还,我会因为早有心理准备,坦然一些。

前不久参加一次同学聚会,听说了一件与我当年的遭遇相类的事情:一个同学被另一个同学忽悠了。被忽悠的同学比我当年的心态要好不少,表情比较轻松。但是,我在听过故事之后,却另有所想: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利用他人的善意忽悠人呢?如果这样的事儿发生得太过频繁,那么,对于当事的另一方的心理会不会是巨大的打击?或者说,当我们的善意总是被人利用,进而导致我们的心灵频频受伤的时候,会不会其中至少一部分人可能对他人丧失信心,在面对某些真的需要他人帮助的受困者的时候,犹豫不决?这样的犹豫不决,会不会让真正亟需他人帮助的人失去好多脱困的机会?

我以为答案几乎是可以肯定的。比如说,今天如果有人意外摔倒在地,是不是作为路人,至少有一定比例的不敢上前帮忙?假如有人跪地,面前的地面上摊放着一纸说明,告知我们他的家中遭遇了变故——父母病危,或者家乡遭遇了天灾等等,我们是不是会有很多人,只会冷冷地打量一眼,而未必敢援之以手?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这可能是一场“局”,我们生怕自己被忽悠?

善意需要善待,人与人彼此需要多一些坦诚。唯有如此,善意才能可持续,雪中送炭之事才有可能更多发生,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更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