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之备考版

 江北大汉 2020-10-22

孙女过几天就到4周岁的生日了,我思量着今年不再给她生日蛋糕,而要给她一份精神食粮——几本儿童图书,让她长知识、长智慧。所以,我去了新华书店。在新华书店里,我发现一排书架上摆放着装帧相当精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便停下了脚步:虽然这是更大一些孩子才能读懂的名著,可因为我很早很早就通读了它们,并对它们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当看到它们的时候,自然十分亲切,就跟与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邂逅了一样。

但我很快发现,它们有些异样——在封面书名下,还有三个小一些的字样:备考版。这让我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难道说,这些名著如今也被人瞄上,成为备考资料了?随后的发现证明了我的担心并非多余,还真是这样:作为“备考版”的《三国演义》也好,《水浒传》也罢,都被按照章回,一回一回地从中梳理出了考试可能涉及的知识点,然后以选择题、填空题、简单题这三种方式与考试对接,设计了若干题目,让读者答题。因此,这些所谓名著,更加准确的名称或许应该说是“名著考试指南”或者是“名著教学辅导用书”。

这让我简直目瞪口呆。一方面,我不能不佩服今天的人们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另一方面,我又不能不为罗贯中、施耐庵们感到悲哀。确实,在属于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人只要对于市场的需要、市场的变化高度敏感,并能及时作出反应,那么,挣钱不是问题,挣大钱也是有这可能的。试想,中国仅仅是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多少?数以百万计吧?即便是十分之一的考生,为了抓住高考试卷中与名著相关的这几分,掏钱买下这些名著备考版,那这总量也是十分惊人的。何况说年复一年,何况说除去高考还有中考等等呢?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说的是,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施耐庵,他们写下这些不朽的著作的时候,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它们当年是不可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可数百年之后它们却成了人们的摇钱树。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对于文学名著来说,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在给人们以巨大的艺术感染,涤荡人们的灵魂,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说,它们具有艺术价值、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等。记得我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了这两本名著。而我读它们,几乎都是一气读完的,夜以继日。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我父亲从学校借回来的,在我手头停留的时间有限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其中的故事与人物,让人流连、让人迷恋,不读完不忍释卷。而它们对我的激励也是巨大的: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要成为作家,也要写出这样好看的书来。

不过,假如想当初我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很好看——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栩栩如生,我自己想要读;而是因为考试可能考到其中的相关知识点,我不得不读,那么,我想我读它们的心情就有可能大不相同了。因为是被“逼”着读,兴味索然是可能的,只记住书中的一鳞半爪而非全部也是可能的。至于它们对我后来个人兴趣爱好,也可以说人生的目标与追求的影响,则可能降到零。这一点,我们可以说问问最近这些年经历过高考的年轻人,他们还记得这些名著中的多少东西?作为名著,它们对于他们的艺术观、审美观的影响有多少?

为什么我们对于名著不能多一点尊重?为什么我们强调读经典,就非得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强化阅读?我们的考试那种寻求“公共审美区”的题型,真的适合名著的阅读与欣赏吗?名著的阅读,能不能鼓励与肯定个性化与差异化,进而更好地体现它们的价值,也充分尊重作为读者的我们的阅读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