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上已无桃花源

 江北大汉 2020-10-22
30多年前,我读大学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桃花源”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和朴素,待客热情而纯真,真的很有诗意,真的十分美好。30多年后的今天,我再读这篇文章,这些感觉还在,只不多对文中误入桃花源的那位渔人在离开桃花源之前,桃花源“此中人”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那句话,感触之深,远超昔日。
“不足为外人道也”,乍看上去,轻飘飘的、软绵绵的,似乎没有多少分量,但细细体会下来,带有太多的深意。
按照一般学者的说法,桃花源中的人未必真的是为“避秦时乱”而逃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过上了一种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感觉上很有些像“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的;而更有可能是作者鉴于东晋末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虚拟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但是,就我的认识来说,我以为鉴于差不多1600年前那个属于农耕的时代,道路交通还很不发达,信息的传播也不是很畅通,社会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因此,恐怕我们很难排除某些相对偏僻的地方,可能真的存在那么一小片“化外之地”。那里的人们因为心灵较少受到沾染而保持着昔日的古朴与纯洁。
另一方面,那位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是少不了的。对于桃花源的人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发生的那些事既可能是新鲜的,但也有的同时可能是让人恐怖和害怕的。比如说,政权的更替带来的杀戮,官府的税负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土豪劣绅对农民的欺诈,人与人之间因为利害关系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等等。这些是不是有可能让已经适应了“与世无争”的桃花源的人们感到恐惧和害怕呢?至少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吧?所以,“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的其实正是他们对眼下的这一切可能因为武陵渔人意外的发现而改变的担心,以及他们维持现状、太太平平过日子的希望。
伴随着道路交通的日益发达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便捷的是,人们的头脑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灵活,商品意思和市场意识的日益增强。那种桃花源式的朴实和单纯,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为前不久我与昔日经常到我任教的那所农村中学修钢笔,眼下做电动三轮送货生意的老洪有过一番比较深入的交流。老洪说起他那段跑学校的日子,无限的怀念。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每到一地,几乎都能碰上好人——也就是热心为他提供食宿的当地农民。那是什么年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还是属于“人民公社”的年代,绝大多数农村人家还很穷的年代。然而,那些热心给他提供各种帮助的人,仅仅是因为“你们在外做生意很辛苦”,便慷慨地留宿,免费提供饭食。即便是老洪提出给米、给钱,也没有哪个接受。
“那个年代好人真的多……”老洪跟我这样表示。“假如今天你还干那行,你还可能碰到那样多的好人吗?”我笑着问老洪。老洪同样回了我一个微笑:“你说呢?”
用“人心不古”这样的词去形容这种情况,我以为是不公道的。中国农民的朴实与厚道两千年来一如既往。所不同的是,时代在变,国有国道,省有省道,县有县道,村有村道,让这世界再无如桃花源那样封闭和闭塞的世界;道路交通的改善,加之信息传播方式的越来越先进,以及网络、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让农民的眼界大开,他们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被唤醒,他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做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以及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无偿”的变少,“有偿”的增多,是不是很自然的事?
桃花源在1600年前就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今天,无疑更是如此——偌大的世界,如今居然已经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了:地球村。所以,哪还能有桃花源?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