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日不出

 江北大汉 2020-10-22
在封建社会,皇帝说的话便是圣旨,无比正确,永远正确。即便是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通常说来,别人也不会予以指正——反过来,有人还会竭力为他们辩解;而他们自己也不会轻易承认并予以改正。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维护自己绝对英明与正确,与“神”毫无二致的形象。所以,发生在东晋年间的这样一件事,就显得有些另类了。
这件事是这样的:晋元帝司马睿头一次召见司空贺循,谈到吴国的事情,问道:“孙皓烧红一把锯,锯下一个姓贺的头颅,这个人是谁?”贺循还没有回答——也有可能是因为不便回答——元帝自己忽然想起来了,说:“是贺劭。”贺循听罢,泪流满面地说:“臣的父亲碰上无道昏君,臣的创痛深重,无法回答陛下英明的问话。”元帝猛然明白过来了——贺循就是东吴那位被孙皓锯头的大臣贺劭的儿子,因此顿时无比羞愧。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反省没有出门。(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
这事儿有些不同寻常吧?因为晋元帝司马睿虽然是在王导等人的扶持之下,方才登上皇帝之位的,并且鉴于那一时期“君轻臣重”的现实,他跟很多开国皇帝比,地位没那么稳固、为人没那么强势,可好歹他也还是皇帝是不是?因此,一般而言,如果无意当中说错了什么,打个哈哈让事情成为过去不就得了?为什么要对自己如此严厉,用“禁闭”一类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呢?
这反映出的是晋元帝司马睿显然与很多做皇帝的,在思维方式上有些不一样。我能够想象的是,无意当中说错话的他,很有可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了:假如自己处于贺循的位置上,此时此刻又是什么感受呢?痛苦是必然的,因为此事是被做皇帝的提起的,因此心里更加难受也是必然的。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所以,无意中说错话让司马睿懊悔不已,自责不已!当然,没准儿他还有可能想到了作为自己手下的大臣,其父亲是谁,皇上怎么竟然忘记了?或者说,早在召见之前,自己为什么没有做足功课?而因为忘记了,那么作为臣子的贺循,又会怎么想呢?比如说,他会不会因此感到皇帝与自己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司马睿能够做上皇帝,委实有一定的偶然性。由于其登基背景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他在待人接物上,与历史上的很多皇帝不是很一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在对待自己的无心之失,言谈上的纰漏的态度上,在我看来,有值得称许的地方:至少他在犯下错误之后,能够勇敢地面对,乃至于自责,而不是装模作样,顾左右而言他。这样的皇帝,日后言语一定会谨慎一些,更少纰漏;而跟这样的皇帝共事,做臣子的也会稍稍轻松一些,说话放得更开一些。如此这般,是不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
 “三日不出”,让我们深深记住了历史上这位罕见的犯错之后懂得自责的皇帝。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